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詩

杜學詩

杜學詩(1900—1976) 藝名“黑雲彩”。原籍定陶縣,後定居濟寧市金鄉縣。山東花鼓藝人。12歲拜沛縣花鼓調名家“半碗蜜”為師,主攻旦角,18歲即在魯西南一帶嶄露頭角,常在濟寧土山雜八地書棚演唱,或四鄉趕集打地攤。主演《陳三兩爬堂》、《三告李彥明》、《花廳會》、《訪薊州》等曲目,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聽眾,特別是青年婦女歡迎。

基本信息

簡介

杜學詩號“黑雲彩”,魯、蘇、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之一

人物生平

他嗓音清脆,表演動人,又因其皮膚黝黑,藝術超群,觀眾親昵地送號“黑雲彩”。魯西南一帶到處流傳“南地來,北地來,誰也不壓黑雲彩”的順口溜。。1921年後,常在濟寧土山書棚演唱。其嗓音清脆,表演動人,因其膚色黝黑,觀眾暱稱為“黑雲彩”,並有“南地來,北地來,誰也不壓黑雲彩”的謠諺流傳。但當時花鼓調常被視為盪調而遭禁,杜亦被懸賞緝拿,被迫與大蘭子、小蘭子等組成班社到上海等地賣唱,不久遭到驅逐。1930年到阜陽一帶,改花鼓為“山東老調”、“山東乾砸梆”,後又遭禁演。遂北上濟南、泰安、聊城、德州一帶演出。1937年“七七”事變後,回農村賣藝。新中國成立後,在金鄉縣參與組建“金鄉縣四平調劇團”,後任副團長。

杜學詩 杜學詩

杜學詩在濟寧期間,與林淑英結為夫婦。林淑英婚後隨夫學藝,改名杜學蓮,數年後亦名聲大振,成為魯、蘇、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王桂芳、郭震芳、尹艷喜、杜學蓮)之一。夫妻在菏澤、濟寧等地廣收門徒,“黑雲彩班”演出更活躍。後來,花鼓班以有礙風化罪名被查禁,迫使“黑雲彩”與蘇北花鼓藝人小蘭子、大蘭子等組成花鼓班社,流動到上海跑馬場演出,後轉道阜陽、界首及兗州、泰安、聊城、淄博、德州、濟南一帶,改名“山東老調”、“山東乾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等繼續演出。在濟南演出時,曾與五音戲泰斗“鮮櫻桃”在南崗子唱對台戲。在大觀園演出時,觀眾贈送“藝貫華北”的牌匾。

別看外表土 “冬粉”可不少“現在要聽正宗的山東花鼓,還得到鄆城。”李玉坤副館長說。鄆城許多村都有花鼓藝人,每年農閒季節,縣城以及較大鄉鎮中可見花鼓班社演出,至今那裡的人們對花鼓依然十分鐘愛。還真是巧,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在鄆城搞調研,正集中了當地的幾位民間藝人進行現場展演呢。

午後,李玉坤副館長帶記者去鄆城縣丁里長鄉聽花鼓。車剛到丁北村村頭,就看到許多婦女、老人搬著小板凳往村里走。我們下車跟隨他們來到村裡的一家小賣部前。這裡已經人頭攢動,老老小小的圍了里三層外三層。此次演出的組織人之一、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副所長陳瑾說,山東花鼓沒有嚴格的傳承譜系,多是愛好者從學,傳授者口傳心授,即使學成,成為職業演員的人也為數不多,農閒時的散班子,也不重傳承,會唱能湊場即可,只有為數不多的職業演出班社有稍微規範的傳承關係。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老藝人的謝世,花鼓傳承人青黃不接,許多相對活躍的民間班社日漸衰微,農閒自發組織的演出越來越少。為了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特地組織當地的幾位民間藝人進行演出,以錄製音像資料留存。

她指著正在準備演出的幾個藝人打趣說,別看他們外表土得掉渣,可都是四里八鄉的名人,有不少“冬粉”呢。藝人王豐節聽後撲哧一笑,“俺可算不上名人,俺師父那時候才風光哩!”51歲的王豐節是丁北村的村民,從小跟鄆城著名花鼓藝人謝汝泉學藝,他回憶:“俺師父演的《小二姐做夢》忒有味了,附近村裡的人都願聽,都跟著學。往往從下午演到晚上,老老少少聽得入迷,都忘了回家喝湯了。”32歲的苗慶鎖和35歲的彭先榮是夫妻倆,來自鄆城玉皇廟鎮的苗胡同村,苗慶鎖說,打小就唱,跟著村裡的花鼓班子轉遍了菏澤周邊的各個鄉鎮。娛樂形式多了,可沒想到還有那么多喜歡花鼓的人。

開場鑼鼓響 聽俺來說唱下午四點,開場鑼鼓終於敲響了,吸引了更多村民前來觀看。

苗慶鎖和彭先榮夫妻倆第一個出場,表演了一段《藍橋會》。“俊嫂子借給我井泉水,男學士一里把名傳。俊嫂子不借我井泉水,書箱裡掏出二百錢。渾是借水渾是賣,照給我生說一番。”苗慶鎖沒有化妝,斜背花鼓,雙手舞動鼓槌,邊敲打著各種花點邊演唱。“你要喝來儘管喝,喝口涼水要啥錢。”彭先榮化著彩妝亮相,上穿彩衫,下配五彩繽紛的羅裙,邊唱邊舞。夫妻兩人表演細膩傳神,半說半唱,打情罵俏,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直聽得觀眾喜笑顏開。

陳瑾說,一男一女載歌載舞對口說唱,是山東花鼓的主要演出形式。由於唱詞俚俗,說唱時插科打諢,元明以來,花鼓常被官府視為“淫詞盪調”而屢遭禁演,但在民間卻得到百姓的深愛。

夫妻倆剛唱完,剛剛還敲著鑼的王豐節便起身演唱《何文秀私訪》選段,這段花鼓地方色彩更強烈,以菏澤方言為基礎,既口語俚俗,又貼切恰當。看大家興高采烈,另一位藝人陳化舉也按捺不住,挎起花鼓表演了一段曲調激昂的《楊八郎探母》,他唱得非常投入,額頭上都沁出了汗珠。“再來一段!”在觀眾的要求下,另一位女藝人馬文華上場,和陳化舉搭檔唱起了《呂蒙正趕齋》中一段悲悲切切的哭腔。

家長又里短,“針線笸籮筐”在鄉間小賣部前聽著花鼓說唱,不知不覺已到黃昏。藝人們又表演了好幾個段子,以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內容則多為反映男女愛情、家庭道德倫理的悲歡離合故事。陳瑾說,山東花鼓幾乎沒有表現鐵馬金戈的故事題材,卻十分擅長表現家長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謂“針線笸籮”,這從它的基本曲目“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帘子》、《二帘子》、《花轎》、《抱牌子》,即可以窺其一斑。而在留存至今的140餘部山東花鼓曲目中,有絕大部分是反映男女愛情及家庭道德倫理故事的。經常上演的曲目有:《貨郎段》、《黑驢段》、《王婆罵雞》、《安安送米》、《王小趕腳》、《王剛畫廟》、《朱買臣休妻》、《鋦大缸》、《王二姐剜菜》、《對繡鞋》等,生活情趣濃郁,曲詞俚俗而生動,具有方言學、社會學、民俗學、鄉土文化等多種研究價值。其詞式多為七字句、十字句,粗看似缺乏規範,細研究才顯出藝人運用語言的智慧和成就,這正顯現了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