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棟故居

林棟故居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梅洋村獅山下,林棟故居是一座具有南方建築特點的土木房子,與一般民房無異。林棟故居坐北朝南,寬約21米,深約25米,高約11米,三層土木結構,青瓦土牆,雙坡履頂,主屋一進5開間(榴),中央開間為前後大廳,中間用屏壁隔開,兩側各兩開間,皆做主臥室,每開間有兩間房屋。後廳低楣架構,廳後有一2×4米天井,兩側各有一火廂房,前廳高楣架構,高7米,寬5米,深8米,是整座房屋最寬敞的公共活動場所。

林棟故居

林棟故居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梅洋村獅山下,面向著福安境內海拔1400多米的白雲山,不遠處長溪如帶,奔騰不息。林棟故居是一座具有南方建築特點的土木房子,與一般民房無異。林棟故居坐北朝南,寬約21米,深約25米,高約11米,三層土木結構,青瓦土牆,雙坡履頂,主屋一進5開間(榴),中央開間為前後大廳,中間用屏壁隔開,兩側各兩開間,皆做主臥室,每開間有兩間房屋。後廳低楣架構,廳後有一2×4米天井,兩側各有一火廂房,前廳高楣架構,高7米,寬5米,深8米,是整座房屋最寬敞的公共活動場所。林棟後裔回憶說,屏壁正中上方曾懸掛一匾,上書“欽賜蓮中君”,此匾為光緒皇帝所賜,在“文革”期間被毀。廳前建有四合院式迴廊,中間為天井,用於採光,迴廊分兩次建築,右側迴廊與主屋同時建成,前方和左側迴廊是林棟歸梓後所建。大門向東,門外拾級而上20多米平坦處,另置一道大門,現已毀壞,遺蹟尚存。整棟房子樸實無華,唯房間窗戶四角均鐫鏤空花格子,鏤刻花鳥魚蟲等,式樣較為簡單。林棟故居是其父林春華所建,約建於清同治初年,其時林棟尚幼,上有二兄,按照傳統規矩,排行第三的林棟只能分得側旁次開榴房間及大廳前迴廊,因此,林棟書房就設在右側迴廊的底層間,面積約8平方米,《梅湖吟稿》中的大部分詩作都是誕生在這間房裡。青年時期的林棟曾在這裡三更燈火五更雞,憑窗苦讀,望透寒門。林棟又名肇繳,字東木,又字德如,號隆山。清鹹豐六年(1856)生於福建省壽寧縣武曲鎮梅洋村一書香門第,卒於民國九年(1920)。其父林春華於1875年恩貢候選儒學教諭;長兄林瓊為同治癸酉(1873)年拔貢;次兄林璜為庠生。林棟次女林聖音是原國民黨中常委何宜武生母。清同治辛末(1871)年,林棟年僅15歲參加縣試就考取第二名,同年參加福寧府試取得第一名;1875年以一等成績預補廩生;1891年辛卯科鄉試中式第八十三名舉人;1898年授泰寧縣儒學正堂,1900年以國子監監丞候選;1903年中三甲進士,授國子監丞;1906年升禮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員外郎;1908年升太常司郎中,1909年監修西陵有功,欽加三品。為官期間,林棟潔身自好,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大事小事躬身親為,從來徒步入暑辦公,回鄉省親,也只坐兩人抬的便轎,上坡時便下轎步行,以體恤轎夫辛苦。林棟一生著述甚豐,重要的有《〈漢譯世界語〉序》、《梅湖吟稿》等。前者提出語言要規範化,文化要進行中外交流等問題。《梅湖吟稿》共輯詩238首,內中頗多憂國憂民和進步詩篇。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林棟無意仕途,歸鄉後沒有營造府第,仍在故居住了下來,積極傳播革命思想,帶頭剪辮子,解除婦女纏足,擁護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贏得百姓很好的口碑:“林棟為官真正清,家中只有厝兩間;富貴貧窮同等看,平易近人比娘親。”1914年由閩海道複選區當選為議員。1917年,林棟借貸在離村10里的將軍山築“樟灣山寮”,引進黃金樹等樹種,營造杉、松、榛、茶林上千畝,安排子女到山寮勞動,還寫詩動員在福州為官的女婿回鄉共同勞動,開發林場。1920年,林棟因病卒於故居。[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