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介紹
香菱是小說中出場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幾歲時被呆霸王薛蟠強買為妾。後來正妻夏金桂一來,她的命運就更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後四十回寫她死於難產,並不完全符合曹雪芹原來的設計。在情榜當中,香菱位居副冊首位,可見是相當重要的人物。作者寫她學詩,也是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讀者對她的好感。這樣,當她被無情的命運折磨致死時,就使悲劇性更為強烈了。
另外,通過這次學詩,也寫出了香菱的聰慧靈秀,極富悟性和虛心好學。
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燈時被騙子拐走,十二三歲時,被薛蟠強買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裊娜纖巧,做人行事又溫柔安靜。《紅樓夢》書中有著名的“香菱學詩”一節,併入選中學課本。後為薛蟠正妻夏金桂所妒,備受折磨,改名為秋菱,險遭謀害。高鶚續書中薛蟠出獄後,把香菱扶了正,後難產而死,並遺留一子(這可以通過最後一回中甄士隱與賈雨村的對話中得知,是由甄士隱親口所述)。一說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香菱詩歌
香菱學詩,大致可分三個步驟。首先是拜黛玉為師,並在黛玉指導下細細品味王維詩。其次是一邊讀杜甫詩,一邊嘗試作詩。其三是經歷了兩次失敗,終於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詩比較幼稚,用語直露,把前人詠月習用的辭藻堆砌起來,湊泊成篇。第一首詩
香菱的第一首詩是這樣的: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翻譯:
月亮掛在天中央,散發著淒冷的寒氣,月光皎潔,投下一片斑駁影子。詩人常思玩月以助詩興,但是貧居不仕或對現實不滿的人望著月亮只會徒增憂愁。翡翠樓上和珍珠簾外都能看到一輪圓月。美好的夜晚何必點銀白色的蠟燭?晴空中月亮的光彩輝煌燦爛,照映著畫欄。
簡析:
香菱作的第一首詩比較幼稚,用語直露,把前人詠月習用的詞藻堆砌起來,湊泊成篇。最大的問題是,全詩沒有表達真情實感,了無新意。詩中所用“月掛”“玉鏡”“冰盤”等,辭藻陳腐。所以黛玉說“被他縛住了”,即不能從前人的套子中跳出來.。
第二首詩
香菱的第二首詩是這樣的: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乾。
只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翻譯:
深夜,獨自站在窗邊,只見,銀色的月混著水一般的清輝灑下,絲絲梅花香若有若無地飄來,柳條在微風中漸漸拂幹了露水,台階潔白無瑕,使人疑心用白粉塗過,欄桿像玉一般潔白,如同用清晨的霜抹過。醒來時,西樓人跡已絕,月的輪廓依然隔簾灑下。
簡析:
她的第二首詩就有所進步了。能用“花香”“輕霜”等比喻,又用“人跡”“隔簾”等情景烘托,漸漸放開了手腳。但“玉盤”“玉欄”等詞語仍有陳舊的氣息,而且全詩在詠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離題。所以黛玉說“這一首過於穿鑿了”。
第三首詩
香菱的第三首詩(即“夢中所得”的那一首)是這樣的: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裏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翻譯:
月光璀璨,即使想要遮掩也掩蓋不了。它的外表看起來是那么美麗優雅,但是實質上卻孤單冷清,不勝其寒。在一瀉千里的月光下,搗衣聲不絕於耳。缺月在天,雄雞高唱,五更將盡,已是黎明。泛舟江上的旅人,在秋月的照映下聽到淒清的笛聲,女子在樓上倚欄望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嫦娥看到人間有這么濃重的離情,不禁問自己道:“為什麼不能讓那些分離了的親人重新團聚在一起,永不分離呢?
香菱詩第三稿注釋
①〔精華欲掩料應難〕大意是月光燦爛,想掩蓋也掩蓋不了。精華,本道家語“日精月華”,光華、光輝之意。
②〔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外貌是那樣娟秀,背面卻是那樣淒清。影,這裡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從作法上看,本句中的“寒”字乃一篇之骨,以下借“砧敲”“雞唱”“聞笛”“倚欄”寫離愁及故園之思,皆本此。
③〔一片砧(zhēn)敲千裏白〕皓月當空,銀光一瀉千里,處處傳來婦人衣之聲。砧,捶衣時墊在下面的石頭。李白《子夜吳歌》云:“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香菱化用此詩意境,表達婦人對遠在邊陲的丈夫的思念──這種思念在月下衣時變得更加濃烈。
④〔半輪雞唱五更殘〕缺月在天,雄雞高唱,正是五更將盡時分。五更,相當於凌晨四至六時。這並非單純寫景。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時分,因此寫黎明景象正是為了寫別情。例如: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後唐牛希濟《生查子》)
“月華收,雲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宋柳永《採蓮令》)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乾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宋周邦彥《蝶戀花》)
香菱這首詩將“半輪(月)”“雞唱”“五更殘”這三個典型細節融成一體,也正是為了渲染離別時黯然傷神的氣氛。
⑤〔綠蓑江上秋聞笛〕綠蓑,泛指江上的人,不限於漁翁。秋聞笛,可理解為秋夜月下聞笛。笛聲淒清、高遠,能引發人們對故鄉以及遠方親友的思念。李白《春夜洛陽聞笛》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香菱這一句所表達的也正是這種感情。
⑥〔紅袖樓頭夜倚欄〕“樓頭夜倚欄”,更確切地說,當是“樓頭倚欄望月”,在古代詩詞中已成為一個用來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細節。例如“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時圓”(韋應物《寄李儋元錫》),“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等。香菱此句亦不例外。
⑦〔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大意是,嫦娥看到人間有如此濃重的離情,不禁問自己道:“為什麼不能讓那些分離了的親人重新團聚在一起,永不分離呢?”一說,這是嫦娥因月有盈虧這種現象而發問,她希望夜夜都是滿月。香菱以此結束全詩也表明了她跟父母團聚的希望。
簡析:
這首詩是成功的。除首聯外,句句都似非寫月,但句句與月相關。用詞典雅含蓄,設意新奇別致。尤其是頷聯,對仗工穩,言淺意深,堪稱精妙。它最大的優點,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這樣,詩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內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說明了她自己的聰明與優雅素質,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小說四十九回寫眾人看了她第三首詩所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觀園裡更為名正言順,她做副冊第一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紅樓夢》中有許多詩詞,這是今天讀者的閱讀難點之一。許多人草草看過,以為作者無所用心,這是可惜的,書中詩詞,往往是與故事情節融為一體的,每個人的詩作都有自己的特點,表現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詩作,還點明了人物的處境與命運歸宿。如上引香菱詩第三首中的“精華欲掩料應難”,實際就是在說香菱目前的情況。因此,仔細品味書中詩詞,也是欣賞《紅樓夢》的樂趣之一。
曹雪芹借寫香菱學詩,還表達了自己對詩藝的一些看法。他特彆強調詩要有新意,要寄情寓興,不能以詞害意,這是一種通脫明達的認識。從課文中,讀者還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較欣賞唐人詩作,如王維、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儀的優秀詩人。
香菱要學詩,不拜身邊的寶釵為師,卻去找黛玉,這也是合乎小說情理的一筆。寶釵博學多才,詩也寫得不錯,但她並不看重這個,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而且,寶釵生性沉穩,不喜歡太麻煩的瑣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學詩的。黛玉雖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卻也有熱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導香菱不厭其煩,循循善誘,而且言簡意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門徑,獲得成功。黛玉的這種表現,是她性格中另一側面的反映。從某種角度說,黛玉比寶釵其實更容易相處,也更同情弱者。
本篇課文中寫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雲等,著墨不多,都是陪襯人物。但作者輕點淡染,也頗見精神。如寫湘雲健談、探春機敏,就符合她們一貫的表現。
詩文全文
且說香菱見過眾人之後,吃過晚飯,寶釵等都往賈母處去了,自己便往瀟湘館中來。此時黛玉已好了大半,見香菱也進園來住,自是歡喜。香菱因笑道:“我這一進來了,也得了空兒,好歹教給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這樣,我就拜你作師。你可不許膩煩的。”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香菱聽了,笑道:“既這樣,好姑娘,你就把這書給我拿出來,我帶回去夜裡念幾首也是好的。”黛玉聽說,便命紫鵑將王右丞的五言律拿來,遞與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紅圈的都是我選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見香菱笑吟吟的送了書來,又要換杜律。黛玉笑道:“共記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紅圈選的我盡讀了。”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正說著,寶玉和探春也來了,也都入坐聽他講詩。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兒我補一個柬來,請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過是心裡羨慕,才學著頑罷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誰不是頑?難道我們是認真作詩呢!若說我們認真成了詩,出了這園子,把人的牙還笑倒了呢。”寶玉道:“這也算自暴自棄了。前日我在外頭和相公們商議畫兒,他們聽見咱們起詩社,求我把稿子給他們瞧瞧。我就寫了幾首給他們看看,誰不真心嘆服。他們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問道:“這是真話么?”寶玉笑道:“說謊的是那架上的鸚哥。”黛玉探春聽說,都道:“你真真胡鬧!且別說那不成詩,便是成詩,我們的筆墨也不該傳到外頭去。”寶玉道:“這怕什麼!古來閨閣中的筆墨不要傳出去,如今也沒有人知道了。”說著,只見惜春打發了入畫來請寶玉,寶玉方去了。香菱又逼著黛玉換出杜律來,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
香菱聽了,喜的拿回詩來,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捨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寶釵道:“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他算帳去。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別混我。”一面說,一面作了一首,先與寶釵看。寶釵看了笑道:“這個不好,不是這個作法。你別怕臊,只管拿了給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說。”香菱聽了,便拿了詩找黛玉。黛玉看時,只見寫道是: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頑,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黛玉笑道:“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
香菱聽了,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李紈,寶釵,探春,寶玉等聽得此信,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見他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寶釵笑道:“這個人定要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沒一頓飯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聽見他起來了,忙忙碌碌梳了頭就找顰兒去。一回來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這會子自然另作呢。”寶玉笑道:“這正是‘地靈人傑’,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寶釵笑道:“你能夠象他這苦心就好了,學什麼有個不成的。”寶玉不答。
只見香菱興興頭頭的又往黛玉那邊去了。探春笑道:“咱們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沒有。”說著,一齊都往瀟湘館來。只見黛玉正拿著詩和他講究。眾人因問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難為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還得另作。”眾人因要詩看時,只見作道:
非銀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乾。
只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寶釵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個‘色’字倒還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這也罷了,原來詩從胡說來,再遲幾天就好了。”香菱自為這首妙絕,聽如此說,自己掃了興,不肯丟開手,便要思索起來。因見他姊妹們說笑,便自己走至階前竹下閒步,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一時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閒閒罷。”香菱怔怔答道:“‘閒’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眾人聽了,不覺大笑起來。寶釵道:“可真是詩魔了。都是顰兒引的他!”黛玉道:“聖人說,‘誨人不倦’,他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之理。”李紈笑道:“咱們拉了他往四姑娘房裡去,引他瞧瞧畫兒,叫他醒一醒才好。”
說著,真箇出來拉了他過藕香榭,至暖香塢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著睡午覺,畫繒立在壁間,用紗罩著。眾人喚醒了惜春,揭紗看時,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見畫上有幾個美人,因指著笑道:“這一個是我們姑娘,那一個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會作詩的都畫在上頭,快學罷。”說著,頑笑了一回。
各自散後,香菱滿心中還是想詩。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一時天亮,寶釵醒了,聽了一聽,他安穩睡了,心下想:“他翻騰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這會子乏了,且別叫他。”正想著,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寶釵聽了,又是可嘆,又是可笑,連忙喚醒了他,問他:“得了什麼?你這誠心都通了仙了。學不成詩,還弄出病來呢。”一面說,一面梳洗了,會同姊妹往賈母處來。原來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於夢中得了八句。梳洗已畢,便忙錄出來,自己並不知好歹,便拿來又找黛玉。剛到沁芳亭,只見李紈與眾姊妹方從王夫人處回來,寶釵正告訴他們說他夢中作詩說夢話。眾人正笑,抬頭見他來了,便都爭著要詩看。
話說香菱見眾人正說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們看這一首。若使得,我便還學,若還不好,我就死了這作詩的心了。”說著,把詩遞與黛玉及眾人看時,只見寫道是: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裏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眾人看了笑道:“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社裡一定請你了。”香菱聽了心下不信,料著是他們瞞哄自己的話,還只管問黛玉寶釵等。他倆果然稱讚。
補充注釋
①〔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此說當存疑。很可能這是就詩境而言,如“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杜甫《秋興·其七》),出句為虛境,對句為實境。如就詞性而言,只能是實對實,虛對虛。
②〔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近體詩(律詩和絕句)詩句的平仄既有嚴格規定,又可以靈活處理。每句第一、三、五字為平聲者可以仄聲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須嚴守規定,不得隨意改變。
③〔斷不可學這樣的詩〕這是黛玉對陸游那兩個詩句的批評。按:所引陸詩出自《劍南詩集》卷引,原題是《書室明,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其二》,據此可知這是休閒之作,說不上有什麼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黛玉主張先學王維、杜甫、李白的詩,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對休閒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說“斷不可學這樣的詩”。
④〔灣住〕停泊。灣,一本作“挽”。
⑤〔紫鵑〕黛玉的丫頭。
⑥〔會心處不在多〕“多”,當做“遠”。按:此語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簡文(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指莊子的處世哲學)也。’”寶玉說這話的意思是,評論詩文當以個人內心體驗為主,不必舍近(個人體驗)求遠。
⑦〔十四寒〕我國古代的韻書把同韻的字歸為一部,每韻用一個字標目,按次排列。在《佩文韻府》里,“寒”韻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稱“十四寒”。下文“十五刪”表明“刪”韻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⑧〔入畫〕惜春的丫頭名。
⑨關於香菱的題詩:《紅樓夢》第五回載,太虛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及又副冊。副冊首頁有詩一首:“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鄉。”此詩概括了香菱一生。
詩文賞析
(王學華)讀《香菱學詩》,不禁驚嘆於林黛玉的深厚學識和教育藝術,也深深地為香菱的虛心好學、刻苦勤勉所感動。林黛玉不愧為飽讀詩書、深諳教藝的好老師,香菱也不愧為聰穎靈秀、極富悟性的好學生。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她們共同演繹了一曲教與學的動人樂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獨特層面。
(一)教的極致
在《紅樓夢》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位學識淵博、熱情大方、具有詩人氣質的好老師。當香菱求教於她時,她不像寶釵那樣的囿於禮節規矩而推託,反而饒有興致地承擔起老師的責任。她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樂為人師,當仁不讓,主動、率真、自信,溢於言表。她首先鼓勵香菱樹立信心:學詩“什麼難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勁,從而有信心有興趣地學下去。林黛玉簡單明確地提出了作詩的要領,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顧慮,很快縮短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她講述“課程”提綱挈領,高屋建瓴,道規律,明要旨,生動形象,深入淺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要重視積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單元,把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先體會情景統一,進入詩情畫意。
第二單元,讀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進一步體會“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詩的功力。
第三單元,讀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返璞歸真”,培養詩的個性與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個教程,注重基礎,全面落實,重視誦讀和感悟,這正是後人歸納的境界三層次。
不僅如此,林黛玉在教學中強調自學,重視讀說聽寫的綜合訓練;強調實踐和探究,重視能力的培養。“共記得多少首?”“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你竟作一首來。”……林黛玉深諳教學的原理,做到及時檢查反饋,交流討論,訂正總結,從而全面提高成績。當香菱寫出第一首詩時,林黛玉及時點撥:“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同時,幫助她找出失敗的原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並積極引導她要敢於創新:“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當香菱拿來第二首詩作時,林黛玉雖然深感惋惜──“自然算難為他了”,但還是實事求是,嚴格要求:“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還得另作。”直至她最後寫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來。
在這裡,曹雪芹簡直把教學的過程寫絕了,我們讀“香菱學詩”這一節,完全可以品讀出另類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老師,一個有詩性、有靈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創造性、有豐富教學經驗、有生機和活力的好老師。黛玉如此善教,必將很快地把靈氣帶給學生,並讓學生樂學不疲,這是她境界的必然,這當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筆。
(二)學的境界
做學問如香菱者,恐怕並不多見。她聰穎靈秀,求師心切,至誠至純,不但好學樂學,而且善學苦學,終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驕人的成績。
1.樂學。香菱雖賤為人妾,但她骨子裡卻流著詩書翰墨人家的血液,對於詩歌,她早就有著真情的嚮往,內心裡也早有著學詩的願望,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自己弄本舊詩,偷空就看兩首,因而她的內心也存有“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一類的詩句。她的學詩絕不同於無聊貴族的閒情逸緻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風雅,而是一種執著頑強的自我回歸,是一個詩性女兒對詩性情懷和詩性人格乃至詩性理想的執著追求。她一入園就向寶釵求教,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求學精神,可惜寶釵雖懂詩但終以禮節規矩為重,婉拒了香菱的懇求。但香菱沒有失去學習的信心,碰了軟釘子後,自己便往瀟湘館來,直言求黛玉教詩,終於獲得了黛玉的教誨。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香菱學詩,既好之又樂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善學。香菱非常善於學習,她不但認真聽老師講課,按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師所教的內容加以整理歸納,及時消化。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品讀、理解和感悟,注重積累和運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詩的:“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剛起步的第一階段,她就悟到了詩的滋味和真諦。其言簡樸,其理精深。她把詩歌意象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通過聯想、想像這詩的兩翼,讓自己的樸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現出自己獨有的詩歌領悟能力。其重意輕物、重悟輕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空靈詩境。讀詩、悟詩、談詩之後自然還得作詩,香菱通共將一首詠月詩寫了三次,前兩次要么滯澀生硬,要么穿鑿單一,但她不灰心喪氣,認真總結寫作經驗,找出自己的不足,終於捕捉到新鮮的意象,寫出鮮活的詩作來。
3.苦學。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香菱在學詩的過程中不僅僅依靠聰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與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誨後,遂按要求借書吟讀。“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其苦心、專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讚嘆。當香菱拿到寫作詩題後,“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捨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她邊讀邊悟邊寫,現炒現賣,終於寫得一首。但只因措詞不雅,聲韻生硬,單調滯澀而被要求重寫。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專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連寶釵也直讚美:“能夠像他這苦心就好了,學什麼有個不成的。”當第二次詩作失敗後,香菱仍舊忘我地用功,繼續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階前竹下閒步,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終於以自己的苦心誠心換得了詩神繆斯的青睞,覓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詩作看似夢中偶得,實是多次錘鍊苦心孤詣的結晶。
香菱學詩的過程,應證了古已有之的治學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懸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懸想到苦索到頓悟,曹雪芹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詩的借鑑,也是所有藝術創造的借鑑,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價值之所在。
課文研討
整體把握
香菱是個苦命女子,原籍姑蘇,出身鄉宦家庭。她三歲被拐,長大後被呆霸王薛蟠買去做妾,後隨薛家進京,一直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難得有空。這一次因薛蟠外出經商,寶釵便把她帶進了大觀園給自己做伴。環境的變化激發了香菱學寫詩的願望,寶釵笑她“得隴望蜀”,勸她“且緩一緩”,可她急切得很,於是去找黛玉。以上是這個故事的背景。
故事開頭寫香菱一見黛玉就說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諾。以下寫香菱在黛玉指導下學習寫詩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黛玉指導讀詩和香菱練習寫詩兩個階段。
指導讀詩體現在兩次談話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說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並強調“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啟發。循此繼進,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詩的頭等大事,“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同時告誡香菱切不可愛那些淺近的詩,並給她開了一個書目,安排了讀的順序。在這次談話的末尾,黛玉又將王維的五言律詩集借給香菱,要求她見畫有紅圈的就讀,“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後進行的,黛玉稱之為“講究討論”,實際上是要檢查香菱對王詩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負所望,把王詩中的鍊字功夫說得頭頭是道,說到“墟里上孤煙”這一句,還聯繫自己進京那年所見黃昏時分村落的景象,把詩境都說活了。而黛玉也不愧為“老師”,又把陶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給香菱看,啟發她認識了脫化前人詩句的道理。香菱練習寫詩也是在黛玉指導下進行的,包括命題限韻、評論習作、指點門徑三事;寶釵也參與了指導。
香菱的詩一共寫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飯無心,坐臥不定”的情況下經過苦思寫成的。寶釵先看,說“這個不好,不是這個作法”;黛玉則認為“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指示她“丟開”這首,“放開膽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這個指示,“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簡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這樣寫出來的第二稿依舊不行,黛玉說“過於穿鑿,還得另作”,寶釵則認為它離了題,不是寫“月”,而是寫“月色”了。儘管又一次失敗,香菱毫不氣餒,便獨自走到階前竹下去構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膽”,絕無旁騖。以致將探春說的“你閒閒罷”聽成“十五刪的‘閒’字”,反過來說探春“錯了韻了”。這一天,香菱滿心想的都是詩,到晚間還是對燈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朧睡去。最後,她居然在夢中把這首詩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待到寶釵將她喚醒,她立即將詩抄寫下來──這就是她的第三稿,後來博得了眾姐妹的一致稱讚:“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這個故事在小說原來的回目中題為“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夢中成詩是“苦吟”的最鮮明的體現。
問題研究
1.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香菱初學寫詩就寫出了那樣的好詩,決非偶然。作者認為這是由於她“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意思是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寫詩上,執著地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資質,入園前儘管家務繁忙,卻能忙中“偷空兒”讀幾首詩,這證明她決非一個“俗人”;入園後聽黛玉講詩,她的反應極快,例如黛玉談到“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這又證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尋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無論黛玉還是寶釵,對香菱的指導都用點撥的方式,三言兩語點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捨,逐步領悟詩中三昧。其三,大觀園是個美好的地方,跟園外黑暗、污濁的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香菱來到這裡,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特別是寶玉、探春等人對她的關愛和讚揚,更使她感到人間的溫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終於顯露了出來。正如寶玉所說,“這正是‘地靈人傑’,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
2.黛玉的教學方式有什麼特點?
黛玉講詩的針對性很強,一開講就針對初學詩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則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談及“立意”的重要性,這不僅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確了讀詩的要領。接著又針對香菱喜愛淺近詩句的傾向,給她開列了書目,按照當時人們“詩必盛唐”的主張,將王維、杜甫、李白三位大詩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對詩的品味。待到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後,黛玉又跟她“講究討論”,一步步地深入詩的意境,真可謂循循善誘。
黛玉指導香菱寫詩也頗有特色,例如命題後,又指定了韻部,這看起來嚴了一點,但屬“十四寒”的字相當多,不限字,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對香菱的前兩稿,她的批評很嚴厲,卻又鼓勵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說。這種指導方式可謂嚴而不苛,引而不發,對“苦志學詩”的香菱來說是很適合的。
可以說,黛玉的正確指導也是香菱進步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3.作者運用了怎樣的側面描寫?
香菱苦志學詩,寶釵因和她同住蕪苑,所見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說的“這個人定要瘋了”“可真是詩魔了”“你這誠心都通了仙了”等語,都有從側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寶玉說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學詩在周圍人們心上的折光反映。
練習說明
一、小說詳細敘述了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你覺得其中哪些內容對你的閱讀或寫作有啟發?此題意在使學生認識一點讀詩和寫詩的道理,並能聯繫自己閱讀和寫作的實踐總結一點經驗和教訓。這是一道開放題,答案不拘一格。衡量答案的標準有四:(1)是否扣緊了課文;(2)是否聯繫了自己的實際;(3)內容是否具體(4)是否有修辭。空泛地談論什麼“刻苦學習”“掌握要領”等等,其實無濟於事的。為此,在答題前應對題乾中說的“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作一點分析。此題也可作為課外作業,讓學生寫二三百字。
二、香菱學詩可謂如痴如醉。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描寫語句,體會這些描寫的傳神之處。
此題意在使學生了解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香菱學詩異常專注,而且不怕失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表現了她執著的性格。從這個角度來看有關她的神態描寫和細節,才能體會出它們的傳神之處。如:“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這段文字表現香菱構思時的專注神情。“出神”,是因為“神與物游”(劉勰語),說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聯翩。“摳土”,有費盡心力之意,寫她在立意時的反覆斟酌之態。“皺眉”也許是因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約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滿意。總之,這是香菱第二稿的構思全過程,從下文“香菱興興頭頭的又往黛玉那邊去了”“自為這首妙絕”等語都可以看出,香菱對自己這番苦吟的結果感到欣慰。
三、△下面是香菱試作的第三稿(即“夢中所得”那一首),仔細品味一番,說說跟前兩稿相比,這首詩好在什麼地方。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裏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註:詩的主旨是寫離別之情。首聯寫月光及月的形體;頷聯寫月下之景;頸聯寫思念親友之情,表達了作者的孤單感覺;尾聯歸結全詩主旨。
此題意在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水平。這也是一道開放題。答案不拘一格:可以從思想內容或寫作特點等方面進行評論。要求不宜過高,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在評論前應將這三稿逐一加以講解,並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對這首詩的評論。
第一稿只是說月兒美麗而又明亮,可供觀賞,意思淺顯,無餘味可尋,“詩人助興”二句確如黛玉所說,措詞不雅。第二稿語言近乎詩,雖用了鋪陳手法,但說來說去,無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評它“過於穿鑿”,可謂一語破的。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沒有把自己放到詩中去,其實是為寫詩而寫詩,讀起來難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則不然,它句句寫月,又句句寫離別,最後更在嫦娥的“自問”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單無依的感情──這是她自三歲離開了父母到現在十多年間一直蘊積在心頭的感情。有了這種感情,詩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於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雞唱”“聞笛”“倚欄”,溢美之詞。
教學建議
一、文中有不少專有名詞及術語比較難懂,但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應當要求學生預習課文,細讀注釋,熟悉故事大意。布置預習時最好對香菱作一點介紹,從而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二、課上仍有必要略讀全文,先將課文劃分為兩個或三個部分,然後逐段釋疑、指要。目的是加深整體感知。
釋疑當用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可以是學生提問教師作答,也可以是教師提問學生作答。要把課堂搞得活躍一些。
示例:①黛玉說香菱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而寶釵卻說她“本來呆頭呆腦的”,兩人的看法如此不同,當作何解釋?(關鍵在於如何解釋“呆頭呆腦”,是貶語還是褒語?要依據事實來說明。)
②寶玉說:“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指香菱)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這句話里包含著哪些意思?(要聯繫香菱的資質和此前的遭遇來說明,還要弄清寶玉對香菱的態度。)
③香菱詩的第三稿系夢中所為一事是否有失真實?(要聯繫香菱寫詩的全過程來看,要認識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辯證關係。)
指要就是指導學生把握內容的要點,可以用點撥的方式,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
點撥示例:黛玉給香菱開列書目,貫徹了“詩必盛唐”的主張,因而將王、杜、李三人的詩列在首位。王維的五言律詩最能顯示他“詩中有畫”的風格,讀來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詩(主要是後期作品)最能顯示他沉鬱頓挫的風格,能發人深思,故以此為繼;李白的七言絕句最能顯示他的飄逸奔放的風格,比較難學,因而放在最後。讀這
三位大詩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詩的鑑賞水平。
提問示例:①黛玉給香菱指點學詩門徑時談到了哪些問題?
②寶玉說香菱已得詩中“三昧”,是指什麼說的?(詩的意境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著一字而盡得風流。)
三、討論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這是學習的重點。在討論中既要突出香菱的“苦志”,也要談到黛玉、寶釵等人的指導以及大觀園的優越環境。
古人常說:“詩有別才。”據此,無妨用“香菱是否具有學詩的天賦的資質”這樣一個問題導入,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談香菱的“苦志學詩”,可以利用練習二,讓學生分析有關細節描寫的傳神之處,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更鮮明的印象。討論結束後,可以叫幾位同學回答練習三的問題,然後布置書面作業。
四、作者及《紅樓夢》的介紹要簡短一些。
文中字詞
膩(nì)煩(fán):因次數過多或時間過長而感到厭煩怔怔(zhèng):呆愣(發獃)的樣子
笑(xiào)吟(yín)吟(yín):微笑,歡笑的樣子
茶(chá)飯(fàn)無(wú)心(xīn):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
挖(wā)心(xīn)搜(sōu)膽(dǎn):指苦苦思考,費盡心思
精(jīng)血[xuè]誠(chéng)聚(jù):指認真學習,費盡心思,嘔心瀝血地做成了一件事情
有關資料
《紅樓夢》簡介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描寫了賈、寧二府由盛而衰的過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階級貴族集團腐朽本質及其必然沒落的歷史命運的同時,也歌頌了這個階級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隸的反抗行為。書中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晴雯、王熙鳳、襲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全書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不僅鏡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的廣闊的現實生活圖景,而且廣泛地涉及我國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官制、儀禮、建築學、醫學、音樂、繪畫等,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之稱。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約1763),滿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雍正二年閏四月二十六日未時生於江寧(今江蘇南京),祖籍遼陽(一說河北,後遷遼東)。著有《紅樓夢》。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旺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後因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專心致志地做著修訂工作,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稿子。《紅樓夢》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奶媽;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皇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
少年時代過著富貴奢華生活,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的說法。
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讚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鬱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小說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均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近年來也有人認為已經寫完,但80回後的內容散佚了)。今傳《紅樓夢》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絕大部分出於他的手筆,後40回則為他人所續。(《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後改為《紅樓夢》。)
曹雪芹另著有《廢藝齋集稿》。共分八冊,論述問題包括印刻、編織、園林、風箏、烹調、脫胎手藝、印染等.
曹雪芹還有詩作《唐多令》:
粉墮百花州,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文章啟示
第一篇
1、要多讀。黛玉讓香菱誦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誦讀這種方法對於我們學寫詩也是非常正確而必要的。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詩歌的語言感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詩歌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大。誦讀不僅是學好詩歌的根基,也是提高鑑賞能力的根本途徑。2、黛玉認為,要學詩就要學一流的。王維的五言律詩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沒有人能趕得上他;七言律詩,杜甫的詩要是打一百分的話,恐怕要再找出一個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後來一個李商隱也還可以;七言絕句,那是不會有人寫得過李白的了。這三個人,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人稱“詩佛”,唐朝的詩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們三位了,以前一直是這樣評價的。後來白居易取代了王維的位置,因為他的詩裡面有一些反映勞動階級的生活、思想等等,還有他的長篇,如《長恨歌》《琵琶行》都不錯,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維三個人為首的。林黛玉這個看法也是很對的。要學就學一流的,學不到一流還可以成為二流,要是一開始就學二流的,那只能學成三四流了。我們在閱讀時,也要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這對於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3、要大膽創作,要敢於想像。香菱學詩,第一首,通篇就是說了“月亮很亮”這么一個意思。所以黛玉就說,初學者看的詩少,措辭不雅,要放開膽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這也是很對的。恩格斯在評論德國詩人普拉頓的時候曾強調說:“寫詩必須有大膽的想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詩。形象思維的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豐富的藝術想像,大膽的想像可以使極平常的生活景象煥發出奇特的美感、美質,令人耳目一新。其它文體的創作也離不開大膽想像。
《香菱學詩》中的這些文藝創作理論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第二篇
對於知識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獲得知識不僅需要求知慾,最重要的是,通過實際行動去獲取知識。香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一個自幼在外漂泊流浪,並終日生活在無盡的痛苦中,這樣一個女子學詩為了什麼?功名?利祿?或是榮華富貴?顯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慾和為此的決心在驅使著她,她想為自己創造一個無紛無擾的精神淨土,她為了這個小小的願望不斷努力著,她最終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為她幾乎不可能獲得這么好的機會,讓靈魂在淨水中遨遊;必然是因為她極強的渴望激發了他的潛能。
像香菱這樣只為滿足個人精神需求而學習的人非常少見。捫心自問,誰能保證自己學習的目的沒有一點功利色彩?不是說我們的求知慾早已泯滅,而是庸懶的頭腦和過多的誘惑將那對知識的渴望埋藏,我們開始機械的學習,成了一台台學習的機器,重複著“輸入程式→執行程式→輸出程式”這一單一又乏味枯燥的過程,學習便相應地枯燥乏味,只為了考高中,考大學,考碩士,考博士,為了更好的文憑,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錢,在這樣利慾的驅動下,我們無不成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靜下來學習?學習是為了自己,但不是僅僅為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不是獲得利益的工具。學習即是一個自我升華的過程。充實自我並豐富精神世界,娛樂自我,並最終提升個人修養,這才應是學習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