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廷

李華廷

1937年,“光華昌”發展到黃金時期,資本積累達100萬元滇幣。 10年時間,“光華昌”大起大落。 1941年,53歲的李華廷為了養家餬口,再次籌資一萬銀元,重操趕馬走壩子舊業。

李華廷,本名李增榮,字:華廷,號:富春。雲南省紅河縣迤薩鎮阿巴村人。生於光緒已醜(1889)年2月29日,1942年5月病故於昆明,時年54歲。
李華廷是紅河縣第二代到寮國經商的華僑商人。由於與人合資創辦“光華昌”商號,成功地在寮國川壙從事實業開發,成為紅河僑商中的佼佼者。又因他喜歡詩歌,以切身經歷和馬幫商人苦難為題寫下大量詩作在趕馬人中傳誦,成為紅河人眼中的一代儒商。至今,他的部分詩作,仍以口頭方式流傳在家鄉人記憶里。
李華廷出生在阿巴村一個小商販家庭。他是長子,下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父親李承宗是清朝武庠生,由於平時習拳練武,忙於科舉,小生意打理得不是那么好,日子並不富裕。
1904年,父親迫於生計,把16歲的李華廷送到斐腳渡口,在一家迤薩商人楊老闆開的鹽店裡當小夥計,給來店裡馱鹽的馬匹割草、餵水,乾一些日常雜活。
李華廷在村里讀過幾年書,能寫會算,悟性極好。人也腳勤手快,憨厚老實,吃得苦,很受楊老闆喜歡。幹了兩年,老闆就讓他跟著賬房先生整理店裡的往來賬務,使他練就了一手好算盤。結賬時,兩把算盤放在卓子上,賬房先生念著數字,他兩手同時撥動算盤珠子,結算結果完全一樣,不用再核對。
斐腳渡口是當時紅河流域最大的磨黑鹽集散地。在鹽店,每天要接觸許多南來北往的鹽老闆和趕馬人,這讓李華廷大開了眼界,見到、聽到、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孕育了他闖蕩商海的一個夢。
在鹽店打工,雖然解決了自己的生存,但改變不了家庭的貧困狀況。1910年,22歲的李華廷得知迤薩冉師孔、阿巴村邵恆泰等走通了到寮國川壙商路,毅然辭去鹽店工作,向親戚借了一點錢,買了幾匹騾馬和土產雜貨,踏上了“出門”“走壩子”的馬幫之路。
迤薩有句民謠:大理下來一條江,人為銀錢闖地方;思茅得病普洱死,陰魂落在九龍江。這首民謠真實反映了迤薩、阿巴、蓮花塘三寨當時的生存狀況和馬幫人的苦難歷程。迤薩巴三寨被紅河隔斷了與內地的交往,山樑上無水無田無柴米,要生存,只有出門走壩子,到邊境地帶或越南、寮國、緬甸做生意。這條漫漫馬幫路,要經受兵匪搶殺、野獸攻擊、蚊蟲叮咬、疾病折磨。多少人,為了生存去“闖地方”,早上得病晚上就死了;多少人,死在異國他鄉,陰魂回不了故鄉,落在了“九龍江(九龍江在寮國芒賽)。”
1928年,李華廷與同村人邵光廷從寮國川壙猛頂山帶回幾截杉木柴塊和枝椏,請昆明專家鑑定後,確認是珍貴杉木,說如果開發利用,價值很高。因此,李華廷與邵光廷合資在昆明開辦了“光華昌”商號,並於1929年取得了寮國政府頒發的開採猛頂山杉木林30年執照,在川壙設立“光華昌”分號,在猛頂山設立“光華昌”杉木場。從通海縣聘請了幾個木匠師傅,從迤薩、阿巴雇用幾個管理人員,到猛頂山開采木材。
猛頂山位於川壙與越南交接的邊境地帶,蜿蜒幾十公里,山上長滿參天古杉。古杉是做棺木的上好材料。特別是那些自然枯立、倒地的杉木,外表皮層被風雨腐蝕後,剩下的堅硬樹幹做成的棺木耐水、耐蟲、耐腐蝕,成品運到香港、上海、昆明等地試銷,深受市場歡迎。李華廷運回阿巴給妻子留用的一付,有人出價一千銀元,也未出賣。1968年1月,迤薩搞所謂“農民運動”,李華廷妻子成分為“破落地主”,棺木被阿巴村合作社沒收。同年6月,縣車隊一駕駛員被造反派刺死,該棺木被死者所在造反派拿去裝殮
“光華昌”所產棺木銷售渠道是:從猛頂山水路運到越南海防,再從海防經滇越鐵路運到昆明、建水、蒙自、箇舊,或從海防經海運到香港、上海銷售。
李華廷除了合夥經營棺木,還附帶經營土特雜貨。在寮國,他還要不時到各地採購貨物,其艱辛不言而喻。1930年,他的馬隊去到一個叫陳老邳的地方,由於地處偏僻,人煙稀少,馬隊幾乎陷入絕境。在面臨生與死之時,他沒有呼天搶地,而是詩興突發,寫下了題為《在寮國陳老邳抒懷》的詩作:人生七十古來稀,今年正逢四十一;十六幫工二十五,不知何日得休息;幼年出門不覺苦,幾次欲返又荒飢;說起走壩坎坷處,似乎有些不稀奇;一直來到陳老邳,稍微一樣有奀;人人都說黃連苦,出門之人更淒楚;連走十日荒郊地,一路崎嶇馬難行;馬無料來人無米,人困馬乏怎能驅;下有黑蟲千千萬,上有蚊子叫嗡嗡;數日飄著連綿雨,染著病來無藥醫;同來老伯留半路,生死凶吉也未卜;為使兒孫少磨難,爭與後代創家業;古人都為後人想,我又怎能卸負擔;兒孫自有兒孫福,莫幫兒孫做債奴;恐怕世間不省悟,特在此處留一書。
詩中,可以看出當時路途的艱難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李華廷有五個兒子,他不得不為兒孫做債奴。
1937年,“光華昌”發展到黃金時期,資本積累達100萬元滇幣。“光華昌”成為實力雄厚的大商號。可是,好景不長,國民黨強行在雲南發行國幣,一夜之間,“光華昌”百萬資本貶值過半,百萬富翁變成中小商人。這是“光華昌”第一次遭受的打擊。
1937年9月19日,年近五旬的李華廷帶著馬隊到寮國富岩山上一個苗族村子。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夜深人靜,工人們都熟睡了,只有他獨自坐在竹樓上,望著窗外的圓月,想著世道的變故,心中無不思戀故鄉和親人。
或許是跳動的油燈引起了他的傷痛,他提筆寫下《中秋月夜》詩一首: 竹窗月夜涼淒淒,欲想返家未有期;靜對孤燈樹影下,苦情不知向誰提?此時此情,心頭有多苦痛,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1940年,日軍侵占越南,滇越鐵路交通中斷。“光華昌”水、陸交通運輸線被阻,猛頂山採伐的棺木無法運回國內,存放越南海防港口的100付棺木被日軍搶走,“光華昌”第二次遭受致命打擊。無奈之下,李華廷、邵光廷只好放棄寮國猛頂上杉木開採,回到國內,並將昆明“光華昌”遷至建水。不久,又遷回迤薩西門街。這一遷,“光華昌”幾乎變成窮光蛋。
此時,國幣連連貶值,“光華昌”在昆明是以國幣結算的,遷到迤薩後,迤薩當地卻以銀元結算,“光華昌”的數十萬國幣本金,此時只值一萬銀元了。“光華昌”第三次遭受世事變故的打擊,再也無力支撐下去了,不得不散夥解體,李華廷、邵光廷每人分得5000銀元。
10年時間,“光華昌”大起大落。從創業到百萬富翁,從百萬富翁淪落到散夥解體。它見證了世道的無情,也見證了迤薩馬幫商人的艱辛。
1941年,53歲的李華廷為了養家餬口,再次籌資一萬銀元,重操趕馬走壩子舊業。不幸的是,1942年5月,他從寮國回到阿巴村後,因事上昆明,突然感染鼠疫,染病後三天即在昆明去世。
李華廷去世時,因其25歲的長子李存義在滇軍六十軍一八四師任炮兵營中尉副營長,駐守蒙自新安所,隨即上昆明裝殮好父親,利用軍中朋友關係,把靈柩用火車運至建水,從建水用人工把靈柩抬回阿巴村,安葬在勐甸大塘子坡上。讓辛勞一生的一代華僑儒商得以落葉歸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