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釗莊鎮位於豐潤鎮西南30千米,南部與天津市寧河縣接壤。1958年屬豐登塢公社,1961年建大漫港公社,1982年更名李釗莊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李釗莊鎮。位於縣城西南,距縣城30公里。南部與天津市寧河縣接壤。面積63.7平方公里,人口2.3萬。境內西部有泥河,東部有黑龍河。新(軍屯)寶(坻)公路過境。轄李釗莊、大王莊、於仙莊、小楊莊、馮家莊、楊胖莊、楊西莊、楊彬莊、趙辛莊、大漫港、小漫港、韓家莊、牛頭甸、趙官莊、劉宗鋪、小鋪、前蒲泊、後蒲泊、王仙莊、田鳳莊、張官莊、李虎莊、大官沽堼、小官沽堼2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軋鋼、電線、電纜、化工、油漆、農具制修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水稻、紅麻、棉花、蔬菜。 鎮政府駐李釗莊村。
農業發展
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便捷的交通,勤勞的農民,構成了李釗莊農業大鎮的基礎格局。多年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農民,雖然吃喝無憂,生產穩定,但農民生活也只能是填飽肚子,還談不上小康和富裕。特別是優越的生產條件和相對穩定的農家生活,也使當地百姓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一度影響了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20世紀80年代,全鎮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玉米,兩茬種植,靠天吃飯,雖然低洼地也種植少量經濟作物,但受市場制約,並沒有形成規模,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農產品售價低,產銷量小,李釗莊鎮的農業經濟始終在全區的中下游水平徘徊。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瞄準市場,調整結構,改善傳統的種植產業,讓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中增產增收。從20世紀90年代初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挖溝修渠、排澇治鹼、治水,到21世紀初打井拓渠、涵養水源,李釗莊鎮在歷經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後,伴隨農業基礎設施的大投入,大改善,這裡的農民也早已從傳統的種植模式中解脫出來,面對國內外日新月異的大市場,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合理利用水資源,加強上電、打井、擴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近幾年來,總投資達1200多萬元,實現了每百畝地一眼井,做到了地下、地上水兼用。虛心學習外地經驗,大力發展城市市場需求的蔬菜產業,靠現代的科技手段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了儘快把自己的農產品推向大市場,通過中國農科院引進紫花油豆、綠龍架豆、日本天鷹椒等經濟作物,擴大棉花、地膜豆角、黃瓜、大蔥的種植面積,使全鎮農產品經濟作物成了主導產品。李釗莊雖然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但註冊的"可口舒"農產品商標在全國各大城市卻小有名氣,這裡生產的蔬菜銷往全國各大城市,有的已出口俄羅斯、韓國和日本。農民也從此靠土地生財,在同等畝數的土地上創造了比一般農作物高出幾倍的收入。
現在全鎮蔬菜種植面積已達4.2萬畝,人均2畝菜。農民在調整產業結構中所增加的收入,每年大幅度增長。過去全鎮農業產值只有7000多萬元,2008年已達到2.6億元,農業大鎮真正實現了向農業強鎮的跨越。
工業發展
李釗莊既不依山,也不傍海,地下地上都無礦產資源可言,工業基礎歷來十分薄弱,十多年前除了有幾家紅麻加工和小油漆廠外,全鎮帶鋼鐵字樣的沒有一家。當時,農民就靠土地維持生計,"有吃的,缺花的(錢)"是全鎮農村的真實反映。若把歷史的鏡頭推向十多年前,全鎮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鎮財政收入不足百萬元,而且農業收入占了大頭。
但是,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從南到北拂來之際,不甘寂寞的李釗莊人民紛紛走出黃土地,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齊心協力打了一個工業翻身仗。李釗莊鎮工業的全面發展和興盛起步於新世紀之初,這裡雖然沒有礦產資源,但占據交通地理優勢,由於地處京、津、唐的核心地帶,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對集中,李釗莊也同樣成了各界投資的熱土,這裡雖然不如大中城市人才濟濟,但有寬餘的土地,寬鬆的環境,熱誠的人民。當國家的經濟政策深入民心之際,許多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並沒有把發展的視角盯住大中城市,而是選擇了與市區毗鄰的重點城鎮,因為這裡的生產成本更低,人力更充裕,生產更方便,所以有許多工商界人士把發展的目光瞄準在李釗莊鎮。
李釗莊鎮從手工作坊式的紅麻加工,油漆生產,逐步發展為有幾家相當規模的金屬加工廠,使全鎮工業生產凸現起色,這是第一個跨越。第二個跨越是新世紀之初形成的投資熱潮。李釗莊鎮緊緊抓住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唐山鋼鐵強市的機遇,招商引資,借船出海,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以效益為中心,多元投入,加快發展,進一步唱響了工業強鎮的主鏇律。為了加快工業強鎮進程,建設了工業發展園區,主要以鋼鐵軋延企業為主。現在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在千萬元以上的鋼鐵軋延企業已發展到6個,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在鎮黨委、鎮政府參與下,由唐山富達鋼鐵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富達鋼鐵集團,集團統一購進原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獨立核算,企業的效益明顯增強。大量事實證明,投資商靠這裡寬鬆的環境和充裕的人力資源,發展勢頭強勁,不但成為全鎮的納稅大戶,也使全鎮數以千計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找到了工作出路。2008年全鎮年產鋼材達100萬噸,工業年產值達到16.8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比90年代末翻了6番。工業已成為李釗莊鎮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
歷史變遷
十幾年前全鎮大部分地塊只能種植耐澇耐鹼的紅麻和高梁,傳統單一的種植方式導致了低產、低效,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人民的生活處於全區的中下等水平。低矮的民房,坑窪不平的街道,簡陋的生活設施,成了全鎮人民的普遍現象。當時全鎮最大的難題,是交通不便,各村都是泥濘土道,每到雨季,道路泥濘不堪,出入困難,不要說機動車就連腳踏車都得人扛著入村。由於鎮財政拮据,文教衛生也比較落後,只有幾所簡陋的國小。
是改革開放給全鎮的經濟注入了活力,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任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的艱苦奮鬥,開發治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李釗莊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步入李釗莊,映入眼帘的是整齊寬敞的瓦房,筆直的街道,人們生活富裕,地方經濟欣欣向榮,省二級公路唐通公路穿鎮而過。2003年在區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260多萬元修通了李釗莊至天津寧河高標準的柏油路,2004年地方政府又投資350多萬元,使全鎮24個村35公里的鎮域道路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全鎮從此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歷史。為了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吸引外來投資,在原來全鎮只有一個小型變電站的基礎上,2003年在區電力局的幫助下投資900多萬元,延長高低壓線路,增置變壓器。增建第二變電站,全鎮境內由原來的1萬千伏安的供電量,增加到了3.5萬千伏安,滿足了當地生產、生活的用電。地方財政充裕了,教育也有了快速發展,學校按現代化要求實現了新的布局,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國小全部實現了現代化的教學,建立了微機室、多功能教室、語音室等。落實了農村衛生一體化制度,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應急能力不斷提高。文明生態村建設成績顯著,全鎮已建成了17個高標準文明生態村。全鎮24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民中心,為豐富廣大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每個村都成立了文藝演出隊伍,有秧歌隊、評劇社、皮影劇社、腰鼓隊等,大家利用農閒時間排練,並免費為民眾演出,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這裡雖然是平原,但林業發展初具規模,現在全鎮有林帶150條,總量達70多萬棵。一個綠色、環保、生活富裕的小康鎮已展現在冀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