林警魂(1883年生,卒年未詳),漢族,大涌安堂村人。出生於華僑家庭,20歲入廣東講武堂,肄業後與楊鶴齡、陳少白等交遊,以辦理鹽務為掩護,進行革命工作。
林警魂
林警魂於1907年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廣西鎮南關(今改為友誼關)與清軍作戰七晝夜,因革命軍寡不敵眾,敗退入越南境內。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參與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逃到澳門。及後孫中山電告前往河內,委以在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招集加盟同志以策動革命事,於是與劉師復、林君復、鄭彼岸、林了儂等聯絡,策動駐香山縣前山的新軍反正。香山光復後,與任鶴年等指揮香軍進軍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起義隊伍。民國成立後不久,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林乃轉往香港經商。1916年4月回香山領導民軍討伐軍閥龍濟光,在石岐西郊與駐縣的濟軍激戰,迫使濟軍撤離石岐,縣知事藍和光離開香山,民軍勝利開入縣城。1924年8月任香山縣長,同年12月去職。1925年任中山縣沙田自衛總局長時,由於受帝國主義分子指使,破壞省港大罷工,糾集團隊於10月28日攻入石岐,縣長黃居素逃走,林再任縣長。至11月13日黃居素回縣復任縣長後,林又去香港經商。1941年香港淪陷後,日軍曾威迫林當日軍傀儡,但林堅強不屈,輾轉奔回韶關。抗日勝利後擔任中國革命同盟會紀念常務委員、中山市中山同鄉會理事長。
討袁伐龍的香山起義
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後,1913年(民國2年)秋,安排他的爪牙龍濟光當廣東省都督兼署民政廳長。龍濟光秉承袁世凱的旨意,立即解散省、縣議會,恢復清代的部分政制,開放賭禁,鎮壓革命人士。香山縣議會也隨之解散。作為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的孫中山的家鄉,籠罩在白色恐怖中。
富有革命傳統的香山民眾並沒有屈服。1914年秋,朱執信、鄧鏗奉孫中山之命在香港成立的中華革命黨機關部,安排曾經領導過1911年反清起義的林警魂在香山策動討龍。林警魂吸收了一批中華革命黨的新黨員,以革命黨人為骨幹,組織了一支討龍的部隊,包括二區(今沙溪)的李萬、梁有,三區(今小欖)的林五、林泗,八區(今斗門)的趙慕澄、趙煜林,五區(今三鄉)的黃章、黃義等近1000人,決定在八區舉行武裝起義。不幸的是,這次起義的籌備十分不順利。林警魂往香港採購軍械,助手陳可鈺在運械途中失事,被港探拘捕;在澳門趕製炸彈的李衍疇失事被炸身亡;李振武從澳門攜帶起義糧餉返香山,李抵岐後失事被縣護沙統領袁帶拘捕。此時,各區革命黨人已集結在八區赤坎黃楊山麓的金台寺,隨時準備發動起義,卻因走漏風聲,被龍濟光派駐香山的縣知事厲式金、縣護沙統領袁帶率領兵丁、警察1000多人前往圍捕,一槍未發,革命黨人即已星散,起義只得取消。
翌年春,香山縣報界深感“大盜操戈國柄移”,紛紛在報刊上撰文討伐龍濟光,結果,曾任《香山旬報》記者、編輯的李銳進、劉善余、黃冷觀、劉誦芬、毛仲瑩等,均被龍的爪牙拘捕、解省。毛仲瑩大罵審員,被害於越秀山下。
1916年春,林警魂奉孫中山之命,再次組成一支以二區護沙隊為基礎的討龍武裝,加上駐香山的三艘護沙艦(龍威、龍飛、龍翔),分水陸兩路進攻縣城。
4月9日晨,香山討龍戰事爆發。林警魂率民軍從二區出發,向石岐推進。龍威艦長楊藻雲(香山二區人)率三艦從獅窖河出發,直指縣城。當民軍進至馬山、西河路時,遭到截擊,二區民眾為援民軍運送彈藥、糧食補給,絡繹不絕;殺雞宰豬,到戰地慰勞;而在水路,三艦剛入石岐水域,就遭到猛烈截擊。楊藻雲下令發炮還擊,將敵軍火力壓住。然而,守軍卻集結兵力,搶占高樓,以居高臨下之勢,用密集火力猛掃河上三艦。龍威艦冒著炮火強行駛靠岸邊,戰士楊桂手握駁殼,一馬當先,躍到岸上,不幸中彈犧牲。楊藻雲還擬率隊繼續搶灘。突然艦上的油箱被擊中著火,楊藻雲也中彈犧牲。龍飛、龍翔兩艦邊作戰邊將著火的龍威艦拖出戰場。但因火勢過於猛烈,艦上官兵們只好跳水離艦,隨同兩艦撤退。陸路民軍因水路受挫,孤軍苦戰至傍晚,也只得暫行撤退。這場戰事,犧牲的將士有楊藻雲、楊桂、劉草堂、劉拱星等共26人。
4月下旬,中華革命黨機關部派黨員劉少延、周伯甘經澳門進入香山,策動駐香山的龍濟光部納順洪旅易幟反正。與時同時,林警魂亦統領民軍進逼縣城。邑紳梁鴻洸等則穿梭調解,最後起義軍同意讓納順洪旅於5月初以不繳械的方式撤離香山,林警魂等隨即率民軍進城,在香山重建革命政權。
現存於石岐西山上的“中山縣殉國烈士紀念碑”就是由於巴拿馬、秘魯、智利等國華僑集資,為紀念1916年討龍之役中犧牲的烈士,於1927年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