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儒皮影戲演技

李興儒皮影戲演技

李興儒皮影戲演技是陝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漢陰90%人口為湘、鄂、廣、贛、川後裔,各地移民雜居後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後產生新的移民文化,李興儒皮影戲演技也是如此。

基本簡介

李興儒皮影戲演技是陝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漢陰90%人口為湘、鄂、廣、贛、川後裔,各地移民雜居後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後產生新的移民文化,李興儒皮影戲演技也是如此。
據漢陰縣誌及老藝人口碑資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國前,漢陰皮影班社有專業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劇目為大本漢劇,音樂唱腔、表演、行當等都與周邊湖北、四川大不同,與本省的關中皮影流派也大相逕庭,漢陰皮影與漢劇的興衰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漢陰文物保護單位“黑龍洞戲樓”壁題上還留有當時演出皮影班社和漢劇班社的墨跡。漢陰皮影載入《陝西省戲劇志·安康地區卷》著名漢調二簧皮影、大戲藝人姜子瀛(1850年—1934年)一生從事二簧藝術,皮影表演技藝高超。
皮影自西漢開始,唐代黎園坊中已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明清時期已達鼎盛階段,李興儒作為漢陰皮影戲的代表人物自小跟班學藝,18歲前和多位老藝人合作攔門演出,練就手上絕技而獨立挑班,至今尚在演出,合作藝人、徒弟有:劉歷家、楊家和、劉培家、李友仁,李斌、陳先寶、楊平、王開軍等。
20世紀中,以李興儒為代表的漢陰漢調二簧皮影班社有十多副影箱,目前,尚在演出的只有2個班社。皮影班社前景令人擔憂,特別是老藝人李興儒皮影戲絕活若不及時搶救保護,這一民族瑰寶,優秀的傳統藝術將後繼無人,自行消亡。

基本內容

李興儒皮影戲演技主要是以其過人獨特的表演技法和絕技而鶴立雞群,成為我國民間文化皮影戲中一枝錠放的奇葩,2007年,中央電視台七頻道對其進行專訪,錄製了長達10多分鐘的專題新聞《最後的班主》在“鄉土”欄目中反覆播出;2008年,民俗網對其演技進行採訪,製作了長達20分鐘的專題片《探訪皮影絕技》在民俗網上播發。李興儒皮影戲演技的主要特點是:
1、漢調二簧唱腔。李興儒皮影唱腔採用當地的漢調二簧唱腔,同時融合濃郁的巴山語音、湖廣音韻、西南民間音樂元素,逐漸形成獨特、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南北包容的格調、質樸無華的演出風格深受陝南、湖北、四川北部廣大民眾喜愛。
2、數量較大的本戲、折子戲“保本”演唱角色。我地的漢調二簧皮影戲的演出劇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皮影戲藝人最多達320餘本,健在的皮影戲藝人李興儒繼承了劇目200多本,目前仍能演唱120本以上傳統戲。同時也吸收了當地八岔戲、二棚子戲等劇目,作為“送客戲”。由於有眾多熟悉的劇目可供觀眾挑選,也是皮影戲長久生存的原因之一。
3、全面的演唱技能。在演唱中,不光行當分劃仔細(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簡稱“一末十雜”),而且表演程式、文武場配合嚴密,一板一眼從不馬虎,精心設計。漢調二簧的完美表演體系給漢陰皮影戲提出了嚴謹、規範的表演要求。皮影藝人李興儒是戲班裡的全才“一末十雜”所有角色均能演唱,且尤擅旦角,儘管已77歲高齡,但嗓音仍寬、甜、潤、脆、柔、媚。一曲歌來,字正腔圓,令人慾醉,疑為天簌之音,為陝南皮影戲界頗有聲譽的男旦。
4、規範的表演形式,古老的漢調二簧,經歷代藝人們創造、提煉、升華,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表演程式。要求藝人具有過硬的手上功夫。自幼跟班學藝的皮影戲藝人李興儒表演皮影時五指靈活、動作精巧,摹仿人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表演打仗時能雙手執8兵將走場打鬥,且能個個翻越。在每一手執兩將互斗中,能將兩手中左右兩將轉身雙雙對打,堪稱絕技。
5、獨一無二的絕技手法。李興儒皮影戲演技絕活之一是,在表演利用女性在幕布上轉身時將俊臉瞬間變為鬼魂臉,再轉身變為俊臉的數次互相變化時,動作手法極快;在武將打鬥中,有馬上斬人頭落地等技藝。他表演“抖馬”、“大刀花”、“耍下場”時,動作逼真,邊式猶美,場面火爆,程式規範。李興儒皮影戲另一絕技是,在演出劇目中有煙花燒獅子、放火藥銃,接龍燈獅子、彩蓮船情節時燃放鞭炮卻不燒亮子,造險助勢,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6、皮影班社組制。我國各地皮影班社組制有不同,一般都需6至7人,李興儒皮影班社只需4人。特別是攔門人其它地方要兩人以上,李興儒表演時只需其一人執皮影表演,全班亦可少至3人。

基本特徵

李興儒皮影戲演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在移民文化、南北文化共融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
1、劇目唱腔。作為漢陰皮影的傑出代表,李興儒皮影班社是用漢調二簧作為唱腔的皮影戲。延用漢調二簧的唱腔、劇目、表演程式,用皮影作介質,達到教化的目的。
2、李興儒皮影演技與其他劇種共融。漢水流域遺產豐富,戲劇以漢調二簧為主,並存的有八岔、道情、弦子戲、二棚子、地蹦子等,各劇種特徵鮮明,但同時在並存中相互借鑑、滲透、共融,李興儒皮影演技承襲了漢調二簧的正規、嚴謹,吸收了八岔、鬼戲的恢諧表演,從二棚子、地蹦子戲中吸取熱鬧、喜慶、幽默、風趣、驚險刺激的表演。
3、皮影雕刻。由於皮影集戲劇表演、把玩欣賞、收藏為一身,雕刻不計成本,力爭精益求精。影子式樣高度提練概擴,工藝化、圖案化、理想化。
4、組織小、便於傳播。李興儒皮影班社只需4人就可在可大可小的場地上表演,行走方便,適合丘陵、山區、居住分散地區。一套皮影箱可使用近百年,人員少開支小,是它能夠頑強生存的重要因素。

主要價值

李興儒皮影演技吸收了漢陰皮影戲精華歷經數百年創造、升華、完型、改革的漫長藝術道路,形成了其規範的程式、鮮明個性特徵和獨特的表現風格,特別是共融南北、吸收其它藝術門類營養,唱腔、表演、劇目都需要我們從實用性、經濟開發、收藏等方面進行認真地研究。從藝術角度研究其唱腔、表演、工藝、民間美術,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廣東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課題組曾專程來漢陰調研皮影演技和刀刻皮影工藝,並撰文發表在專業雜誌上;中央電視台於2007年製作專題片《最後的班主》、民俗網2008年製作專題片《專訪皮影絕技》,表現漢陰皮影藝人李興儒的精湛技藝和瀕危狀況。

相關器具與製品

李興儒皮影班社的演出對場地要求不高,由於皮影大小所限,觀眾太多看不清楚,太少不鬧熱,能夠容納下200人的場地最為適合,不論劇場、院落、堂屋即可。主要從三個層面欣賞;一聽故事,欣賞故事情節。二看攔門技巧,欣賞演員唱腔。三看皮影雕刻技藝。
皮影戲搭棚演出。棚高6尺、寬8尺,搭建時先釘腳釘,立竹竿、綁鉤繩、拴拉繩、撐亮子(亮子為白布所制,高1米、寬2米,皮影在“亮子”上表演,用燈光照射,觀眾看到的是燈光照射的影子,而不見演員)。皮影出箱,擺掛停當,1人攔門(耍簽子、耍皮影),1人坐統(鼓師掌牙板),1人琴師(嗩吶兼雲鑼),1人司鑼和鈸,全場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