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基嘎爾

杜基嘎爾

杜基嘎爾,是指金剛神舞,又俗稱“跳神”。

簡介

藏族杜基嘎爾藏族杜基嘎爾
色登寺僧眾表演的金剛舞,藏名叫“杜基嘎爾”即金剛神舞,又俗稱“跳神”。金剛神舞,起源於八世紀中葉,吐蕃藏王——赤松德贊,為迎請印度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傳教,並倡建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藏傳佛教寺院“桑耶寺”。為了能降魔驅神,蓮花生大師套用特殊的法術舞蹈金剛法舞來征服妖魔,順利建成——桑耶寺。表演者們頭戴各種面具,手持各類法器,在開闊的場地中手舞足蹈。同時配上法鼓、鈸、海螺、法號等吹打器樂,並根據器樂節奏進行邊沿形式的一種跳神舞之意。是在大型佛事活動中,獨特的濃郁密宗色彩的配樂舞蹈。色登寺每年舉行三次金剛舞活動。
這種象徵佛法形象的金剛法舞,經過後世藏傳佛教大師們的相繼改進和規範,作為密宗儀軌,傳承至今。跳金剛舞,並不是世俗的普通娛樂活動,是一種非常嚴肅的佛事儀式,表演前要念經,表演時須以經文節奏而進行。跳金剛舞並沒有歌唱,是以啞劇形式的系列舞蹈,台上的僧眾們戴上牛頭馬面、人妖鬼怪的各相面具,手持各種法器,如刀、劍、戟、鈴、缽等,身著奇異各色法衣進行表演,整個節目分為兩個大段、13個小段構成一體,時而青面獠牙、凶神惡煞,猛烈舞蹈,時而天母護法、高僧誦經、祝福吉祥。最後除妖除魔、威猛狂舞、笑口大開。整個舞蹈動作,編排合理、有序,吹、打節奏強烈得體。表演勇猛、粗獷,節目奔放、激烈,場面宏大、壯觀,給人以一種原始豪邁的美,情節引人入勝,身心震撼。藏傳佛教的金剛法舞正是通過這極為特別的表演形式傳達和顯現出密宗的無上之奧秘,它以身、語、意三密相應相吸的儀式化集中展示深不可測的宗教內涵。外行者,只能體會到熱鬧的外在形式,而內行者,則能得到驅邪正道、直指心性的特殊領悟。據說,有藝術家將金剛舞經過編排,藉助現代音樂劇的表現手段,搬上舞台,無法評論此種改變是否恰當,但獨特的金剛舞是藏傳佛教的活化石,的確是應發揚光大的。

起源

“杜基嘎爾”起源於八世紀,距今已有1250年左右,當時為能降魔驅邪,蓮花生大師便套用了特殊的法術舞蹈——金剛法舞來征服妖魔。1584年第一世木里香根活佛——桑傑·松贊嘉措在木里致力傳播黃教格魯派教義,將金剛神舞帶入木里瓦爾寨大寺,經過數代木里藏傳佛教大師們的相繼改進和規範,柔和當地部分“舞”的元素後作為了密宗三大儀軌之一。

木里縣的藏族杜基嘎爾木里縣的藏族杜基嘎爾
木里“杜基嘎爾”在20世紀40、5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多時參演者可達近百人。跳神舞,並不是世俗所認為的普通娛樂活動,而是一種非常嚴肅的佛教儀式,表演前要念經,表演時必須按照經文的節奏來進行。它沒有歌唱,是啞劇形式的舞蹈,整個節目分為兩個大段、13個小段,時而青面獠牙、凶神惡煞,猛烈舞蹈,時而天母護法、高僧誦經、祝福吉祥,最後除妖除魔、威猛狂舞、笑口大開。表現了各種護法神維護“法”的尊嚴,與妖魔爭鬥,最後保得天下太平的情景。木里的“杜基嘎爾”與其它藏區的金剛神舞在動作及其編排等方面有著區域性的差別,此外各寺廟的主神也不同。

文化發展

“杜基嘎爾”是對藏傳佛教金剛法舞的發展,它以身、語、意三密相應相吸的儀式化展示,達到藏傳佛教驅邪正道、淨化心靈、修身養性的特殊目的。“杜基嘎爾”是一種集音樂舞蹈、體育為一身的金剛法舞。
金剛神舞整套動作編排合理有序,吹打節奏強烈得體,毫無雜亂之感,情節引人入勝、留連往返,表演勇猛粗獷,節目奔放激烈,場面宏大壯觀,給人一種原始豪邁的美。它特殊的面具、服飾、兵器、樂器等手工精細,件件華美,有濃郁民族特色,這些東西都要在師傅指導下才能製作完成,完成後僅服飾穿戴都要花費一定的功夫來研究,樂器的使用也要潛心學習才可以出演。所以“杜基嘎爾”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
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前夕,就因“破四舊”木里地區寺廟遭嚴重破壞,僧人、喇嘛被趕走,佛像、經典、文物、法器全被毀壞,各種宗教活動被停止,著名的木里三大寺只剩了部分殘垣斷壁,“金剛神舞”也隨之消失殆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八十年代初開始修復木里大寺,恢復了一年一度的“燃燈節”廟會活動,通過部分在世老僧人、老信徒、老師傅的回憶,結合唐卡中眾法神的裝扮,木里大寺現有僧眾重新製作服飾並編排了“杜基嘎爾”,使它以新的面貌再次登上歷史舞台。
“杜基嘎爾”不僅舞蹈、樂器需要師傅指導,就是服裝、道具的製作也需要師傅親自傳授,這些年因老者的逝去,神舞缺少了專家指點;更因如今入寺僧人的減少,表演規模大不如從前,會跳神舞的僧人也寥寥無幾;在現代文化衝擊下,面具、服飾、樂器等方面製作漸失了原始風味,更是受經濟拮据的制約,“杜基嘎爾”的保護和傳承日益艱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