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賢(1288~1367)

李齊賢(1288~1367)

正文

李齊賢(1288~1367)朝鮮高麗時期詩人。初名之公,字仲思,號益齋、櫟翁。生於開京(今開城)一個官吏家庭。父親李瑱是有名的文士。他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愛讀李奎報李仁老等詩人的作品和中國《史記》《左傳》《春秋》《朱子綱目》等著作。1302年登第。1304年進入宦途,曾任延慶宮錄事、司憲糾正、典校寺丞、三司判官、西海道按廉使等職。1315年作為高麗忠宣王王璋的侍從來到中國大都(今北京),與中國元朝的學者姚燧閻復、趙孟、元明善等人交往。1341年回國,官至右政丞。死後諡文忠。
李齊賢早期的詩《少年行》、《七夕》,反映了14世紀初高麗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1313年出任西海道按廉使,對底層社會和農民的生活有所接觸,寫了一些反映農民的貧困和疾苦的作品。《促織》一詩寫一個村婦終日辛勤織布,卻無一寸布到手。他在中國遊歷了川、陝、青、蘇、浙等地,還到過新疆,創作了大量漢詩和詞,有的表現對祖國的懷念和對元朝壓迫高麗的不滿, 有的吟詠中國的名勝古蹟 。如在《蜀道》、《望華山賦水調歌頭》、《焦山》、《多景樓雪後》等詩詞中,描繪了中國名山大川的奇特景色和江南的秀麗風光。回國前夕寫的《庚辰四月將東歸題齊化門酒樓》一詩,抒發了他的故國之思和對中國依依惜別的感情。在文學創作上,他提出“辭嚴而意新”的主張,強調作家要創造自己的風格。他擅長於寫景和借景抒懷。他的詩詞受到後世文人的推崇。李朝末期詩人金澤榮說他的詩詞“工妙清俊,萬象俱備”。李朝文學評論家徐居正讚揚他的寫景詩《山中雪夜》“寫出山景雪夜奇趣,益老半生詩法盡在此詩”。此外他的《題長安逆旅》、《馬上》、《漁村落照》、《金剛山二絕》、《菩薩蠻·舟中夜泊》、《江神子·七夕冒雨到酒店》等,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參考書目
 鄭麟趾:《高麗史》,卷110,列傳2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