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世澄

1911年8月,入安徽法政學堂,畢業後,在蕪湖任私塾教師。 1924年7月後,曾在南京金陵大學、中央大學執教。 1966年4月,被《文匯報》點名批判,“文化大革命”動亂中,遭迫害,備受折磨。

束世澄(1896--1978),字天民,號秋濤,蕪湖人。幼入私塾,熟讀經書。1911年8月,入安徽法政學堂,畢業後,在蕪湖任私塾教師。1920年8月,考取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特別生,次年正式錄取文史地部。在校時王泊沆、柳翼謀先生之史才與史識史德對其影響頗大,從而確立研究中國古史的決心。
1924年7月後,曾在南京金陵大學、中央大學執教。抗戰時期為四川大學、安徽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安徽政治學院教授。束治學嚴謹,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如在“南高”求學時所寫《蜀漢開闢南蠻考》、《王船山先生之政法思想》等論文,均有愛國思想蘊義。1928年,出版所著《中英外交史》、《中法外交史》具有強烈的反帝色彩,對中英戰爭、英國強加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及英對華的土地、經濟侵略之罪責進行揭露。其在“總論”中寫道。“自愚觀之,以慘案為手段,實帝國主義者技窮之表徴,苟國人不為威屈,則彼自絀。觀於漢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事,可以見之。大中華民國之人乎,汝欲自立於地球之上,此時為最後一戰矣!”此種論著,為金陵大學校方所不容,鏇被解聘。“九•一八”事變後,與劉繼宣合寫《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高度讚揚華僑愛國熱忱。書中寫道:“愚嘗謂中國民族,無論從智力、體力各個團體的方面而言,皆不亞於世界任何優秀人種。方今外禍侵凌,日蹙百里,國人或庸有惴惴焉墮其自信力者,則請觀於是篇。”抗日時,束撰寫《鄭和南征記》盛讚鄭和航海的成就,提出“……剷除畏難苟安心理,以建設復興的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執教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中國古代史研究生班指導教師,撰寫《洪秀全》、《中國封建社會及其分期》等專著以及《夏代和商代的奴隸制》、《秦漢以前公社田制和賦稅》、《論西周時代領主制的形成》、《論漢以後公有土地分配製的存留》、《論漢宋間佃農的身份》、《孔子“春秋”》等50餘篇論文,培養一批史學工作者,如袁英光、劉寅生、楊國宜等。束曾任第三、四屆上海市政協常委,1964年作為特邀代表出席第三屆全國政協會議,補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束在醫學上有較深的造詣,繼承祖醫(其祖父曾在蕪行醫),研讀中醫著述和西醫理論,並專攻疑難病症和癌症。癌症治療從中醫角度進行系統的探討和理論總結,撰寫了《癌症管窺》一書。1965年10月,針對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寫了《清官的特點及其評論》、《論改良、改革和讓步》等論文進行回擊,從而遭到張春橋、姚文元等忌恨。1966年4月,被《文匯報》點名批判,“文化大革命”動亂中,遭迫害,備受折磨。1978年1月病逝上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