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帝師杜受田的舊居,也是杜家眾多名臣的舊居。位於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南街。門前有木牌坊1座,門首懸“太師第”、“相國第”橫匾,門廳內懸有“方伯第”、“亞元”、“傳臚”、“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築為四合大院,占地約25畝,內含28個小院,有堂屋、繡樓、廂房、祠堂等房屋300餘間。現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建築風格簡單、樸實,是典型的明清魯北建築特色。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濱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27日對外開放,2010年被國家旅遊授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杜受田故居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的父輩們和眾多的叔兄弟們的房產。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是望族,至清末,有進士12人,其家宅人稱“杜府”。

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詩,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禮制,他家的大門可以開三門,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僅一門;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間正房九架大梁,然而,這裡僅三間正房五架梁。杜受田位居一品,為官一生地未置一畝,房未增一間。濱州杜家雖有眾多朝廷重臣、府州主官,但是杜家的住宅卻極為普通,房屋裝飾也異常簡潔。家產的弱勢與杜家人做人的謙虛低調相映成趣,而他們對功名的低調與為人為官的積極敬業卻又相輔相成。這種為人處世的低調使得曾經聲名顯赫的濱州杜家一度鮮為人知,甚至在眾人的記憶中銷聲匿跡。

開放通暢是杜受田故居的典型特點,杜家大院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不僅有大門,而且有過道,四通八達。大院內,各個小套院之間不僅開後門、開側門,而且有門道相接,有廊廈相連。大院內沒有一處封閉,空間上相對獨立,氛圍上戶戶相通,整個大院透露著一種天倫之樂、一種親密無間、一種兄弟妯娌和睦共處的溫馨和諧。大院的開放和包容鍛造了一大批清官幹吏,從這裡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這座建築一樣,外圓內方,進退自如。

走進故居,遊客們就會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諦:做人要謙虛正直,做官要愛國恤民、廉潔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謹慎”。

人物介紹

杜受田(1787-1852),字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為鹹豐皇帝之師。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並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中國文學大詞典》、《書畫大詞典》、《中國名人大詞典》對其家均有記載。

相關景點

剛柱子

杜受田故居杜受田故居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杜氏家族不僅人丁興旺,而且子孫個個成才,於是準備擴大舊居規模。欲將故居鄰宅買下。在京做高官的杜堮告誡家人,切不可仗勢欺人,一定要買賣公道,要多付銀兩,同時他還拿出資金寄給家中。由於價錢公道,各遷移戶都順利地遷出,唯有西南角一戶剛姓人家,無論杜家出多少錢也不願遷。杜家人急忙寫信給杜堮。杜堮回復道:自家修房屋,不要難為鄉親,剛姓人家不想遷就留下吧。這就是在當地非常有名的杜家大院“鋼柱子”的故事。

繡樓

繡樓是故居中保持最為完整的院落,也是故居的標誌性建築。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也是杜詩所建,為二層磚木建築,是杜家女兒居住生活的場所。繡樓旁邊的耳房內有一口井叫做女兒井,建於明朝萬曆年間。

忠孝堂

忠孝堂,面闊五間,又名百事房,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杜家商議族中大事的地場所,修家譜,修石橋、修城牆、挖護城河、培風書院以及杜受田出殯等重大事情都在這裡商談,這裡是杜家正義、民主、和諧、熱衷公益事業的見證。

太康第

太康第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五間,由杜受田的祖父杜彤光和叔祖杜彤輝共同建造,建於乾隆年間,三傳至杜翃。

主院

由杜詩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400多年的歷史,占地1.04畝,是故居中最核心的院落,這個院落中走出了杜家八位進士、五位翰林和一代帝師,是整個故居的風水寶地。

榮德堂

榮德堂又稱為亞元府和軍機大臣院,建於清嘉慶年間,毀於清末,是杜受田之父長兄杜坊之住宅。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是標準的魯北民間建築。

祠堂

祠堂是八世祖杜詩所先建,主要供奉自始祖至三宗二支祖先。供奉祭祀祖先,紀念傳揚祖宗功德,啟迪激發後世子孫之廳堂。祠堂上懸掛的這幅書有“報國承家無非是慄慄小心成就個端人正士,敦耕勸學也只為綿綿奕業作養些孝子賢孫”的楹聯。

淨明山房

淨明山房是杜家私塾,是杜家子弟們學習之地。杜堮父子幼時均在此學習,U型碑廊篆刻杜家《述訓》精華警句。

大同客棧

原建於清乾隆年間,有正房上下2層樓各十間,左右廂房8開間,前後兩院,客房、飯館、廚房等建築,是杜家人經營的客棧。當地人有句順口溜:“遠處看去,大同客棧,房子不少,住人有限”,而客棧以怪聲、怪影、怪事“三怪”而聞名。

杜氏文化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杜受田故居
人文景觀無人不活,無文不彩。杜受田故居如果離開了杜受田,離開了杜氏文化,它就是普通官員住宅,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長河中難免淪於庸常和平凡。正因為有了杜受田及其家族十餘代的人和事,這座古宅才變得鮮亮和生動起來,才有了靈氣和人氣。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應當是杜家獨特的文化。天下人誰不希望兒孫滿堂,後代幸福,那么,到杜家宅來看看,或許能夠領會一二;天下人誰不希望子女學業優異,成龍成鳳,那么,到杜家宅來看看,或許能夠受到啟迪;天下人誰不希望為官為民堂堂正正,即便不青史留名也做個受人尊敬的人,那么,到杜家宅來看看,或許對人生之路有所幫助。不管什麼人,到杜受田故居來就能感受到青磚灰瓦散發的靈氣,就能接受教育,就能至少讀懂洋洋灑灑杜氏文化巨著中的一章,它會讓你心有所悟滿載而歸。

古為今用。濱州杜家的文化教育出了明清兩朝12位進士,在全國出類拔萃;鍛造了大批的剛正烈士、儒雅忠臣;培養出了皇帝。除去傳統的、共性的思想薰陶外,了解他們獨特的文化,對今人做人做事做官或許有所啟迪。

首先,杜氏文化第一要義是“正心”。正心是儒家道德修養的要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所說的正心,講的是治世,標準是仁與義,意在為公。釋家所說的正心即是明心,講的是治身;道家說正心,即是“煉心”。釋道正心的標準,是滌濾心靈。杜氏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用做規範,兼收釋道思想的精華作為補充。具體地講杜氏文化的要義正心就是以儒家的道德修養為綱,以道修身,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發明和實踐三教一途的和諧之道。通過修身養性,而“止於至善”,達到“內聖外王”,“體用兼骸”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內聖”功夫,即為體;修身是根本、是基礎;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功,即為用。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夠承家報國的人。

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杜氏家族不斷弘揚家族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第八世掌門人、江西布政使杜詩,一生持正心之道,揚善除惡,襟懷坦蕩,剛正不阿。冒被罷官之險,堅決抵制在江西為宦官魏忠賢立生祠。被罷官回鄉之途,路經惠民縣,恰逢被魏忠賢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靈柩回鄉,他不畏權勢,堅持前去祭奠。杜詩嫡孫杜漺承揚先人遺志,他勤政愛民,公正執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疏,陳治河方略,親臨河患堤防監督河務,當地百姓將這段堤防名為“杜公堤”。漺之嫡孫杜鼒,一身正氣,擔任襄陽知縣時,政績優異,當地民眾為其建“嘉裕堂”生祠,設位供奉。擔任上思州知州時,自掏腰包購買麥種,勸民種麥,民眾將這種小麥稱之為“杜公麥”。鼒之嫡孫、杜受田之父杜堮,三朝元老,一介忠臣,鹹豐皇帝評價他“植品端方,學有根柢,從公夙夜,克勵清勤。”去世後加恩晉贈大學士、諡號“文端”。

杜氏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的沃土,經過明清時期的不斷成長壯大,形成了魯北特有的家族文化,孕育著杜氏十幾代,五百多年的成功和輝煌。

其次,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杜氏教育講究學業和道德並重。杜詩在今天的杜受田故居處開闢了“淨明山房”,供子弟藏書讀書之用。併購下城中名地“臥佛台”,植松柏,造廊舍,建成家族私塾,以供子弟就讀。並利用丁母憂之時,發起著述杜氏族譜之行,開創杜氏纂修族譜之先河,用以教育後人。“風流儒雅,吐屬無俗語”的杜漺告誡族人“勿以族大人眾為可特,而以憑藉驕傲為可虞。各修而身,各務其業,父以之教子,兄以之勉其弟。”杜鼒則在杜氏家族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他對子弟的教育首先做到了率先垂範,正人先律己。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良好教育,恪守忠孝仁義的行為規範。其子杜彤光不僅重視家族教育,還熱心公益事業,將其教育思想推向社會,他投資並參與了濱州城內第一所官辦學堂“培風書院”的修建和管理,對清中後期在濱州文化教育的繁榮有首列之功。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表現在繼承民族傳統教育“子弟皆當學”的同時,提出了“孩提之童,知愛知敬,始家邦終四海”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在子女的早期教育中,首先進行道德教育,就連平時的日常活動,遊戲玩耍中都“要觀其愛敬之良,不失赤子耳”。倡導“身教言教並重”的教育方法,凡是教育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先要做到,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薰陶。要求“身為家長,宜率先子弟,各執其業,修孝悌忠信之行”。實現“做善降之百祥,一門順德”的良好意願。明確提出“學優則仕,不優則不仕,優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書不可不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標。所以讀書,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於家國天下之道”,增長“化民成俗,盡職報國”的才幹和品行。同時,教育人們,要堅持“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超前意識,不但自己終身學習,而且教育子女終身不至。正是這些先進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實踐,支撐著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輩出的輝煌局面,這些優秀的教育思想,逾時代的教育理念和切實可行的教育實踐,經過杜氏家族十幾代人的積累、提煉和升華。由三朝元老,時任禮部侍郎的杜堮,於道光七年(1827年)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專著——《述訓》。《述訓》48則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地址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城關社區附近,可乘24路公交直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