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餅

東坡餅

蘇軾在宋神宗元豐年間,被貶黃州。在這裡,他除“赤壁之遊樂乎”外,也常去隔江相望的西山遊覽。一天,西山的靈泉寺和尚們為款待這位峨嵋名士,特地製作了一種油炸餅,請他吃。蘇軾見此餅呈淡黃色,且玲瓏剔透,簡直如象牙雕成似的。觀賞良久,然後才放進嘴裡。香甜酥脆,口味極佳。連忙問和尚為何這般好吃?和尚答日:因寺內有四眼泉,泉水極佳,此餅是汲了四泉之水調製而成,所以好吃。東坡聽罷,連連叫絕,並要和尚取來文房四寶,當場對餅揮毫,畫了一餅,並寫上“東坡居士”四字。畫餅與真餅一模一樣。從此,這餅便被叫作“東坡餅”了。由於蘇東坡也常去黃州赤壁附近的承天寺、定惠院,東坡餅亦成為這一帶和尚道士的齋品。到了明清時期,東坡餅便傳到社會上,成為黃州府的地方名產,一直流傳至今。

來歷

東坡餅東坡餅來歷
蘇軾在宋神宗元豐年間,被貶黃州。在這裡,他除“赤壁之遊樂乎”外,也常去隔江相望的西山遊覽。一天,西山的靈泉寺和尚們為款待這位峨嵋名士,特地製作了一種油炸餅,請他吃。蘇軾見此餅呈淡黃色,且玲瓏剔透,簡直如象牙雕成似的。觀賞良久,然後才放進嘴裡。香甜酥脆,口味極佳。連忙問和尚為何這般好吃?和尚答日:因寺內有四眼泉,泉水極佳,此餅是汲了四泉之水調製而成,所以好吃。東坡聽罷,連連叫絕,並要和尚取來文房四寶,當場對餅揮毫,畫了一餅,並寫上“東坡居士”四字。畫餅與真餅一模一樣。從此,這餅便被叫作“東坡餅”了。由於蘇東坡也常去黃州赤壁附近的承天寺、定惠院,東坡餅亦成為這一帶和尚道士的齋品。到了明清時期,東坡餅便傳到社會上,成為黃州府的地方名產,一直流傳至今。
東坡餅赤壁東坡餅
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春,著名文學家蘇軾(號東坡)謫居黃州時與安國寺長老參寥和尚結成莫逆之交。參寥和尚得悉蘇軾喜吃油炙酥爽的食品制油酥餅以待。該餅的作法是:先將麵粉和好,再團圈抹油餅牽成線繞成園餅形,放在香油鍋中炸至枯萎。吃時灑上白糖,香甜可口。但此餅不能久存。後蘇夫人設計的“千層餅”,酥脆香甜,食而不膩,味道極美,易於久存,由於人們對蘇軾的懷念,就稱此餅為“東坡餅”。
西山古靈泉寺製做“東坡餅”,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寺有菩薩泉水,清流味甘,富含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用此泉水合面制餅可自然酥脆,不添香料而自有清香,再加上寺僧在製做過程中繼承了傳統技藝,使“東坡餅”至今仍保留了蘇東坡時代的特色。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李先念陳毅等曾先後到西山古靈泉寺品茗嘗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古靈泉寺方丈融廣法師請本寺素齋烹調高手融和法師親制東坡餅一盒,奉獻給毛主席,時中共中央辦公廳曾來函致謝。
行銷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黃石等全國各地。港、澳同胞和日本貴賓親來品嘗,讚不絕口。

原料

製作原料:(10個)精白麵粉2500克,鹽12克,白糖500克,香油2500克(耗600克)。

製作

東坡餅東坡餅之小吃
做法一:

1、將雞蛋取蛋清,加清水500克及精鹽、蘇打溶化後,倒人麵粉,反覆攄揉,至麵團不沾手,搓成條,揪成重150克的面劑10個,搓成圓坨,擺放到盛有芝麻油(100克)的瓷盤裡,餳10分鐘。
2、案板上抹勻芝麻油,取出餳好的面坨,在案板上按成長方形薄麵皮,從兩端向中間捲成雙筒狀,拉成約一半長條,再側著從兩端向中間捲成一個大、一個小的圓餅,將大圓餅放底層,小圓餅疊在上面,復放在盛芝麻油的瓷盤裡浸沒,約餳5分鐘成餅坯。
3、鍋置中火上,放人芝麻油燒到七成熱時,將餅坯平放鍋里,邊炸邊用筷子一夾一松地使餅坯鬆散,待餅坯炸至浮起時,翻面再炸,邊炸邊用筷子點動餅坯心,使餅炸至松泡但不能散開,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去油,裝盤每餅撒上白糖(45克)即成。
做法二:

取西山礦泉水1250毫升倒入面中,揉和好,擀成直徑為23厘米的圓片,上倒香油,用手抹勻,然後相對地由兩邊向中間捲成如意形長筒,從中間扯斷,每捲成約39厘米長、54厘米寬的長條,再抹上一層香油,從一端捲成圓筒,夾起,用手按一下,再擀成直徑為17厘米的圓餅。
將其放入油鍋中炸至浮起,炸時用筷子按動,使餅酥裂開。炸好出鍋後,撒上白糖即成。和面時不用蘇打,擀麵皮時用力要勻,擀出的麵皮厚薄要相同。
特點:造型別致,色澤誘人,甜酥脆香,美味可口。

歷史

東坡餅東坡餅之圖
鄂州西山,是孫權都鄂時登壇即位的地方,有勝景。西山古靈泉寺有嘉餅,曰東坡餅,是蘇東坡貶黃州時常過江求食之物,並因而得名。西山勝景,東坡嘉餅,久聞盛名。

關於東坡餅的傳說。鄂州古稱武昌,據《方輿勝覽》載:“ 孫權都鄂,欲以武而昌,故名。”東吳以來,西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勝地。晉代陶侃,唐代元結,都曾在山上結廬讀書
自宋以後,西山寺僧常以此餅待客。清同治三年,大學士、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官文遊覽西山靈泉寺,西山住持宏儒法師以此餅敬奉官文,官文食後大為讚許,問及此餅何名,答曰:“東坡餅。”官文隨即題詩云:“門泊戰船憶公瑾,我來茶話續東坡。”“東坡餅”由此名聲大震,並流傳至今。
西山僧人說,東坡餅之所以獨特,是因為西山寺有菩薩泉。菩薩泉聚山川之靈氣,水色白而味甘,清冽異常,又名靈泉。用靈泉制餅,無需發酵,自然而酥鬆,落口消融;不加香料,香芳清甜,回味雋永。以泉用之烹茶,是為上品;取而冷飲,則可祛病強身。故蘇東坡寫詩讚曰:“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東坡餅東坡餅配圖
西山山門前,九曲亭上有東坡先生寫的《西山詩》 ,文詞優美,意境幽深。廣宴樓壁上,掛有東坡先生畫的墨梅,鐵骨繁花,清麗精神。東坡餅和東坡先生留在西山的珍貴墨寶,相得益彰,一起千古傳播著東坡先生的流風餘澤。
文字興獄,無端羅織,以文廢人,乃至焚書坑儒,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延續數千年的陋規、痼疾。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一個著名的濤人、文學家,不橫遭貶遷。對文人的迫害,如此酷烈,如此普遍,真是世所罕見。
然而,真理的呼號並未泯滅,文學繼續繁衍,詩文窮而愈工。蘇軾以文字獲罪遭貶,但並未因此擱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傳世名篇《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遊記散文《武昌九曲亭記》等,便是他這一時期的佳作。
西山嘉餅,以東坡名,這是人民對詩人一生坎坷遭遇的同情,對詩人高潔風骨的欽敬,以及對詩人文學上傑出成就的景仰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