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志介紹
《東營區志》始修於1998年8月,蒐集資料1000多萬字、圖片上千幅,歷時兩年,五易其稿, 於2000年9月正式出版。《東營區志》以1984年建區為上限,部分內容適當上溯,下止於1997年。除序言、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全志以地理、經濟、政治、人文四大部分為先後次序,共設分志25篇,依次為:行政建置、自然環境、人口、石油、城建·環保、經濟管理、農業、水利、工業、鄉鎮企業、交通·郵電、商業、財政·稅務·金融、政黨·群團、政權·政協、政務、公安·司法、軍事、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方言、社會生活、人物。篇下設章、節、目,計129章、456節。
東營區位於山東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地跨北緯37°14′13″至37°31′57″,東經118°12′42″至118°59′52″。東瀕渤海,西依黃河,南與廣饒縣、博興縣接壤,北與墾利縣毗鄰。東西最大橫距67.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6.5千米,總面積1155.62平方千米。 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建設,東營市誕生後, 1984年1月東營區、牛莊區成立。1987年7月兩區合併為東營區,轄5鎮、3鄉、3個街道辦事處, 204個村民委員會、53個地方居民委員會、76個油田居民委員會。東營區土地總面積為11.56萬公頃, 其中耕地、園地、林地及水域共7.5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5.6%;城鎮村、工礦及交通用地共1.83萬公頃,占15.8%;未利用土地2.15萬公頃, 占18.6%。
東營區地處暖溫帶,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雖瀕臨渤海,但大陸氣候明顯,冬季乾冷,夏季濕熱,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東營區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的濱海地帶,屬黃河三角洲尾閭部分。總體地勢平緩,但西高東低。由於歷史上黃河尾閭多次擺動改道和決口泛濫,反覆切割重疊淤積,形成了崗、坡、窪相間的複雜微地貌。1997年底,全區總人口52.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34‰。有少數民族27個,共2597人。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另有滷水、岩鹽、石膏、貝殼、粘土、煤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另有高粱、穀子、綠豆、紅小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和花生。水產資源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鯉魚、刀鱭(黃河刀魚)、鯰魚、翹嘴紅鮁、餐條、面魚、甲魚、青蝦、中華絨鰲蟹(黃河口毛蟹)等,黃河鯉魚、黃河刀魚為淡水名產。
東營區人艱苦創業,建區以來各項事業發展迅速。1984年至199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穩定增長。198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286萬元(當年價,下同) ,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35550萬元。 1993年至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18954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019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535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8172萬元。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區後,改革開放給新興城市帶來生機與活力,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城鎮職工人數逐年增多。在城鎮人口中,勝利油田人口占城區人口比重很大, 其收入在省內屬於較高水平。人均生活費1990年達到1569.20元,進入全國24個人均生活費收入較高的城市行列。1995年,人均生活費收入5666.34元,在山東省排名首位。1997年,人均生活費收入6961.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1元。 交通、 郵電業迅速發展。建區前,境內只有1條幹線公路,總里程為25千米;縣鄉公路15千米, 勝利油田專用路5千米,通車裡程45千米。建區後,隨著油田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 公路建設取得長足發展。1997年底,全區有幹線公路4條,共94.7千米,區鄉公路194.6千米,勝利油田專用路483千米。境內鐵路建設始於勝利油田全面開發時期的1966年,該支線自博興站至今東營火車站。
《東營區志》突出“石油工業”“水利事業”和“新興的中心城區”三大特色。勝利油田是全國第二大油田,其指揮中心就設在東營區。地處黃河三角洲的東營區,其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黃河的深刻影響。同時,對“呂劇之鄉”“石油化工”“鹽業”“農業綜合開發”等特色內容和石油大學等重點單位,均在有關章、節予以重點記述。 新編《東營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出版信息
東營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馬獻忠 主編 郭大勇 李 鵬 副主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8年12月 3000冊 1120千字 654頁 380.00元
ISBN 978-7-80238-443-9
該志系首部《東營區志》的續志。上限起於1998年,下限斷至2005年底,為保持事物的連續性,部分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全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首設“概述”,次設“大事記”“要事述略”,“志”為主體,“附錄”殿後。各篇按章、節、目記述。為反映地方特色,特設石油篇。
東營區成立於1984年1月,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是東營市中心區。地跨東經118°12′42"~118°59′52", 北緯37°14′13"~37°31′57"。東瀕渤海,西依黃河、與利津縣隔河相望,南接廣饒縣、濱州市博興縣,北鄰墾利縣。海岸線長43.33公里。區境東西最大橫距6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6.5公里。總面積1155.62平方公里。中共東營市委、市政府,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領導機關,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坐落在區境內,東營區是東營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4年1月12日,伴隨著東營市的誕生,東營區、牛莊區同時建立,是為東營區行政建置之始。1987年7月,東營、牛莊兩區合併為東營區,為東營市所轄之縣級區。2005年底,東營區轄4鎮、6個街道,201個村民委員會、5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0.72萬人。
建區後,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使一座年輕的城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昔日貧瘠荒涼的鹽鹼灘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尤其是近年來,東營區大力實施發展城市經濟為主導、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全面加強基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經濟結構明顯改善,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由1984年的1.03億元,1998年的17.28億元, 達到2005年的84.17億元。全區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2005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為6.68億元、44.37億元、33.1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7.9∶52.7∶3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到2005年的60.3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16億元。
加快城市化進程,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立足中心城區實際,積極創建發展載體。累計投資24.5億元、占地312公頃的現代化新區拔地而起,累計投資18.2億元的東營勝利工業園初具規模,石油大學科技園、五金建材商貿園、商河路商業步行街、城區村居改造等重點工程全面實施,大大增強了城市發展的承載能力。社區建設從無到有,日趨規範,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城市管理體制不斷理順,現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成為國家衛生城、全國環保模範城。小城鎮規劃建設和村莊改造成效顯著,實現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車、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農村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更大活力。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深入推進油地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加快融合。東營區高舉團結髮展大旗,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勝利油田建設,服務石油大學建設,勝利油田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企業、農業、水利、文化事業、拉動地方經濟等方面對東營區給予了極大支持,石油大學則在人才、技術方面為東營區提供幫助,三方凝聚起了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
展的強大合力。東營區把勝利工業園、大學科技園作為重要結合載體,認真落實支持油田、石油大學改革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 共同開發建設,聯合招商引資,2001~2005年,共有933個油田、石油大學新上和改制項目在東營區建設發展。積極做好油地對口幫扶工作,累計實施幫扶項目67個,總投資1.53億元,村鎮道路、農村自來水工程、農村特困民眾安居工程等一批共建項目投入使用。圍繞共建美好家園,積極整合區域資源,切實搞好城市綜合管理和社會事業建設,實現了油地校文化、教育、衛生和社區管理等資源共享。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三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05年,區級科技三項經費投入1862萬元,占同級財政預算支出的2.6%。全區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27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1%。產學研結合不斷拓展,與55所高
校建立科技合作關係。 建立健全以區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加快中國小布局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通過省“兩基”鞏固提高和省級實驗教學普及區評估驗收。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傳染病救治體系,構建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和農民健康保障體系,全區公共衛生服務框架基本形成。以“五保五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基本形成。
東營區先後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省首批“省級文明城市(縣、區)”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