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街村地處浙南名鎮虹橋鎮東首,是虹橋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5-2007年期間,該村黨組織相繼被評為省、市、鎮各級先進單位:1996、1997、1998、1999、2002、2004、2006年獲得“虹橋鎮先進黨組織”,2004年獲得“虹橋鎮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2007年獲得“樂清市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示範村”,1995年獲得“溫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獲得“溫州市先鋒村黨組織”,1996年獲得“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同時,在村黨委的正確帶領下,該村的各項創建評比活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先後獲得了“浙江省遠程教育及文化資源共享示範村”、“浙江省示範檔案室 ”、“農村新社區建設溫州市級示範村”、“樂清市平安千村五星級示範村”、“樂清市科普示範村”、“樂清市體育特色村”、“樂清市消防示範村”等榮譽稱號。經濟發展
東街村位於樂清市虹橋鎮中心,區域面積1.1平方公里。村集體擁有虹橋鎮商貿城、地下商場、東街菜市場、商業店鋪等固定資產。2003年,經評估,村集體資產總值達4億多元,2006年集體經濟總收入479.7萬元,人均年收入28400元。2007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6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強村、富村。工業
東街村素以商業貿易繁榮而著稱,村民商品觀念強,經商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1573~1619)就形成農曆每旬三、八為集市日,至今已歷400餘年。民國時期,村境內東橫街、文星街為虹橋鎮的主要商業街。其中東橫街長約500米,寬4米,兩旁商店林立,有50家店;文星街傍東乾河,長560米,寬6~8米,有27家店。小弄巷內小店、商販更是星羅棋布。經營商品有:南貨、百貨、雜貨、棉布、水果、藥、酒、米等。其中著名商店有:東興祥南貨店、倪豐和醬園、徐天德藥店、徐鍾德藥店等。1949年後,設立國營商店、供銷合作社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個體經商被視作“投機倒把”,搞“資本主義”而遭批判,村民不得不棄商而以農業為主,收入較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商品經濟獲得較快發展,市場日趨興旺,集市貿易盛況空前,三、八市日,高峰期上市人數達10萬以上。東街人抓住機遇,樹立並貫徹了“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思想,根據東街的地理優勢,制訂了商、工、農結合的富村、富民措施,重點發展商業貿易,重振浙南商貿中心的雄風,除沿街路因地制宜設立商店外,走規範化專業化大市場道路。工農業亦協調發展。1970年創辦了第一家村辦企業--虹橋紙箱廠。是年產值50餘萬元,稅利5萬元。1979年以後,又創辦了膠塑包裝廠、蠣灰廠、水泥預製場、磚瓦廠、虹東停車場、虹東旅社等村屬企業;到1991年,有廠房15750平方米,固定資產1350萬元,工人150人,年產值200餘萬元。1990年,股份制企業和私營企業相繼問世,有錄聲器材廠、新星接外掛程式廠、塑膠模具廠、興星無線電廠、音響電子元件廠、虹橋無線電廠、電控器件廠、無線電配件廠等,每廠年產值均在300萬元以上,有的達1000萬元。
農業
村領導重視糧食生產,將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搞規模經營。1987年以來,村投資60餘萬元,實行無償貼農,搞好農田基本建設;修建“三面光”渠道650米,2~5米寬的機耕路500米,曬穀場1500平方米,農業庫房5座,農用橋樑1座,並實行排灌、機耕、植保三統一,75%以上耕地面積實行電灌。糧食畝產850公斤。1991年,東街村工農業總產值3500萬元,為國家創稅利350萬元。
商業設施
1988年,與虹橋市場管理所共同投資180萬餘元,在育紅路南側創辦虹橋小商品市場,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樓下設攤位390個,經營棉布、服裝、毛線、針織、鞋革、小百貨等,以零售為主兼批發;樓上設9個服裝廠,製成的服裝批發至中國各大城市。市場日成交額達10萬餘元,年利潤50萬元,創利稅12萬元。至1992年,共創利95萬元。市場管理組織健全,措施得當,經商風氣良好,1989~1991年連續被評為市、縣文明集貿市場,1992年被評為省級文明集貿市場。1989年,村里投資55萬元,在育紅路與新豐路交匯處創辦虹橋第二菜市場、冷庫,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設攤位200多個,經營幹鮮水產、蔬菜、肉類、熟食等。商販來自玉環、石浦、松門等地,輻射浙南,日成交額達10萬餘元,年獲利近10萬元,上繳稅收1萬餘元。1990年,村里投資興建了育紅路水果市場、虹南路口廢鐵市場等。此外,充分利用街道改建後的優勢,開闢了以育紅路、新豐路、東橫街、文星街為主幹,輔以金融路、新凱路、春華路、虹南路、虹瑤路等的商業街。村區形成了商業街縱橫交錯,中間分布專業市場、國營商場的商業布局,顯示了集鎮市場的現代氣勢。至1992年,有國營商場、公司10餘家,專業市場4個,集體、股份制及個體商店更是不勝枚舉。村里從事商貿人員達1000人。其中村集體擁有的店面100餘間,年租金收入達50餘萬元。
基礎設施
東街村原有街道少而窄,商店重疊,店前有攤,攤前有擔,每逢三、八傳統集市,人流擁擠不堪,市容髒亂。1980年,根據虹橋鎮總體規劃,修造、擴造了南北和東西交錯的“十”字街道--新豐路、育紅路,兩路各寬18米,長1200米;隨後又相繼建成配套街道--金融路、新凱路、虹瑤路、虹南路、春華路等,與東橫街、文星街相連線,形成了整齊、規範的街道網。同時抓重點單位的"引進",有現代化電影院、虹橋供銷大廈、郵電大樓、中百公司、物資公司、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縣第二人民醫院等先後在東街落戶。投資190餘萬元,為東街村街道、巷弄安裝水電設施,鋪設地下管道31660米,澆築水泥路面28000平方米,建公廁5座,配備專職衛生管理人員。街道兩旁設有花壇、風景樹。重視智力投資,捐資辦學。1991~1992年,村里集資近15萬元,興辦校舍,使學齡兒童接受正規教育。坐落村區的春華幼稚園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捐資支持貧困老區建設,積極開展對口扶貧工作。敬老之風蔚然,投資5萬餘元,修造“紅巾軍”舊址,作為老人活動室,內設有報刊雜誌、棋類、電視機、錄音機等,為老年人定期檢查身體,建立健康檔案;對65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給予15元敬老津貼。塑造“紅巾軍”首領瞿振漢像,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革命歷史教育。
1986年,村里組建義務消防隊,隊員20餘人,由工人、農民組成。配備有多種滅火器材,經常組織訓練。發生火警,可及時投入滅火。7年間共參加滅火100餘次,深受社會讚揚,多次受到虹橋鎮人民政府、樂清縣人民政府表彰。村領導堅持節日夜間巡邏制度,維護社會治安,調解民間糾紛,為村民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