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斯普林菲爾德(也譯作“春田”),作為伊利諾州——美國最富庶的農業州之一的首府,不僅是州政府所在地,而且是重要的農業批發和工業中心,不過使它名聞遐邇的並非這些,而是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伊利諾州的州格言就是“林肯之地”)。林肯在債台高築、一貧如洗之後移居到這裡,作為律師謀生髮展,娶妻生子,直至他當選為總統離開。正是這位因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總統使斯普林菲爾德這座名不出眾(美國共有9個城市和地區叫這個名字)的城市變得卓而不群。各處與林肯有關的建築是這裡最受歡迎的名勝,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遊人來此參觀拜謁,其中就包括林肯墓園(Lincol’sTomb)。林肯墓園位於斯普林菲爾德城郊的橡樹嶺公墓,於1874年竣工,由拉爾金·G·米德設計,周圍是當地居民的墓地。林肯的墓穴在花崗岩下面,四壁刻有包括葛底斯堡演說在內的林肯書簡和文告,墓穴正中是林肯的棺槨,上面寫著:“如今他屬於上蒼。”墓穴前面的石壁上,刻著林肯家屬的姓名及生卒年月。林肯的妻子是教育和文化背景極佳而個性剛烈易怒的瑪麗·托德。他們於1842年11月4日結婚,生下了4個兒子,但只有長子羅伯特長大成人。瑪麗以及他們夭折的3個兒子也葬在林肯墓園中(羅伯特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墓園內聳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花崗岩方尖塔,這是斯普林菲爾德最大的紀念碑。塔的四周有美國各州的州名。塔的四角裝飾著四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步兵、炮兵、騎兵和海軍,這四組雕像象徵著南北戰爭時殉難的北方士兵。林肯的大銅像屹立在墓前,這也是由拉爾金·G·米德設計的。入口處有一座由古岑·博格勒姆設計製作的林肯頭部雕像。墓內還有一座小雕像,它是華盛頓林肯紀念堂中由丹尼爾·C·弗倫奇製作的林肯沉思坐像的小型複製品,原作高達19.58米。
林肯墓園內,綠蔭如蓋,芳草如茵,把林肯墓這座簡單的建築襯托得十分莊嚴肅穆。1930~1931年,墓地重新整修。林肯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美國人民廢除了萬惡的奴隸制,並使一個瀕臨決裂的國家重新統一,從而開創了美國日益繁榮並從此變成工業巨人的道路。所以,毫不奇怪,凡是與他有關的紀念場所都是那樣熠熠生輝,那樣引人注目,因為它們所聯繫的是那樣一個光輝而偉大的名字。
人物簡介
亞伯拉罕·林肯(1809~1965年)是在南北戰爭——美國歷史的關鍵時期之前就職的。這位在拓荒生涯中成長起來的總統始終沒有改變他儉樸的鄉土氣。他1.93米高,約82千克重,微微佝僂,臉上皮膚粗糙而有疤痕,頭髮不整,戴著破舊的高頂禮帽,穿著不合身的大禮眼衣褲及未擦拭的黑皮鞋。他受的教育很少,後來達到的不算高的文化程度基本來自於自學。他缺乏行政和外交技巧,但他機智幽默、正直睿智,具有某種天生的威嚴感,並且他的一生代表了這樣的原則:公正、自由、博愛、統一和仁慈。這些使他不僅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總統——儘管在執政期間毀譽參半。林肯從1834年當選為伊利諾州眾議院議員開始正式投身政界,幾經沉浮,並由輝格黨黨員轉變為共和黨黨員。共和黨是北方反蓄奴派聯合組成的新黨。林肯曾在一封信中說:“我生來就是反對奴隸制的。”1858年,在競選伊利諾州參議員時,林肯提出著名的宣言:“‘內部相爭的家庭無法維持下法’,我認為政府不能長久容忍半是奴役、半是自由”,並與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人史蒂芬·道格拉斯就奴隸制問題在伊利諾州7個地區展開7次辯論。儘管當時現任的參議員道格拉斯險勝林肯而獲連任,但主張限制奴隸制發展的林肯卻因此聲望大振,在1860年當選為總統。
1861年2月11日,林肯乘坐火車離開斯普林菲爾德赴任,比起1837年他初來此地時的窘況—騎著一匹借來的馬,所有的家當都系在馬鞍上,不啻是天壤之別,然而林肯卻在火車車尾的平台上宣布,他所面臨的是“比華盛頓總統所負者更艱巨……的任務。”當時南方的7個州已脫離聯邦,南方代表在阿拉巴馬州集會另立新政府。在林肯到達華盛頓前,傑斐遜·戴維斯已就職擔任南方聯邦總統。另外的4個州搖擺於分離邊緣,而地處南北邊境的3個州的分離情緒正在高漲,聯邦面臨解體的危險。4月12日,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出於維護聯邦統一的目的,強烈反對蓄奴制的林肯試圖遷就南方,不去觸動南方實行的奴隸制,而是用贖買方式解放奴隸,並且“逐步解放”。然而戰爭形勢的發展越來越不利於北方,“出於軍事需要”,“思想鬥爭了將近一年半時間”的林肯終於在1863年1月1日正式發布《解放奴隸宣言》。根據此宣言,獲得解放的黑人共400萬,其中12%強壯的黑人投入了對南方叛亂分子的鬥爭。持續了4年的南北戰爭終於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林肯也在1864年11月的大選中獲勝,連任總統。正當林肯在重重壓力下進行重建南部各州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努力時,一顆罪惡的子彈射中了他的後腦。那是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的晚上,林肯同夫人正在華盛頓的福特戲院觀賞《我們美國的表兄弟》時,被南部同盟收買的演員布思闖入總統包廂,瞄準林肯的後腦扣動了扳機。林肯中彈後一直昏迷不醒,直到4月15日下午7點22分與世長辭。他的遺體停放在國會山莊供悲憤的人民瞻仰後,用專車運往橡樹嶺公墓安葬。
建造歷史
1923年亨利·培根的全美建築協會頒發的設計金獎方案林肯遇刺後兩年的1867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興建紀念堂的法案。1913年由建築師亨利·培根(HenryBacon)提出設計方案,1915年2月12日,於林肯的生日時破土動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竣工儀式由29任總統沃倫·蓋瑪利爾·哈定主持,林肯唯一倖存的子嗣羅伯特·托德·林肯出席儀式。從通過法案到最後竣工,隔55年,歷經12任總統。設計師亨利·培根為此於1923年,獲得了全美建築協會頒發的設計金獎。這是其職業生涯中獲得的最高獎項。整座建築呈長方形,長約58米,寬約36米,高約25米。是一座仿古希臘巴特農神廟式的大理石構建的古典建築。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圓形廊柱環繞著紀念堂,象徵林肯任總統時所擁有的36個州。每個廊柱的橫楣上分別刻有這些州的州名。紀念堂前的倒映池。入夜後與紀念堂相鄰的華盛頓紀念碑和美國國會大廈燈火交相輝煌,倒映於池水中,成為華盛頓有名的一大勝景。意義
林肯紀念堂在華盛頓的國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馬克河東岸上,有一座用通體潔白的花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臘神殿式紀念堂。它是為紀念美國第16任總統阿伯拉罕"林肯而建造的,與東端的國會大廈遙遙,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長方形的紀念堂矗立在一塊相對獨立、直徑約400米的草坪中間,地表以上是將近5米高的花崗岩基石。建造在石台上的紀念堂高約18.3米,加上基石,紀念堂有23米多高。紀念堂柱廊東西寬約36米,南北長約57米,是一個長方形建築。紀念堂東門外,寬闊的石階層層遞進,將數不盡的遊人引入聖潔的紀念堂。林肯紀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徑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頗有希臘巴台農神廟的風格,象徵著林肯在世時美國的36個州。紀念堂頂部護牆上有48朵下垂的花飾,代表紀念堂落成時美國的48個州。廊柱上端護欄上刻著48個州的名字。走進紀念堂,迎面是潔白、莊嚴的林肯坐像,展堂南北兩邊石壁上銘刻著林肯的兩篇著名演說,南牆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說》全文。紀念堂北牆上則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詞,全文稍長一些。第二次就職演說氣勢磅礴,充滿情感。林肯逝世兩年後,1867年,北方各州就提議為林肯建造紀念建築物。但是該建築坐落在什麼地方?多大的規模?什麼式樣?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所以建築林肯紀念堂一直被擱置。20世紀以後,建造林肯紀念堂的呼聲再一次高漲。1911年成立了由前任總統塔夫托為主席的林肯紀念委員會,委員會接受了一位名叫亨得"拜肯的大學生建議,在華盛頓國會大廈遙相對應的地方建築紀念堂,拜肯本人則被選為紀念堂的設計師,紀念堂的總預算是294萬美元。各種各樣的設計方案提了出來,有人曾構想將紀念堂建成埃及金字塔式樣其他種種巍峨豐碑的樣子。但是年輕的設計師拜肯堅信自己的設計是合理的,委員會同樣堅決地支持了他。
1911年2月9日,美國國會批准了這個設計方案。1914年,紀念堂正式動工。由於河灘地質很軟,所以紀念堂地基工程上花費了較多的材料和時間。1922年,林肯紀念堂落成。在紀念堂台階下,向華盛頓紀念碑延伸,還配套建成了約610米長的倒影池。這樣,在林肯紀念堂前東望,倒影池正好倒映出華盛頓紀念碑長長的碑身,看起來更加頂天立地。從華盛頓紀念碑下西望,同樣可以發現潔白的林肯紀念堂倒影在水中,更加玉潔冰清,神聖莊嚴。平日裡,倒影池是野鴨、海鷗群集的地方,人鷗相嬉,充滿了和平的氣息。從紀念堂落成之日起,每年的2月“總統紀念日”,在林肯紀念堂台階上都要舉行紀念儀式,儀式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朗讀《葛底斯堡演說》。由於林肯為人類平等作出的巨大貢獻,潔白的林肯紀念堂自橫空出世之日,就成為民權運動的聖地。1963年8月23日,20萬人在林肯紀念堂東階外至華盛頓紀念碑前舉行和平集會,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在紀念堂東台階上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