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自述
我1963年4月生於湖北黃岡浠水的一個小山村,享受並體驗過貧窮而野性的鄉村生活,未曾料想我終生的理想與情操縈繫於此。雖不喜歡故鄉的貧窮與閉塞,野蠻與爭鬥,但特熱愛並思念四季常綠、只聞狗吠鳥鳴的安寧家園。1992年,獲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文學碩士,以康德與馬克思的美學革命為題,親近了朝思暮想的德意志。1998,獲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哲學博士,以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為題,追思到詩思的故鄉希臘。自此,以先秦、希臘與德意志之詩與思為終生志業。2001年破格晉升浙江大學教授,2002年起為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有《詩學解釋學》、《創作解釋學》、《解釋與真理》等幾部稱心的專著,夢想今生能有全集問世。自2002年始遊歷過東亞與歐美之後,最渴望能有機緣多多親近異邦之文明。深知官僚制度阻礙了中國文明的發展,故時時以詩思建構理想的城邦。自由、平等、正義是我終生的信仰,堅信未來中國必有真正的詩人登場。
工作研究領域:(一)經典解釋學;(二)文藝美學 ;(三)詩歌與哲學。鄉村生活培育了我的野性,故研究領域自由而散漫。初喜歡詩(1980),繼而轉向文學評論,出入詩、小說、散文、音樂史、美術史(1986),後深知無哲學訓練難有理論成就,於是,專心於中外哲學宗教倫理法律(1992),自此,在文學、哲學、宗教、倫理學與法學之間流連忘返(1996至今)。三十六歲(1999),學問趨於成熟,三十八歲後(2001),著書有自信,四十歲始(2003),終生研究領域確定。其一為文藝解釋學,此領域能滿足我對文學與藝術的思想興趣;其二是生命哲學,此領域能滿足我對人生價值的求證,合乎我的目的論和知識論之探究;其三是文化解釋學,此領域能滿足對中國文化命運之關切,亦能滿足我對外邦文明之好奇;其四是法律正義論,此領域能滿足我對自由理想社會的要求。畢生所學,不出四者,故戲名自己“遊牧”、“李四方”。而今,極痴迷於詩,試作“荷馬史詩學述論”、“詩歌解釋學導論”、“詩歌與文明”等等,人生又進入多夢期。
學術成就
李詠吟教授的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藝美學。經歷二十餘年的準備,先後著有“美學五書”,即《文藝美學》、《美學解釋學》(待出)、《價值論美學》、《審美與道德的本源》和《審美目的論》(待出)。其美學研究,注重美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力圖尋求中外思想的理論綜合;基於“美是生命與文明躍動的力量”這一立場,李教授對美學問題進行了全新的解釋,既強調美學理論自身的邏輯證明與開放性建構,更強調美學自由意識對文明生活與藝術生活的積極促進作用。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通過美學與倫理學和政治學之關係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審美道德和諧論”、“大藝術(建築、園林、城市)的創造與小藝術(文學、雕塑、繪畫)的創造應形成自由互動”、“審美意志是生命與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力”、“審美自由即政治正義與詩性正義的實現”等觀點,並將文明生活的保護與現實生活的雅化視作美學的基本價值追求。二是詩學與解釋學。與在美學與古典學之外,他著有“詩學解釋學六書”,即《詩學解釋學》、《創作解釋學》、《文學批評學》、《通往本文解釋學》、《形象敘述學》和《西方詩學通論》。在詩學創建上,他既注重詩學思想史傳統的重新建構,又注重從具體的文學批評出發,以文學本文為中心,通過本文構建“本文詩學”和“文化詩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李教授強調理論詩學與本文詩學的相互作用,並強調詩學思想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溝通。在方法論上,他創建了“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理論並自覺運用於文學批評實踐;在價值論上,他則堅守從政治哲學出發反思文學價值,從文學本文出發建構民族文化的自由精神形象。李教授的詩學理論的核心論述在於:通過審美體驗與價值體驗,確證文學藝術生命創造的美學意義與存在意義。三是希臘思想史。在美學與詩學之外,主要致力於希臘思想史研究,著有“古典學二書”,即,《希臘思想的道路》、《詩歌與文明:從古典學出發》。在古典學研究中,李教授注重詩歌與神話和哲學之關係的研究,一方面,通過神話與哲學的關聯分析,重建了希臘思想的新型認知道路;通過荷馬史詩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解讀,致力於古典希臘文明的重新理解;另一方面,從詩與思的關係入手,特別探討了荷馬史詩與希臘政治倫理之關係,希臘戲劇與城邦公民社會之關係,自覺地運用口頭詩學理論與表演詩學理論,分析了上古文學經典的文明傳承價值。按照文明價值論的觀點,作者試圖系統考察荷馬與希臘文明、公民與戲劇藝術、靈魂與正義秩序的建構以及存在的解釋學探源諸問題,形成對希臘文明的基本把握,探究希臘文明的價值觀念的現代意義。李詠吟教授的古典學研究的追求是:關注古典思想與詩歌的人文意義,強調經典解釋學的現代文明導向。
學術經歷
1980年9月—1982年7月,湖北江漢石油師範學校,中文科。
1982年7月—1989年8月,湖北潛江市江漢油田向陽一中語文教員。
1989年9月—1992年7月,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生,獲文學碩士,導師為王元驤教授。
1993年8月—1997年8月,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講師。
1995年9月—1998年6月,杭州大學哲學系博士生,獲西方哲學專業博士學位,導師為陳村富教授。
1997年8月,破格晉升杭州大學副教授。
2001年10月,破格晉升浙江大學教授。
2002年7月起,任浙江大學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9月起,任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2年2月開始,擔任浙江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4年4月至10月,德國基爾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邁亞教授(Albert Meier)。
2005年7月至10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喬納孫教授(H. Jonathan)。
2006年5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全國重點大學骨幹教師進修班”學習。
2008年4月至10月,德國蒂賓根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赫費教授(Otfriead Höffe)。
1998年—2009年,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任教,擔任文學理論、西方詩學、古典學與詩學、德國美學史、西方詩歌史、美學等課程。
2010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任教,擔任西方哲學史、哲學解釋學、古典學與詩學、美學等課程。
學位論文
文學碩士(1992,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題:《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
哲學博士(1998,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題:《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
著述編年(1991—2009)
著作編年
1、《原初智慧形態: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智慧文叢》(五卷),瀋陽出版社,1999年。
3、《走向比較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詩學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創作解釋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6、《解釋與真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7、《審美與道德的本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通往本文解釋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9、《文藝美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0、《價值論美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形象敘述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審美價值體驗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3、《文學批評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本文解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論文編年
1991 年
1、《<南詞敘錄>與徐渭的戲曲本色論》,《戲文》第5 期,1991年。
1992 年
2、《意象派詩歌:從經驗走向超驗》,參見《歐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3、《存在主義文學:對人類生存境遇的透視》,參見《歐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4、《美感與快感的立體觀照》,《文藝評論》第3 期,1992年。
1993 年
5、《生命體驗:張承志與梵谷的藝術關係》,《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3年。
6、《風俗文學與生命闡釋》,《文藝評論》第4期,1993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7、《論馬克思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3期,1993年。
8、《存在的勇氣:楊絳與宗璞的散文藝術》,《當代作家評論》第6 期,1993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994 年
9、《文學的民間方式重估》,《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1994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長篇小說的深度模式》,《文藝評論》第4期,1994年。
11、《交流語境與中國美學》,《學術論壇》第4期,1994年。
12、《馬克思美學新論二題》,《南京社會科學》第12期,1994年。
13、《再論馬克思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1期,1994年。
14、《論康德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4 期,1994年。
15、《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的內在契合》,《兒童文學研究》第4 期,1994年。
16、《體驗類型與創作取向》,《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4年。
1995 年
17、《神聖價值獨白:張承志的散文》,《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5年。
18、《學者散文的命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精神》,《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1995年。(新華文摘摘要)
19、《現代比較美學觀的建立》,《社會科學》第6期,1995年。
20、《文藝的商品屬性與審美屬性》,《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 期,1995年。
21、《哲合忍耶與人道主義絕唱》,參見《無援的思想》,華藝出版社,1995年。
22、《莫言與賈平凹的原始故鄉》,《小說評論》第3 期,1995年。
23、《紅樓幻境與顧城的生死哲學》,《江蘇社會科學》第5 期,1995年。
24、《故事的顛覆與重建》,《文藝評論》第5 期,1995年。
25、《建構兒童文藝學的方法論》,《兒童文學研究》第1 期,1995年。
1996 年
26、《馬克思美學與康德美學革命的根本差異》,《學術論叢》第3 期,1996年。
27、《尋求比較詩學的深度模式》,《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期,1996年。
28、《小說體詩與張承志的文體創造》,《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1996年。
29、《智者的背影:馮牧閻綱雷達的文學批評論》,《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6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0、《魏晉美學與魏晉文化》,《杭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6年。
31、《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96年。
32、《中西詩學會通的可能性及其意義》,《天津社會科學》第2 期,1996年。
33、《當代中國文學的審美輝煌》,《雲南社會科學》第6 期,1996年。
34、《當代中國文學的地緣性特徵》,《文學世界》第4期,1996年。
1997 年
35、《文學解釋的創造性轉換》,參見《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金庸小說敘事與民間文化理想》,《杭州大學學報》第5 期,1997年。
37、《生命體驗與張承志的話語激流》,《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8、《一個人與世紀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第3期,1997年。
39、《先鋒敘事的現代文化立場》,《文藝評論》第3期,1997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998 年
40、《吳越文化的精靈》,《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8年。
1999 年
41、《體驗流與話語流的審美關聯》,《文藝評論》第4期,1999年。
42、《個人的聲音與批評的智慧》,《南方文壇》第3 期,1999年。
43、《中篇小說的敘事智慧》,《浙江文壇》,1999年。
2000 年
44、《文化還原與創作取向》,《文藝評論》第1期,2000年。
45、《文學解釋的價值判斷與理性反思》,《浙江學刊》第2期,2000年。
46、《茶的隱喻與王旭烽的形象化解釋》,《南方文壇》第3期,2000年。
47、《解釋即對話與溝通》,《浙江文壇》,2000年。
48、《海涅詩學與民間歌詩傳統》,《國外文學》第3期,2000年。
49、《寫作或靈魂還鄉》,《青年文學》第9期,2000年。
50、《經典細讀與思想綜合》,《浙江自學考試》第7 期,2000年。
2001 年
51、《文學經驗與文學理論》,《浙江自學考試》第2期,2001年。
52、《文化詩學重建的西方視點》,《東方叢刊》第2期,2001年。
53、《解釋在思想層面滑動》,《浙江文壇》,2001年。
54、《重建文學與道德的新型美學關係》,《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01年。
55、《小說解釋向作家的挑戰》,《文藝評論》第1 期,2001年。
56、《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國外文學》第2期,2001年。
57、《奧古斯丁與懺悔體文學的興起》,《國外文學》第4 期,2001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002 年
58、《綜合創造與文學價值證明》,《社會科學戰線》第1 期,2002年。
59、《穿越敘事文本的反思性解釋》,《浙江文壇》,2002年。
60、《審美活動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第3 期,2002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61、《道德創建與道德的文化話語權力》,參見《新經濟條件的生存環境與中華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62、《古典詩學的現代轉換與現代意識》,《東疆學刊》第2期,2002年。
63、《現代人神話解釋的文化詩學旨趣》,《東疆學刊》第3 期,2002年。
64、《文化的經濟基礎與經濟的文化目的》,《浙江大學學報》第5 期,2002年。
65、《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獲2003年中國文聯第三屆文學評論一等獎,與謝冕、於潤洋、劉錫誠等六人同獲一等獎,文學類為謝冕與李詠吟)
2003 年
66、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Fukui , university, Japan ,2003.
67、《創作自由與實踐理性之關係》,《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A),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68、《批評家的責任與正義意願》,《當代作家評論》第4 期,2003年。
69、《現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東方叢刊》第2 期,2003年。
70、《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理論價值》,《東疆學刊》第4 期,2003年。(《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71、《新經濟條件下的生存環境與中華文化的調適性》,《國際信息資料》第3期,2003年。
72、《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39-160頁。
73、《普羅提諾的<九章集>》,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89-106頁。
74、《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與<上帝之城>》,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7-138頁。
2004 年
75、《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中國兒童文學》第1輯,2004年。
76、《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淪》,《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
77、《審美道德解釋與文學批評的立場》,《創作與批評》,第4期,2004年。
78、《尋求那飄逝的文化詩魂》,《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4年。
79、《文體意識與想像定勢》,《文藝評論》,第3期,2004年。
80、《亞里士多德與詩學解釋學的創建》,《吉首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81、《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向藝術生成》,《東疆學刊》第3期,2004年。
2005 年
82、《審美道德論與自由秩序探索》《東疆叢刊》第3期,2005年。
83、《形象創製與審美道德意識的呈現》《吉首大學學報》第3期,2005。
84、《審美認知與自由意志》《文藝評論》第6期,2005年。
85、《亞里士多德詩學的不完全歸納問題》,《國外文學》第4期,2005。
86、《光明的期待與黑暗的沉思》(上)《中外論壇》(美國),第6期,2005年。
87、《本文詩學與理性詩學之間》《東方叢刊》,第4期,2005年。
2006 年
88、《道德革命與文學的革命道德探源》《文藝評論》第4期,2006年。
89、《道德歸類與道德價值分析》《東疆學刊》,2006年,第2期。(新華文摘摘目)
90、《光明的期待與黑暗的沉思》(下)《中外論壇》(美國),2006年第1期。
91、《文學形象譜系與審美道德價值判斷》《吉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
92、《國學與西學:中西古典學的人文價值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
93、《尋求審美目的與人生目的之內在統一》,《東方叢刊》,第2期,2006年。
2007 年
93、《國學與西學應在交融中求發展》《中國教育報》,2007年2月12日
94、《詩與哲學:重建詩思的內在和諧》,《文藝評論》第5期,2007年。
95、《想像中國與親歷中國:漢學與國學的內在差異》,《東南學術》,第2期,2007年。(《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轉載。)
96、《詩言志與詩言神及文明的價值信念》,《文學評論》,第5期,2007年。
97、《守護經典與解釋經典》,《江漢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
98、《實踐美學與超越實踐美學》,《求索》,第8期,2007年。
99、《反抗道德虛假與道德虛無化》,《倫理學研究》,第5期,2007年。
100、《詩言志與詩人的生命理想》,《文藝百家》第2期,2007年。
2008 年
101、《語言中心論與錢鍾書詩學》《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2008年。
102、《在詩史互證中呈現文明的美麗》,《東疆學刊》第3期,2008年。
103、《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區分及其價值反思》,《文藝評論》,第4期,2008年。
104、《聖人理想與老子的審美價值理想》,《瀋陽工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
105、《創作迷狂與生命美學的體驗意志》,《浙江大學中文系教師論文選》,2008年。
2009 年
106、《向善而在:文學藝術的審美道德價值與使命》,《文學評論》,第2期,2009年。
107、《普世價值的尋求與文學反本質主義的困境》,《文藝評論》,第4期,2009年。
108、《神話入詩與濟慈詩歌的唯美主義》,《東疆學刊》,第4期,2009年。
學術論文代表作
1、《美感與快感的立體觀照》,《文藝評論》第3 期,1992年。
2、《生命體驗:張承志與梵谷的藝術關係》,《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3年。
3、《體驗類型與創作取向》,《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4年。
4、《神聖價值獨白:張承志的散文》,《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5年。
5、《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96年。
6、《先鋒敘事的現代文化立場》,《文藝評論》第3期,1997年。
7、《體驗流與話語流的審美關聯》,《文藝評論》第4期,1999年。
8、《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國外文學》第2期,2001年。
9、《奧古斯丁與懺悔體文學的興起》,《國外文學》第4 期,2001年。
10、《審美活動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第3 期,2002年。
11、《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
12、《現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東方叢刊》第2 期,2003年。
13、《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理論價值》,《東疆學刊》第4 期,2003年。
14、《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淪》,《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
15、《文體意識與想像定勢》,《文藝評論》,第3期,2004年。
16、《亞里士多德與詩學解釋學的創建》,《吉首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17、《亞里士多德詩學的不完全歸納問題》,《國外文學》第4期,2005。
18、《審美認知與自由意志》《文藝評論》第6期,2005年。
19、《本文詩學與理性詩學之間》《東方叢刊》,第4期,2005年。
20、《國學與西學:中西古典學的人文價值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
21、《道德革命與文學的革命道德探源》《文藝評論》第4期,2006年。
22、《詩與哲學:重建詩思的內在和諧》,《文藝評論》第5期,2007年。
23、《詩言志與詩言神及文明的價值信念》,《文學評論》,第5期,2007年。
24、《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區分及其價值反思》,《文藝評論》,第4期,2008年。
25、《向善而在:文學藝術的審美道德價值與使命》,《文學評論》,第2期,2009年。
課題與獲獎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學的審美道德主義研究”,2000年——2003年。
2、教育部創新基地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項目:“藝術與文明——在跨學科語境中尋求中西思想的精神融合”,2005年——2012年。
3、教育部一般項目:《古希臘戲劇文化史研究》,2009年——2012年
4、《原初智慧形態: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獲浙江社聯青年學術著作一等獎。
5、《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獲2003年中國文聯第三屆文學評論一等獎,與謝冕、於潤洋、劉錫誠、余大喜等六人同獲一等獎,文學類為謝冕與李詠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