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而達

林而達遼寧營口人,1947年出生,著名氣象學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林而達 ,研究員。遼寧營口人,1947年出生,1970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氣象系,之後在河北省巨鹿縣氣象站等單位從事教育和農業氣象工作,1982年畢業於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農業氣象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從1988年起,歷任中國農科院農業氣象(室)所副(主任)所長、所長、環發所所長,2003年12月改任正所級調研員。林而達研究員是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國農業環境保護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中國氣象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球氣候觀測系統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第五屆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他還推薦了一些青年科技人員擔任了中國氣象學會理事、北京氣象學會理事、農業氣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以及國際氣候變化專業機構的委員等社會職位。

工作成就

從1990~1998年起,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的建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開始,林而達研究員及時跟蹤國際前沿,並協助國家主管部門組織了相應的跨部門的合作研究,在氣候變化影響模擬與評估、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清單估算、農業碳循環與碳收支多個領域實踐了國際可比的研究、觀測方法,並以自己的結果為豐富、修正IPCC溫室氣體清單估算方法做出了貢獻。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論文和著作,帶動培養了一支青年科技人員為主體的攻關隊伍。經過測量與計算,1995年他提出的“中國農業系統是含碳溫室氣體弱匯”的結論,被中國代表團作為談判的科學依據,至今仍然被廣泛接受;經過對氣候變化農業影響的模擬與經濟效益分析,1996年他提出的“採取適應對策的新增成本給開發中國家造成嚴重困難”的結論,至今仍作為我國參加氣候變化適應議題談判的重要依據。
林而達及其研究隊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獎勵成果,其中“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林業、水資源和沿海海平面影響和適應對策研究”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全球氣候變化區域評價中的農業系統模擬及其在環境外交中的套用”獲農業部199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中國動物甲烷排放的測定與國家清單的編制”獲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名)、“京都議定書和排放貿易對策研究”2001年獲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優秀科技成果、先進個人獎,“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究”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八名)。近年來他還幫助以其他青年科技人員領銜的氣候變化科技成果獲得獎勵。
林而達研究員自1990年以來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既有應邀在各種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也有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氣候公約談判和審議批准IPCC的各種報告,更多的是與國外同行一起執筆起草、討論修改氣候變化科學報告。他承擔了IPCC十個評價報告的編寫和評審工作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專家組工作,在氣候變化領域有較大的國際影響。林而達研究員曾被聘任為IPCC氣候變化與技術轉讓特別報告農業章負責人(1997-1999),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匈牙利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核查組組長(2002)、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2002-2003)。IPCC2006年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主要作者(2003-2006)。IPCC1~4次評價報告農業章主要作者(1990-2007)。第三屆國際甲烷氧化亞氮大會副主席(2003),第1~4屆非CO2溫室氣體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1999-2005)等。他還為青年科技人員出國學習和參與國際交流創造了很多條件。
二十年來,林而達研究員出版專業論著7部,其中國外出版1部;發表第一作者論文72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另外還有11篇非第一作者論文被SCI收錄。

作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的委員,幾年來他到全國各地參加調研,為西藏草原的保護、建設、東北天然林與濕地的保護、西南石漠化防治、中原面源污染的防治、東南沿海土地資源的保護利用等建言獻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國著名氣象學家(一)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作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為中國氣象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