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受田

杜受田

杜受田(1788年-1852年),鹹豐帝帝師,清朝重臣。字芝農,山東濱州舊城人。其父杜諤為嘉慶時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道光三年,杜受田中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傳臚),選庶吉士,授編修,後為山西學政。道光十五年,進京直上書房,授太子讀書。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實錄館總裁。鹹豐帝登基後,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清鹹豐二年(1852年),山東、江淮地區受災,親赴災區視察,途中染病,是年七月初九,卒於淮安清江浦,時年六十四歲。鹹豐帝十分悲痛,予諡文正。傳說奕詝用了他計策令道光立他為太子。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道光進士,授編修。歷任內閣學士,鹹豐帝師,連擢工部、戶部侍郎,工部尚書。鹹豐即位後,深得信任,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禮部尚書。向榮屢遭彈劾,他保全向榮,後榮為欽差大臣,率部圍困天京。鹹豐二年(1852),黃河決口,奉使赴山東等地賑災,修治黃河。在途中染病卒,諡文正。(硯迦案:有清一代,謚“文正”者僅八人: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文正”是諡號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賜謚須由內閣票擬,再由皇帝欽定。)他為官勤謹,曾直上書房17年,朝夕輔導,未嘗一日離。

有清一朝,濱州杜氏曾以“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揚天下。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後入仕,到1931年止,僅明清兩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過知縣以上、武將千戶以上的有39名。鹹豐皇帝的恩師杜受田,更是其中的翹楚。 杜受田逝後,鹹豐皇帝在詔旨中贊曰:“杜受田品端學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簡為朕師傅。憶在書齋,凡所陳說,悉本唐、虞、三代聖聖相傳之旨,實能發明蘊奧,體用兼賅。朕即位後,周諮時政利弊,民生疾苦,盡心獻替,啟沃良多!”

為臣為子忠孝兩全

杜受田,字錫之,號芝農。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生。7歲時入家族私塾讀書,14歲時隨父親杜堮到濱州城南的蒲台縣城讀書,後隨父到京城居住,並在父親的指點下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學業遂大進。嘉慶八年,剛滿17歲的杜受田,回家鄉濱州參加秀才考試奪得第一名;嘉慶十年,應山東鄉試,以全省第24名的成績高中舉人;道光三年,獲癸科會試第一,復行殿試,獲二甲一傳臚,賜進士出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成為濱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學士,一代大儒。

杜受田幼年生活在濱州南街杜家大院,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忠孝節義為立身之本。杜受田的孝突出表現在他對父母、對家族長輩的孝敬上。作為獨生兒子,杜受田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父母的飲食起居。嘉慶十九年,年過半百的杜堮患病,十幾天昏迷不醒,幾個月臥床不起,杜受田為父親延醫請藥,端水餵飯,幾個月從沒上床休息。嘉慶二十五年十月,杜受田的母親李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絕,幾天的時間變得骨瘦如柴,又怕過度失態引起父親傷心,只好把憂傷埋在心裡。為母親送葬後,杜受田晝夜待奉在父親身邊。雖然杜受田 17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但他為照顧父母的身體,一直跟隨在父母身邊,直到37歲時才參加會試,40歲時才正式到翰林院任編修。

進入仕途後,杜受田無論在翰林院內任職,還是到全國各地擔任考官、學政,總是兢兢業業,殫精竭慮。道光六年,杜受田到翰林院任職,先授職編修,次年改任國史館協修,後又補任國史館纂修、國史館總纂、國史館提調等職。據史料記載:“ 每館期辰往酉還,風雨寒暑無間。”道光十三年,杜受田被派往山西任職。臨行前,杜受田安排自已的妻兒留在京城侍奉老父親。道光十五年七月,他被授職為洗馬,從山西調回京城。等接替他的新學政一到,他立即進行了交接,晝夜兼程,匆匆回到了父親的身邊。

為師為相殫精竭慮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選為四阿哥奕詝的師傅。為能及時進宮授課,杜受田搬到離皇宮較近的西安門內靜默寺中居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道光皇帝十分滿意,連連給他加官晉爵,後提升他為工部左侍郎。

杜受田在教書的同時,還肩負著其他重任。道光二十年四月,擔任朝考閱卷官,次年受命名為會試副總裁,不久兼任戶部左侍郎,管理國庫,成為清王朝的總管家。 因為管理銀庫看守監守自盜的事情被揭露,杜受田進行了大力整頓,裁減了兩員管庫大臣,自己以戶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管理銀庫,取消了管庫大臣每月五十兩的飯銀。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杜受田被任命為上書房總師傅,皇帝把培養皇子的重任全權託付於他。

道光皇帝晚年最鍾愛聰明能幹的六阿哥,但是四阿哥立儲在先並且素有賢名,所以對傳位的事猶豫不決。杜受田為避免廢長立幼引發皇室內亂,決定幫助四阿哥登基。一年春日,道光皇帝領諸皇子往南苑圍獵,考察諸子身手。奕訢表現最為突出,幾乎箭無虛發,面露得色。奕詝無法競爭,便依照老師杜受田的授計,未放一箭。道光皇帝問其故,答道:“ 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乾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爭高低。”道光高興地說:“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勝並沒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顧慮。道光皇帝臨死前,又一次將眾皇子叫來,最後考察以立皇儲。杜受田深知奕詝辯才不佳,便教其如此如此。是時,諸皇子對道光的垂詢對答如流,奕詝卻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淚,道:“兒臣日夜對上蒼祈禱,惟願皇阿瑪早日康復,此乃國家萬民之幸,兒臣之幸也。”最終以親情堅定了道光傳位決心。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詝登基,是為鹹豐皇帝。即位不久,就擬旨說:“朕自八歲入學讀書,仰蒙皇考特諭杜受田為朕講習討論。十餘年來,啟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碩學。杜受田著賞加太子太傅銜。”二月,杜受田任職實錄館總裁;三月,兼任史部尚書,並負責複查會試試卷;四月,任殿試讀卷官;五月,任教習庶吉士,再調刑部尚書;六月,授協辦大學士。從此,杜受田連連升級,一步步進入清王朝統治集團的核心。

鹹豐皇帝也把杜受田看做自己的重要輔相,凡國家大事或重要安排必徵詢他的意見。林則徐、 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保薦下重新起用。

鞠躬盡瘁 仙逝異鄉

鹹豐元年,杜受田調管禮部。二年六月,山東一帶連降大雨,濱州等30餘州縣受災嚴重,大水淹沒莊稼,民宅倒塌,舟行陸道,魚蝦遍野,沿河居民漂溺殆盡,一片蕭瑟悽慘景象。杜受田每想到家鄉水災饑民,痛裂肝腸,便向皇上奏道:山東及江南一帶,災廣民眾,賑恤不可緩。杜受田又說:“山東是我故鄉,自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老臣願隨行籌辦賑務。”杜受田接此任後,日夜兼程,馳赴災區。

某日天色已晚,杜受田行至現濱州西一村落住下,此地離其家鄉老濱縣城僅有 10餘里的路程,隨行勸其回家探望,杜受田說:“賊氛未清,河患未平,怎能念及鄉情?”第二天,鄉親們聽說杜受田賑災至此,一早湧來探望,卻早已不見蹤影。眾人感佩之至,為了紀念他,將其曾經住過的這家店取名曰杜店,據說這就是今濱州市濱城區杜店鎮的來歷。

杜受田來到山東賑災地點後,置暑濕於不顧,宵衣旰食,察民情,問疾苦,與山東布政使劉源灝、江寧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賑章程,安撫災民。杜受田辦理完山東賑災事務後,又馳赴江南,冒暑遄征。不料由於晝夜勞頓,感受暑濕,觸舊患肝症。然靠精神支撐,致力公務不輟。七月八日,杜受田將江南賑務情形奏報朝廷,而言不稱病。不料病勢陡轉,醫藥無效,於七月九日卒於江蘇清江浦驛台,終年 66歲。

杜受田死後,鹹豐皇帝萬分悲痛。靈柩抵京,鹹豐皇帝親往杜宅祭奠,撫棺痛哭,並賜陀羅經被一襲,賞銀五千兩治喪。追贈杜為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按清朝定例,凡大臣應否予謚,應由禮部先行奏請,唯杜受田不同,欽定諡號“文正”。鹹豐三年十月初四起柩歸里,恭親王祖奠目送,鹹豐賜祭酒一壇,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還欽賜金鎬、玉鍬,意使靈柩歸故時,逢山開山,遇水搭橋,凡礙靈柩前進之物均可剷除。“太師大學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級的一種冊封,清嘉慶以來漢族大臣被追封太師大學士者,僅杜受田一人而已。

杜受田陵園在原濱縣城北約五里處,殯葬之日,彩棚遮天,白氈鋪地。是時王公大臣雲集,武定、濱州兩地方官為逃避奉迎之苦,各討一項差事,知府大人守大門,知州老爺提藥罐。其生勞死耀,氣勢之大,非同一般。然據傳,後來,杜受田之墓曾被人挖開,發現裡面貴重的隨葬品只有一兩件小玉飾而已。

人物政績

有一次清道光帝命各位皇子到南苑打獵,實際是試一試皇子們的武藝怎樣。按清朝慣例,皇子讀書時外出須向老師請假。杜受田沉思良久,向四阿哥耳語:“阿哥到獵場中,只坐觀他人騎射,自己千萬不要發一槍一矢,並約束隨從不得捕殺任何生靈。回來時,皇帝一定會問何故,你可以回答:‘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以乾天和。且不想以弓馬一技之長與諸兄弟爭高低。’”

當天狩獵結束,六阿哥奕訢所獲獵物最多,正在顧盼自喜之際,見四哥默坐,隨從也垂手侍立,感到奇怪,就上前問道:“諸兄弟皆滿載而歸,為何四阿哥一無所獲?”四阿哥平靜地回答:“今天身體欠安,不能與諸兄弟馳逐獵場。”天色將晚,諸皇子攜所獲獵物復命。果然皇上詢問緣故,四阿哥就把杜受田教的話說了一遍。清道光帝龍顏大悅,對身邊的大臣說:“這才是君主之度。”

平心而論,四阿哥無論文韜武略,還是健康狀況,都比不上六阿哥。道光帝直到死前仍對傳位之事下不了決心。有一天清道光帝重病在床,自知無回天之術,臨終前最後考察兩位皇子的能力和氣度,決定繼承人。六阿哥的老師授計說:“晉見時,皇上若在病榻上詢問治國安邦大計,你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則對四阿哥說:“你若陳條時政,論智力、口才根本比不上六爺,只有一策:皇上若自言病老,將不久於人世,你只管俯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晉見時,清道光帝果然詢問身後治國大事,六阿哥無視皇上痛苦之狀,口若懸河,大談自己治國安邦的見解和抱負;四阿哥則一如師言,面對父皇的垂問,悲傷得涕流滿面,以至於不能作答。清道光帝在病榻上,仔細觀察兩人的言談舉止,最終被四阿哥的舉動所感染,對身邊的大臣說:“皇四子仁孝,可當大任。”第二天清道光帝駕崩,領班大臣宣讀密諭:“著皇四子奕詝繼位。”四阿哥終於擊敗六阿哥,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年號“鹹豐”。

清鹹豐帝即位後,感激老師的擁戴之恩,任命杜受田為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遇事言聽計從,奉若生父。清朝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明朝的宰相,在朝廷中最有權勢。杜受田也想憑藉鹹豐的信任以展自己的治國宏圖。清鹹豐帝即位不久,他首先建議起用林則徐、周天爵等在鴉片戰爭中因主戰而被撤職的大臣,以鎮壓剛剛爆發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山東、江淮地區受災甚重。杜受田上疏請截留江、廣漕米六十萬石救濟災民,並薦山東、江寧布政使督辦賑務。是年7月9日杜受田在實施賑務途中觸染暑疫,逝世於淮安清江浦,終年66歲。杜受田逝世後,清鹹豐帝伏案痛哭流涕,如喪考妣,朱筆寫下了一段極富個人感情的話:

憶昔在書齋,日承清誨,銘切五中。自前歲春,懍承大寶,方冀贊襄帷幄,讜論常聞。詎料永無晤對之期,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嗚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清史列傳》第11冊,第3202頁。)

他親自帶領兩班大臣前往祭奠,並追贈杜受田為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太師大學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級的一種冊封,清嘉慶帝以來漢族大臣被追封太師大學士者,僅杜受田一人而已。

所獲榮譽

杜受田逝世後,清鹹豐帝伏案痛哭流涕,如喪考妣;他親自帶領兩班大臣前往祭奠,並追贈杜受田為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太師大學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級的一種冊封,清嘉慶帝以來漢族大臣被追封太師大學士者,僅杜受田一人而已。有清一代,謚“文正”者僅八人: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文正”是諡號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賜謚須由內閣票擬,再由皇帝欽定。

杜受田的喪事,規格高得異乎尋常:賞陀羅經被、賞銀五千兩、贈太師大學士、命沿途地方官親自照料護送靈柩。鹹豐帝還打破常規,不待內閣票擬,自行特謚“文正”。11月15日,鹹豐帝親自到杜府奠醊,撫棺灑淚,悲悼實深,在場者無不動容。

杜受田死了,鹹豐帝將他不盡的思念轉化為對杜氏家人的隆恩。杜受田的父親身前任禮部侍郎,賞禮部尚書銜,賞食全俸;長子杜翰,時以翰林檢討放湖北學政,15個月就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並進為軍機大臣。

1853年春,鹹豐帝到國子監臨雍講學,特派其五弟奕誴祭奠恩師。當日攽下的諭旨明晰地流露其心情:“(杜受田)倘能久在左右,於時事艱虞,多有補救。”(《清史列傳》第11冊,第3204頁。)鹹豐帝是多么希望杜受田能幫助他挽救岌岌可危的朝運。

杜氏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的地方。故居本是明朝萬曆年間進士,江西、湖廣左布政使,杜受田的第八世祖“方伯公”杜詩的住宅。因此,這處宅院有“方伯第”之稱。

杜受田故居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又叫“相國第”。杜受田協辦大學士,俗稱宰相、相國,大門內懸掛“方伯第”“相國第”兩塊牌匾。另外,我們還可以稱這群建築“宰相府”“翰林居”“軍機大臣第”

等等,總之,關於臣子的一切最輝煌的辭彙都適用於這座舊宅。

杜受田杜受田

杜受田故居是濱州杜氏家族的舊居,是杜家眾多名臣的故居,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明清魯北民間建築特色。杜受田故居大院占地約20畝,有28個院落,房屋380餘間。這是杜受田的父輩們和眾多的叔兄

弟們的房產,杜受田位居一品,人臣楷模,為官一生地未置一畝,房未增一間。濱州杜家世代輝煌,從他們的故居中,便可找到些許答案。

故居的建築簡單、樸實,顯然不符合主人的身份。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詩,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禮制,他家的大門可以開三門,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僅一門;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間正房,九架大梁,然而,這裡僅三間五架梁。濱州杜家雖有眾多位高權重的朝廷重臣,且擁有眾多府州縣主官,但是,他們的住宅都極為普通,房屋裝飾也異常簡潔。人道是“侯門深似海”,而在這裡既沒有高牆大院,也沒有亭台榭閣,更沒有金碧輝煌與雕樑畫棟,不要說王侯將相,就是和一些鄉紳相比也顯得有些寒酸。家產的弱勢與杜家人做人的謙虛低調相映成趣,而他們對功名的低調與為人為官的積極敬業卻又相輔相成。

杜受田故居杜受田故居

開放通暢是杜受田故居又一個特點。杜家大院是四合院的形式,也是四合院的內容,但它卻不具備四合院最典型的封閉性。杜家大院是一個基本完整的大四合院,內含28個小四合院,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不僅有大門,而且有過道,四通八達。大院內,各個小套院之間不僅開後門、開側門,而且有門道相接,有廊廈相連。大院內沒有一處封閉,空間上相對獨立,氛圍上戶戶相通,一種天倫之樂,一種親密無間,一種兄弟妯娌相濡以沫溫馨家庭讓人頓感沉醉。大院的開放和包容鍛造了一大批清官幹吏,從這裡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這座建築一樣,外圓內方,匠心獨具,進退自如。

走進故居,就會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

做事的真諦:做人要謙虛正直,人貴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張揚自大;做官要愛國恤民,廉潔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謹慎”。

杜氏文化

杜受田杜受田

以杜受田為代表的杜氏家族明清兩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壇旗幟人才輩出。杜家明清兩朝中秀才347人,中進士12人,入翰林6人,還有舉人8人,文官知縣以上、武將千戶以上的有39名,以“一門十二進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為相”“滿門皆清官”而聞名華夏的杜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的美譽,在歷史的長河中600多年長盛不衰,乃歷史一大奇蹟。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了“盛不過三代”的常俗,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杜氏文化第一要義是“正心”,心正則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夠承家報國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詩,一生持正心之道,揚善除惡,襟懷坦蕩,剛正不阿。冒被罷官之險,堅決抵制在江西為宦官魏忠賢立生祠。被罷官回鄉之途,路經惠民縣,恰逢被魏忠賢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靈柩回鄉,他不畏權勢,堅持前去祭奠。杜詩嫡孫杜漺承揚先人遺志,他勤政愛民,公正執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書,陳治河方略,親臨河患堤防監督河務,當地百姓將這段堤防名為“杜公堤”。漺之嫡孫杜鼒,一身正氣,擔任上思州知州時,用自己的俸祿購買麥種,勸民種麥,百姓將這種小麥稱之為“杜公麥”。

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 年),三朝元老,任禮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親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專著——《述訓》。提倡“學優則仕,不優則不仕,優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書不可不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標。所以讀書,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於家國天下之道”,增長“化民成俗,盡職報國”的才幹和品行。同時,教育人們,要堅持“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超前意識,不但自己終身學習,而且教育子女終身不至。正是這些先進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實踐,支撐著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輩出的輝煌局面。《述訓》四十八則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杜氏文化培養的代表人物是杜受田。杜受田一生品端學粹,正色立朝,忠孝兩全,愛國恤民,廉潔勤政,恪盡職守,鞠躬盡瘁。修復開發杜受田故居,就是要宣傳杜氏一門清官,把這裡打造成領導幹部培訓基地;就是要弘揚杜氏文化教育思想,把這裡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就是要提倡杜氏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示範基地。

“不染似蓮花,經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禪機即是文機。”杜家私塾的這副對聯揭示了無窮的哲學和辯證法。杜受田故居高品位的文化氛圍給人靈魂的薰陶是第一位的。

旅遊路線

在濱州市區沿205國道向北,濱北辦事處第一個紅綠燈向西大約3里地向北,位於南街南村。或者在濱州市區坐24路公車直達故居。

後世紀念

杜受田杜受田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