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鄉縣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東岸台地。該遺址地勢平坦,高出河床約30米,隔河與臨夏市上莊遺址相望。總面積約6.6萬平方米。其主體遺存為馬家窯類型,台地東緣有少量的齊家文化遺存。發現的馬家窯類型房址中的早期房屋均為凸字形半地穴建築,門向大夏河。中期房址的房基經平整夯築,半地下淺穴,僅有一個淺坑低圈灶址。
晚期出現平地築牆建房或室內分隔小間,室外續建前後相連小屋的建築形式。灰坑多為袋狀窖穴。發掘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2000餘件,陶器有缽、碗、罐、壺、瓶等,其中的泥質紅陶大多為彩陶,均為黑彩,飾有平行線紋、圓點紋、格線紋、葉網紋。
石制工具有刀、斧、鏟、鎮、鑿、錐、紡輪、網垂等10餘種,且磨刃鋒利。骨制工具有骨錐、骨針、骨竿和極具特色的骨柄石刃器,精細實用。這裡出土的一件銅刀,由錫青銅模鑄而成,刀身薄厚均勻,短柄長刃,長12.5厘米,是中國發現最早的銅器,距今約五千年,它的發現把中國使用青銅器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遺址發掘
1976年發現,1977-1978年發掘秋梁地、破四格、陰窪坡子三處,遺址總面積6600平方米,前兩處地埂上發現大量彩陶片和殘石器。陰窪坡子崖邊地表1米以下有1-2米厚的灰層,內有大量彩陶片、殘石、骨器。彩陶片復原有缽、盆、罐、壺、瓶等器形,施黑彩,花紋有平行線夾圓點紋、勾葉紋、格線紋等。陶質細膩,陶色橙黃,器表打磨光滑。曾發現房址幾十座,窯址五處及窖穴多處。出土大量彩陶、石器、骨器及炭粟、麻籽等農作物。還出土銅刀一把(長12.7厘米,寬2.5厘米)。林家遺址屬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存。1977年至1978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州文化局、東鄉縣文化館共同對林家遺址進行了發掘。
林家遺址共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蹟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個。發掘和採集各類遺物3000餘件,其中各類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多件。遺物以石器為主,骨器次之,陶、蚌、角器再次之。
通過發掘從地層上初步分清了馬家窯類型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係。林家遺址共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蹟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個。發掘和採集各類遺物3000餘件,其中各類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多件。遺物以石器為主,骨器次之,陶、蚌、角器再次之。通過發掘從地層上初步分清了馬家窯類型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係。
陶器是當時人們主要的生活用具。東鄉縣林家遺址發現的馬家窯類型橫穴式陶窯,窯室為圓形,直徑1.3米,窯箅周圍有火孔,頂部與窯室間隔一層夯土,火膛呈長方形。
陶的製作普遍採用泥條盤築法,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夾砂二類。早期的陶器數量少,有瓶、罐、盆、缽等。瓶多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紋飾以旋紋為主,線條流暢古拙。中期的陶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
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前者略粗,主要器形有盆、碗、壺、瓶、罐等,色彩也有變化,在黑彩間添加了白彩,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對比強烈,紋飾簡化,線條以旋紋、平行為主,是晚期的特點。
林家遺址出土的石、骨器有2000餘件。石器為最,有石錛312件,石斧211件,石刀209件石鑿189件,石紡輪49個,還有敲砸器、研磨器、磨臼、石杵、磨石、石鑽、石鏃等;次為骨器,骨錐358個、骨針236個、骨鏃44個、骨刀15個;石刃骨柄刀12件、石刃骨柄匕首6件。
林家遺址F21晚期陶罐內盛有稷、粟和大麻籽。H19灰坑底部有大量炭化稷、部分穗頭、稷粒、枝幹等,穗頭上帶有較長的細枝,捆成小把,整齊放在坑底,厚達40厘米,計可達2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