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窪遺址

寺窪遺址

位於甘肅省臨洮縣城洮陽以南20公里洮河西岸寺窪山。1957年發現此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800米。灰層厚約1米,地面遍布有陶片等遺物。是寺窪文化最早的發現、命名地。此外還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出土陶器多夾砂粗陶,還有泥質紅陶。陶罐居多,陶鼎、鬲較少。其中馬鞍形口陶罐是寺窪文化最具代表性器物。石器有兩缺口的石刀和有肩石斧。並發現有商周時代青銅器。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甘肅省
寺窪遺址VI-204

簡介

寺窪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村。遺址的分布面積遼闊,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800米,為“寺窪文化”的命名地。寺窪文化是黃河上游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出土陶器聞名遐邇。寺窪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14~前11世紀。主要分布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並擴及陝西省千水、涇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當規模。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關於寺窪文化的族屬,一說是氐羌,一說為戎狄。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走進臨洮縣寺窪文化遺址

..
臨洮縣是全國文明的彩陶之鄉,境內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相映生輝,閃爍著遠古文明的不朽光芒,令人無限嚮往。也許是機緣使然吧,八月的一天,我們隨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採訪組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寺窪文化遺址,得以在那些凝結著先民智慧和汗水的陶器、銅器、石器中尋覓祖先的蹤跡,感受他們與美同在的生存情境。
在寺窪文化遺址門前,我們見到了寺窪文化遺址和地下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的趙尚中老人。在他的介紹下,我們參觀了遺址賜九龍殿和文物展廳。一走進展廳,我們立即被那些樸拙的陶器、石器、銅器所吸引。它們挨挨擠擠地“坐”在展櫃裡,有的器形完好,有的殘缺不全,有的只是些碎片,但它們卻對我們有著一種磁石般的吸引力。因為它們的存在見證著先民們把美滲透到生活中的強烈精神追求,也因為這種追求,我們足下的大地才顯得如此神秘而富有。
..

趙尚中老人是寺窪文化遺址和文物保護的熱心人,1992年以來,在臨洮縣政府、衙下集鎮的支持下,趙尚中等人成立了寺窪文化遺址和地下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並倡議各界人士捐款、捐物達30多萬元,重修了寺窪山門、月牙池、文物展廳等,搶救收集了大批文物。趙尚中說,為了保證文物的安全,展廳里只放了部分文物,大多數文物都放在他家裡。於是我們又來到了趙尚中家。在趙尚中家,我們看到了許多器形完好的陶器和石器,並在他的介紹下,領略了寺窪文化樸素而多姿的神韻。
據趙尚中介紹,寺窪遺址在臨洮縣衙下集鎮寺窪山村,因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於1924年首先發現於衙下集鎮寺窪山而得名,又名廟坪鴉溝遺址,遺址內還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其年代約為公元前14世紀至前11世紀。寺窪遺址的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陶器全部用泥條盤築法製成,主要以泥質陶和夾砂陶為主,其中夾砂陶最多。夾砂陶陶土中一般摻入大量粗砂和碎陶末,質地疏鬆粗糙,燒制火候不足,器表往往有不同顏色的斑點。器表顏色以橙黃色和紅褐色居多,黑色和磚紅色少見,灰色稀少。器形主要有瓮、鼎、豆、鬲、罐等,以罐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為雙耳馬鞍形口罐。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頸部有對稱的雙耳,高肩,深腹下殺,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一般不具紋飾,有的僅在耳和頸部有附加的泥條堆紋,作曲線狀或指壓紋。還有長頸圓腹雙耳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適中處,附雙耳,彩繪黑色,口沿處有條紋和紋飾看,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徵。鬲、鼎較少,鬲侈口,素麵,短腿窄襠,乳狀空足,頸和腹部有時附有泥條堆紋;鼎形小,鼓身淺腹,柱狀小腿,都是泥質紅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寺窪文化器表不僅飾以“一”字、“人”字紋,而且還刻畫有眾多的符號和字形,被學術界認為是漢字的前文字形態。據考古學的發掘和研究,寺窪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並沒有繼承關係,夏鼐先生根據火葬的葬式,推斷其屬於氐羌族的原始文化。
這一件件姿態各異、色彩古樸的器物,仿佛一本獨特的史書,向我們展示了寺窪文化曾經的輝煌,同時,也告訴我們,文明需要延續,需要我們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在延續中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文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