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農村自治在中國有些地方存在“村官自治”,甚至是“村長自治”的現象。大多數事情在村支書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情況下,產生了“村長獨大”的負面作用,這也中國一些農村村民代表大會的現實寫照。實際上,由於村民代表會議大多都處於停止運作狀態,很難真正發揮監督的功能,因此,權力都集中到了村支書和村主任的身上。 另外,村官是“從事公務”的人員,但不是公務員,是一級組織的“幹部”,但不是中國行政意義上的“黨政幹部”,因此,紀委和檢察機關都難以監督村幹部的權力運行。
事實上,在中國村民自治的四大核心內容中,民主監督是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但民主監督往往成了最為薄弱、最難發揮效率的環節,村官因為權力失去監督而腐敗的現象屢見不鮮。村官腐敗嚴重侵蝕了政府的公信力,然而,“選舉村官容易,罷免村官困難”―――這是現行《村委會組織法》實施中存在的巨大問題。
建立
針對這一不良狀況,2007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率先在該縣芳心村試點村務監事會制度,通過復活鄉村紳士的力量,來監督村委的舉動。芳心村的監事會有5名監事,所有監事都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民主推薦產生,與該村的5個自然村相對應。這5名監事都是村裡的“三老”(老幹部、老模範和老黨員),都是在村裡有一定威信的人,讓他們來擔任監事會成員,一方面他們有威信,村民信任他們,而他們對監督村幹部也有比較少的顧忌,敢於監督。
村務監事會的成立,帶來了各種效益明顯,芳心村帶頭的改革很快傳開,被一些地方效仿,村民的自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激活。2008年,在村務監事會制度的基礎上,芳心村又開始試行村民召集組制度,從全體村民代表中選舉5名成員組成召集組,主要是召集召開村民大會或者村民代表大會,相當於是村民代表大會的一個常設機構。村民召集組可以在事前決策中防止村幹部的腐敗行為。
職能
票決入黨積極分子
監事會成員提前把村裡的一切大事告訴村民,在廣泛收集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對村委的決策和財政進行監督和公示。為了進一步搞好民主監督,在農村黨內民主方面進行大膽改革——採用票決制吸取入黨積極分子,具體形式是遞交入黨申請書一年以上的村民,由黨支部支委確定素質比較高的候選人,並由黨員進行統一投票,得票數最高的人方可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而在此之前,入黨積極分子是由支委確定的。
民主罷免村官
在村務監事會基礎上,施行的村民召集組,就像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委會一樣,對於一些腐敗或不作為的村幹部,村民召集組可以召開村民大會,合法罷免村幹部。
村民召集組
村民召集組把“事後監督”變為“事前預防”。召集組的工作,就是把開會的議題提前告訴村民,廣泛收集村民的意見,使村裡的事情都能做到民主決策。這意味著村里大事的決策更加民主,並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村民召集組不僅發揮著民主決策的作用,對於一些腐敗或不作為的村幹部,召集組可以啟用罷免程式。
顧慮
村務監事會模式也有長遠發展之憂。這是因為,在現行模式順利運作的背後,有政府力量在推動。如果上級政府力量退出,這種治理模式能否靠農村的內生力量順利運轉?這是村務監事會必須經歷的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