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介紹
起源
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嘗過。後來便發展成了“松鼠桂魚”。清代《調鼎集》中有關於“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即石斑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蘇州乾隆年間有“松鼠鯉魚”的傳說是可能的(不是很明白詞條原作者是怎么解釋的)。因為《調鼎集》中的不少菜餚均是清乾、嘉時的。其次可以說明今天的“松鼠桂魚”正是在“松鼠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今區別
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魚”是掛的蛋黃糊,而今天的“松鼠魚”是拍乾澱粉。古代的“松鼠魚”是在炸後加“油、醬油燒”成的,今天則在炸好後直接將制好的滷汁澆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魚”在造型上更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魚”所難以比擬的。製作材料
主料:黃魚1尾(重約700克。草魚、鯉魚均可)
輔料:冬筍25克,豌豆25克,澱粉25克,玉米粉125克,姜米、蔥米共10克,料酒10克。
調料醃料:清油1000克,香油50克,白糖100克,米醋50克,醬油25克,糖色5克
做法
做法一
食材準備主料:黃魚1尾(重約700克。草魚、鯉魚均可)
輔料:冬筍25克,豌豆25克,澱粉25克,玉米粉125克,姜米、蔥米共10克,料酒10克。
調料/醃料:清油1000克,香油50克,白糖100克,米醋50克,醬油25克,糖色5克
製作步驟
1.將魚去鱗、鰓,清膛洗淨後剁去頭,從脊骨處用刀片開,去掉梁骨,在魚尾處平均分開,使兩片魚都帶尾,去掉骨刺,麥穗花刀,洗淨。
2.將冬筍切成小方丁,同豌豆一起用開水稍燙晾涼。
3.炒勺上火,放油燒熱,將魚在玉米粉中滾勻,使麥穗刀口張開,提魚尾緩緩放入油鍋中,炸至淺黃色撈出,放入盤內。
4.鍋留底油,加入料酒、米醋、白糖、醬油、糖色、豌豆、冬筍丁、蔥米、姜米炒熟,用水澱粉勾芡,淋香油,將芡汁澆在魚身上即可。
做法二
食材準備活桂魚(或黃石首魚)1條(約750克)、蝦仁18克、熟筍12克、水發香菇12克、青豆15粒、熟豬油1000克(實耗250克)、香油9克、料酒15克、精鹽6克、綿白糖12克、香醋60克、番茄醬60克、蒜末1.5克、香菜段6克、乾澱粉36克、豬肉清湯60克
製作步驟
1.將魚齊胸鰭斜刀切下去,在頭下巴處剖開,用刀輕輕拍成稍扁形,再沿魚身脊兩側用刀從頭至尾平批(尾不能批開、批斷),去掉魚頭、脊,地切去胸,兩片魚肉(稱魚葉子);
2.把魚葉子的魚皮向下放在案板上,片去胸刺,再在魚葉子上均勻地用刀直劃,再斜劃至魚皮處,使魚肉呈菱形小花刀;
3.把番茄醬、清湯、糖醋、料酒、精鹽、水澱粉放入碗裡,調成汁待用;
4.將豬油放入鍋里,燒至八成熱時,左後提魚尾,慢慢放入油鍋里,隨即把魚頭也放油鍋里炸,並不斷用勺子舀熱油向魚尾上澆,使魚葉子均勻受熱,視炸至淡黃色時撈出;
5.在炸魚的同時,另用炒鍋上武火燒熱,放熟豬油60克,油熱下是仁,熘熟後,倒入漏勺;
6.原炒鍋留少許油,油熱放香菜段略爆後撈出,再下蒜末、筍、香菇、豌豆炒熟,烹入調味汁,加熟豬油(45克)、香油、蝦仁炒後出鍋,澆在魚上即成。
做法三
食材準備
主料:鱖魚(草魚亦可)一條約1250克配料:蜜櫻桃2個。
調料:精煉油1500克、、醋100克、乾澱粉100克、白糖125克、蒜5克、蔥、姜各3克、精鹽、紹酒、胡椒粉、番茄醬、濕澱粉適量。
製作步驟
1.將魚宰殺後,沖洗乾淨,斬下魚頭,然後從魚背下刀,剔出骨刺(魚尾與兩片魚身相連),皮朝下平放在菜墩上,剞0.3厘米左右的十字花刀(斜度應視魚肉厚度而定),魚頭用刀修好形,由腮下剖開(頭背相連),用清水沖洗乾淨,瀝乾水分,加精鹽、紹酒、胡椒粉醃5分鐘。
2、姜、蔥、蒜均切成米。
3、將精鹽、紹酒、白糖、醋、番茄醬、濕澱粉、蔥、姜米同放一碗內,加入適量鮮湯,對成糖醋芡汁。
4、淨鍋置火上,添入精煉油,燒七成熱,將醃好的魚和魚頭拍上乾粉,整好形,下入油鍋,炸至定形撈出。待油溫升至八成熱時重油至外皮酥脆、熟透撈出,放入條盤,整好形,將兩個櫻桃嵌在魚眼裡。
5、原炒鍋留少許熱油,倒入糖醋芡汁,用手勺攪動,見汁濃稠起魚眼泡時,撒上蒜米,澆入熱油,將汁烘起,澆在魚上立即上桌。
做法四
1.茄子選用長茄子,洗淨,攔腰切斷截成約4厘米的段,切去三個邊皮,保留一邊。2.打45度花刀,深度要有茄段的4/5左右。一個方向切完再切另外個方向,要注意的是,刀的運動幅度越小越好,橫向走刀的幅度大了,非常容易把花切爛,小心點,這一步比較關鍵。
3.切好後稍微涼涼水氣,否則容易折斷,打個蛋液,準備麵粉,茄子拖點蛋液掛麵粉。
4.起油鍋,油溫大約六成熱下鍋炸。
5.事先準備好碗汁:適量果珍、少許番茄醬、味素、澱粉等等,另起油鍋,下蔥、姜、蒜略炒,下入兌好的碗汁,調整好芡汁濃度(二流),澆在擺好盤的“魚”身上。
做法五
1.將桂魚去鱗及鰓,剖腹去內臟洗淨瀝乾。2.各種配料洗淨備用。
3.一手用抹布按住魚身,把魚頭切下。
4.一手按住魚身,用快刀把魚肉貼著骨頭片開,注意尾巴這裡不要斷開,翻面再片開另一片魚肉,然後把魚肚子這裡帶刺的肉給片掉。
5.割下的兩片魚肉,皮朝下在魚肉上先直剞,再斜剞,深至魚皮成菱形刀紋。
6.用料酒,精鹽調勻,分別抹在魚頭和魚肉上。
7.再滾上乾澱粉,用手拎魚尾抖去余粉。
8.炒鍋用大火燒熱下油,燒至八成熱時,先用手倒拎住魚肉,把鍋中燒熱的油從上往下澆在魚肉上(這樣可以把切了花刀的魚肉先定型)。
9.再把將兩片魚肉翅起魚尾,放入油鍋稍炸使其成形;再將魚全部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放入盤中。
10.魚頭也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入鍋炸時用筷子按壓魚頭讓其下巴部位展開定型)。
11.把炸好的裝上魚頭和魚肉拼回成整條魚的形狀,頭部和尾部要翹起。
12.將番茄醬放入碗內加鮮湯,糖,香醋,酒,六月鮮醬油,濕澱粉拌成調味汁。
13.鍋內留油少許,放蔥段煸香撈出加蒜瓣末,筍丁,香菇丁,豌豆,蝦仁炒熟,下調味汁用大火燒濃後,淋上麻油。
14.起鍋澆在魚身上即成。
做法六
1.草魚肉一塊。選大塊厚實的魚肉。2.魚肉斜30度橫向間隔1厘米連續切,不要切斷魚皮。
3.橫向的刀口切好後,縱向90度連續切,不切斷魚皮。
4.這樣橫向和縱向切好,魚肉上就成了眾多的小方條了。切好的魚肉撒上鹽醃。
5.再在魚肉上撒上料酒。
6.最後磕上一個蛋清,將調料和魚肉揉摸至調料被魚肉吸收。
7.燒熱炒鍋,倒入油燒至7、8成熱。
8.魚肉在生粉里打滾,讓所有的魚肉條都滿滿沾上生粉。
9.沾好粉的魚肉下入熱油鍋中炸。
10.炸好的魚塊盛入盤中。
11.兩塊魚炸好後復炸一次。
12.鍋中加白醋,白糖燒熱,繼續加入番茄汁熬成酸甜汁。
13.最後將炸好的魚塊倒入鍋中,裹上汁就可以裝盤了。
注意事項
1.除魚骨時不能傷肉,肉上不能帶刺。
2.改刀要均勻,不能改斷魚皮。
3.拍粉後不能停放時間過長,應立即用油炸,否則乾澱粉受潮後易使改成的刀紋粘連一起,影響形狀。
4.糖醋芡汁三種味要融合,稀稠要適中。
特點
質地焦脆酥嫩,味道甜酸鮮香。
營養價值
1.黃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2.黃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並對各種癌症有防治功效。
適用人群
1.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者尤為適宜;
2.黃魚是發物,哮喘病人和過敏體質的人應慎食。
食物相剋
工藝關鍵
1.黃魚的肉質鮮嫩,適合清蒸,如果用油煎的話,油量需多一些,以免將黃魚肉煎散,煎的時間也不宜過長;
2.燒黃魚時,揭去頭皮,就可除去異味。
藥用價值
黃魚味甘鹹、性平,入肝、腎二經;中醫認為,黃魚有和胃止血、益腎補虛、健脾開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有良好療效。
貼士
1.優質黃魚體表呈金黃色、有光澤,鱗片完整,不易脫落;肉質堅實,富有彈性;眼球飽滿凸出,角膜透明;魚鰓色澤鮮紅或紫紅,無異臭或魚腥臭,鰓絲清晰。
2.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區分: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外行很相似,但大黃魚個頭比小黃魚大,其尾柄的長度為尾柄高度的3倍多;臀鰭的第二鰭棘等於或大於眼徑,鱗較小、組織緊密,背鰭與側線間有鱗片8~9個;頭大、口斜裂、頭部眼睛較大。而小黃魚體背較高,鱗片圓大、尾柄粗短,口寬上翹,眼睛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