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梁冀是東漢後期著名的外戚。他的兩個妹妹都曾先後被立為皇后,沖帝、質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為帝。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氣焰無以言表,皇帝反而成了無權的傀儡。漢桓帝即位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極力想擺脫其尷尬的境地,並與唐衡、單超、徐璜等五個宦官歃血為盟,決心除掉梁冀。唐衡、單超等五人在皇帝的支持下,經過周密策劃,調動羽林軍千餘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梁冀的住宅。梁冀與其妻畏罪自殺,其家族成員及黨羽賓客大多被殺。單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因誅殺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內同被封侯,食邑自二萬戶到一萬三千戶不等,時人並稱“五侯”,朝政也隨之為其壟斷。
在以後的幾年中,“五侯”任人唯親,其親屬族人不僅多數升官,而且依仗其權勢,排斥異己,為所欲為。如徐璜之侄看上了李氏女子,遭拒後竟然率官吏闖入李家,搶走此女戲射殺之。東海相黃浮依法處理,反而受到了桓帝的刑責。“五侯”權勢日大,驕橫日甚,進而對皇權構成威脅。漢桓帝趁具瑗之兄犯罪之機,痛加裁抑,下詔貶具瑗為都鄉侯,單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牽連,紛紛遭貶,五侯專權告一段落。
“五侯”失勢後,侯覽、蘇康、管霸等又成為新的一輪炙手可熱的宦官。他們與五侯一樣把持朝政、盤剝百姓、任人唯親。宦官們的親屬及其黨羽占據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而大多數太學生及地方儒生的仕進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趨黑暗,時人稱:“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面對宦官專權的局面,以正直官員李膺、陳蕃為首,形成了一股討論時政、品評人物的“清議”潮流,並與宦官集團展開鬥爭。李膺時任司隸校尉。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貪殘無道,以殺孕婦取樂,李膺將其逮捕後處死。宦官們因為懼於李膺的威勢,行為收斂了不少,連休假時也不敢走出宮門。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而是時刻尋找除掉李膺這個眼中釘的機會。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術士張成縱子殺人,李膺將其處死。張成曾給桓帝占過卦,與宦官也頗有來往。張成的弟子與宦官勾結,誣告李膺與太學生串通一氣,誹謗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餘人,並在全國各地懸賞捉拿李膺的黨人。宦官們趁機公報私仇,亂捕良民,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黨人”自請入獄,聲援李膺等人。太尉陳蕃因為上書為李膺鳴不平,而被皇帝罷官。城門都尉竇武及尚書等人也上書為李膺喊冤。桓帝迫於壓力,於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餘人,但終生禁錮鄉里,不得為官。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
故事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漢桓帝死後,竇太后及其父竇武迎立漢靈帝即位。當時靈帝年僅13歲,竇太后臨朝稱制,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扶持左右。竇武與陳蕃都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因而密謀剷除宦官。在竇太后的支持下,他們殺死了在朝中專權宦官管霸、蘇康二人。竇武還曾計畫除掉大宦官曹節等人,但因事機不密被宦官們知悉。曹節等人見勢不妙,急忙率人入宮劫持漢靈帝和竇太后,並假傳聖旨,派兵捉拿竇武。竇武慌忙避入軍營。宦官曹節、王甫等人糾集千餘兵馬圍攻竇武,最終斬殺竇武及其宗親、賓客,竇太后隨之被囚禁。陳蕃得知曹節等宦官矯詔捕殺竇武的訊息後,不顧年老體弱,召集屬吏和學生八十餘人持刀沖入承明門,正被捕殺竇武回宮的宦官王甫遇到。陳蕃因寡不敵眾而遭殺害。
竇武、陳蕃被害後,宦官自行封賞、加官晉爵,完全控制了東漢的朝政。靈帝即位之初年少無知,重任宦官。成人後又耽於享樂與斂財,宦官們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亂與腐敗可以想見。宦官侯覽的母親及其家人在其家鄉山東無惡不作,山東名士張儉上書彈劾。氣急敗壞的侯覽指使無賴朱並誣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圖謀造反。不明所以的靈帝下詔追捕張儉等人。張儉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後成功出塞。宦官們藉此大肆捉拿張儉黨人,凡是幫助張儉逃跑的人都被列入黨人的行列,受牽連者甚眾。
在第一次黨錮事件中倖存的李膺在張儉事發後,沒有接受親朋的勸告而坦然受難,被捕後死於獄中,其子弟、親戚全部削職為民。此外,杜密、虞放等百餘官員及名人被誣殺,受牽連而被流放、禁錮、處死者多達六七百人。其後,宦官們又幾次興風作浪追捕黨人,黨人之獄遍及全國,形成了東漢時期的第二次黨錮之禍。
其後,宦官把持下的東漢統治更加黑暗。朝臣上書指責宦官圖謀不軌,昏庸的漢靈帝竟不知何為“不軌”。在靈帝身邊隨時侍從左右的中常侍有張讓、趙忠等十二人,舉其大數稱“十常侍”。他們參預覽閱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靈帝卻心甘情願地受制於宦官,公然覥顏稱:“張常侍(張讓)乃我公,趙常侍(趙忠)乃我母。”皇帝與宦官一道盤剝百姓、賣官鬻爵,朝政日益腐敗,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