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滄
李海滄,上海雷射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上海市第五屆優秀科普作品獎專家評審會翻譯。作品有《最強的光》《長河落日扁》。
個人簡介
年齡:47
出生地:山西運城市聞喜縣
學歷:碩士
主要公司:海鑫鋼鐵集團
公司總部:山西運城
主要行業:鋼鐵產品
資產:1.95億美元
職位:山西海鑫鋼鐵集團董事長,民營鋼鐵大王,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山西省工商聯副會長,運城市人大副主任,運城市工商聯會長。
人生經歷
利用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李海倉的海鑫鋼鐵集團成長為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2002年銷售收入達3.60億美元。同時他掌舵的海鑫集團也投資一些房地產和金融項目。海鑫鋼鐵集團是從一家鄉鎮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的。李海倉曾經兩次當選“全國勞動模範”,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連續三年被評為“山西省功勳企業家”,多次入選中國福布斯富豪排行榜。2003年1月22日因私人矛盾被人槍殺於聞喜東鎮公司辦公室。其長子李兆會繼承他的企業。“一個成功的企業背後總有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很多人以為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的,其實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家大多是在市場中磨練出來的。”“企業和企業家本身就是一個相互循環。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創造一個優秀的企業,企業就是這個企業家的作品;而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本身也會促進企業家的不斷成長,無論他的管理水平、理論水平,還是他的人格修養,企業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企業家人格修煉的過程。”這是記者在採訪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倉時,聽到來此考察的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提及的幾點看法。鍾朋榮的觀點,在海鑫集團與其掌門人李海倉那裡得到了鮮活的印證。出生在晉南平原涑水河畔聞喜縣東鎮川口村的李海倉,兄弟姐妹多,家境貧寒。為了擺脫貧窮,農民出身的他離開了土地,先是在村里辦油房,建肥皂廠,還承包了鎮上一個綜合商店,以後走南闖北,發現了更大的生財之道,就是辦煤炭轉化實業項目———煉焦。1987年初,李海倉集資40萬元,在山西運城聞喜縣建起了第一個合股經營的洗煤焦化廠。此後,他幾乎是以一年辦一個新廠的速度,在黃土地上建起了占地3.6平方公里,下設三鐵焦化廠、海鑫鋼鐵有限公司、海鑫投資有限公司、海鑫軋鋼有限公司、海鑫國際鋼鐵有限公司、海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鑫鑫公水泥有限公司等七個獨立法人企業,共有14個分廠,7300多名職工,擁有總資產30億元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40萬元成本,14年創造出了30億元。到2001年底,海鑫總資產14年翻了13番,利稅增長5000倍。到今年底,海鑫在建項目完成後,其總資產將翻14番,利稅增長1.3萬倍。目前,海鑫是山西省僅次於太鋼的第二大鋼鐵企業,經濟規模跨入全國鋼鐵企業前20名。海鑫從萍鄉爐到機焦,從煉鐵到煉鋼直到軋鋼,其產品結構的每一次調整都是李海倉這個民營企業家學識、膽識的凝聚和體現。他把科技創新貫穿於調整結構的整個過程。當國家開始關閉土焦時,海鑫已有了機焦;當國家淘汰小機焦、小煉鐵時,海鑫已建起了高技術、高效益的煉鐵爐和煉鋼爐;當鋼鐵市場趨於飽和時,海鑫已運用世界鋼鐵行業先進技術,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牢牢占領了市場。如今,國際鋼鐵行業五大尖端技術,已有切分軋制、富氧噴煤、濺渣護爐、鐵水預處理等4項在海鑫安家落戶,爐外精煉、TRT壓差發電等新技術也正組織實施。海鑫的主體技術裝備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可以說,在自己曾經耕作過的土地上,李海倉建起了一座現代化鋼城。謀事成事都在人走進海鑫鋼鐵公司,印象中爐火熊熊、鋼花飛濺的景象已很難見到。只見幾位工人坐在舒適的總控制室,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螢屏。一爐爐鋼水就這樣在計算機操縱控制下煉了出來。漫步在這座現代化鋼城,欣賞著自動化煉鋼過程,李海倉並沒有滿足。在近日海鑫集團年產63萬噸高速線材電控系統招標會上,李海倉坦言,海鑫正處於下一步該投資什麼項目的徘徊階段,他也因此而處於困惑當中。儘管企業內部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具有較強的再發展能力,可隨之而來的卻是企業接下來該怎么運作這一難關。他指出,這道難關不同於以往,畢竟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同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站在同一平台上進行零距離的較量。後者雄厚的實力給民營企業帶來了強大壓力,這就意味著海鑫的下一步發展不能局限於國內市場,還要放眼國際市場,爭取在更加廣闊的市場上尋求更大的發展,難就難在這點上。李海倉告訴記者,鋼鐵企業是資金和技術雙密集型產業,進入這個產業的門檻較高,一般的民間資本很難進入。所幸的是海鑫已經進來了,並且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近期內將會成為年產260萬噸鋼和260噸鐵的聯合企業,躋身於特大型鋼鐵企業行列。但是在中國乃至全球經濟不很景氣的情況下,投資風險在加大,盈利水平卻在降低。因此一個企業的決策要比生產經營重要得多。生產經營做不好是有機會進行調整的,而企業決策做不好,則沒有調整的機會。在目前,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還要追求價值最大化,要追求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因此,海鑫的下一步如何發展至關重要。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在商品全面過剩的情況下,搞什麼都是重複建設。而李海倉則認為,低水平的重複建設應該取締,但是要支持高水平的重複建設,沒有高水平的重複建設,就不能淘汰落後的工藝、生產力,就發展不了先進的生產力。因此,海鑫集團的發展應該沿著這條高水平重複建設的路子走下去。有一件事情使李海倉十分痛心。前不久,在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無縫鋼管公開招標時,我國擁有本土優勢的一家特大型鋼鐵企業卻敗於韓國浦項,從雙方競標的結果看,人家報價是每噸鋼270美元,而我國這家企業報價每噸鋼400美元。每噸鋼相差130美元,折合人民幣1075元。外國企業以成本優勢戰勝了中國企業,這充分暴露出了中國企業的低效率、低效益,也反映了由於機制、體制等一系列問題,使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能力在不斷削弱。為了處理規模高速擴張和利潤最大化這對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李海倉初步構想,在現有工程全面投產之後,選擇合適的區域,建設一座全球成本最低、設備最先進、規模最合理,在國際鋼鐵企業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力爭到2005年使企業資產和銷售收入達到雙150億元,2010年達到雙500億元。現在,他正在組織專家、學者考察論證。如果可行的話,這個規劃將分三期工程建設。第一期工程是2003年—2005年完成,投資12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90億元,初步形成500萬噸鐵和5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加上海鑫現有生產能力,將達到鋼鐵分別750萬噸,進入全國5強,年銷售收入200億元,利稅50億元,其中稅收15億元。第二期為2005年—2007年,投入150億元,分別增加400萬噸鋼和400萬噸鐵的生產能力,同時在鋼鐵產品深加工、高附加值上做文章,使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再翻一番。第三期工程從2007年—2010年,再投入200億元,再增加400萬噸鋼和400萬噸鐵的生產能力,整體上形成年產1500萬噸鋼和鐵的生產能力,總資產達到500億元,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進入國際鋼鐵巨人行列,力爭成為全球鋼鐵企業10強之一。李海倉還有另外一個構想,優選一些新的產業或行業進行發展。目前,公司已經組織有關人員分別在製藥、化工、電解鋁、房地產、基礎設施、高科技等產業和行業展開諮詢、調研和考察。不論是已經熟悉的鋼鐵產業,還是新介入的其他產業和行業,就李海倉和海鑫集團來說,目標已經確定,那就是力爭在2010年把海鑫集團建設成為總資產和銷售收入達到雙500億元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人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海倉能否如期實現這些目標呢?當記者提及這個問題時,李海倉笑著回答道,這句話用在搞企業管理上是不對的,企業失敗就意味著決策的失敗。在李海倉眼中,做企業就要講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事在人為。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凡是熟悉李海倉的人,都對他的這些遠景目標充滿著希望和信任。正是有李海倉的規劃和藍圖,有他的刻苦和拼搏,有他闖難關獲新生的一幕又一幕,才使得一個煉焦小作坊發展起來成了今天的鋼鐵城,才使得聞喜縣走出了國家貧困縣的陰影,才使得一個又一個發展的奇蹟出現在海鑫……李海倉善於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中尋找確定的因素,具有在未知中求已知、在已知中求未知的勇氣和智慧,才使得他和海鑫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當記者問及,這種成功帶給他的是不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時,李海倉說,每個企業家都應該有危機感,做企業就像千里行舟,不進則退。但是如果每一天都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那還有什麼激情去做事情呢?他認為一個企業家應該有自信,應該懂得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李海倉道出了這些年成功經營的經驗。在企業管理上堅持“兩高兩低”的原則:技術要最高,效益要最高;投資必須最低,成本必須最低。在項目選擇上堅持“四個不乾”:成本不是世界最低的不乾,效益不是世界最佳的不乾,技術水平不是世界最高的不乾,3年內收不回投資的不乾。成就海鑫有法寶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海鑫的發展還得益於李海倉手中擎著的五個法寶———成本、質量、誠信、資本和人才。正是他嫻熟地運用了這五件利器,才成就了他和海鑫集團的今天。成本是產品市場競爭最有力的武器,這是李海倉第一件法寶。海鑫在高速擴張的同時,整個成本呈遞減的態勢。通過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延伸產品鏈,擴大生產規模,內部嚴格核算,大大節約了終端產品鋼材的生產費用。目前,海鑫生鐵成本每噸840餘元,鋼坯製造費用每噸310-340元,軋鋼製造費用每噸130元,財務、銷售、管理三大費用噸均70元,終端產品鋼材含三大費用含稅成本每噸1615元,比行業平均水平低300-350元。以國際上最具可比性的鋼坯為例,美國成本最高每噸1970元,歐洲次之為1710元,日本為1690元/噸,俄羅斯、韓國的每噸成本還要低100多元,而海鑫鋼坯的噸成本僅為1150元至1180元。產品沒有市場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為了打開市場,人們你爭我奪、各顯神通。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打開產品銷售渠道就是憑關係,於是回扣什麼的就來了。李海倉卻說:“打開銷售渠道要靠產品質量,信譽是建立在產品質量上的,質量好才能門庭若市,質量不好就會門可羅雀。”看來,企業的效益還要看產品的質量,這便成了李海倉的第二件法寶。為了保證質量,李海倉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內控標準。國際標準規定,煉鋼用的生鐵含硫量不得超過0.06%,含磷量不得超過0.15%,而海鑫規定的含硫量在0.03%以下,含磷量在0.11%以下。海鑫用的優質礦石原料80%是進口的,20%是國內品位最高的。2001年,海鑫僅進口礦石一項就花了7000萬美元。由於從源頭上保證了質量,海鑫生產的高速線材、羅紋鋼等產品,分別獲得省優質產品和省名牌產品稱號,成為國家質量免檢產品。1994年以來,海鑫的生鐵和鋼坯出口韓國、日本和香港等地,沒有發生過一次質量糾紛,供貨時間也絕對遵守契約規定,幾年下來,在對外銷售中沒有發生過一次索賠現象。此外,誠信始終是李海倉出奇制勝的法寶。在銷售上,他主動承擔中間商的市場風險,給予客戶最大限度的利潤空間。這項措施,不但使得企業實現零庫存,貨款回收率達到100%,而且儘管嚴加控制,企業每個月收到的產品預付款都在1億元以上。如今,海鑫的流動資金平均50天便可周轉一次,這樣快的頻率在同行業中十分少見。在銀行放貸制度日漸規範的今天,一個企業要想獲得銀行的貸款是不容易的,而海鑫由於信譽卓著,多年來被工行和農行評為“AAA”級信用單位。海鑫以誠實守信贏得了客戶,擴大了市場,也贏得了自身的發展。鋼鐵業是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隨著資金需求量成倍增大,李海倉最大限度地增值有限的存量資本。這樣,他一方面可以用好存量資本,另一方面可以在預期收益上做好文章。這樣,預期收益資本化也就成了他手中的又一件法寶。一流的企業家往往是人才經營的高手。的確,李海倉在注重成本、質量、誠信和資本運營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人才培養。正如李海倉所言,起初人才對海鑫來講是最薄弱的環節,因為海鑫處於中西部地區,而且還處於中西部地區的小縣城,環境自然比不上東南沿海地區,採用的留人辦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近年來,海鑫不拘一格選人才。他們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招聘,凡是大學生,無論學理學文,只要自己願意,海鑫全部接收。運城學院近兩年理科班的學生,海鑫幾乎全員安排。對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海鑫更是重金聘請。如今,7300名員工的海鑫,具有大中專學歷的就達1500名。他不但大量接收大學生,還十分注意培養人才,他給技術人員們創造著好的學習條件。從1995年開始,公司每年至少選派50至80名優秀員工到武漢科技大學帶薪上學。其中僅培訓費一項,海鑫近年就支出1000多萬元。現在當第一批人才回來以後,有做分廠廠長的,大部分都在車間主任職位,他們為海鑫帶來的無形資產是難以用數字來衡量的。目前,在海鑫管理層,有半數以上人員來自合作客戶、建設單位、設備廠家、同行企業和政府部門。李海倉就像一塊磁鐵石,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才。在海鑫聘請的100多位技術人員中,有4名來自杭州鋼鐵廠。他們在海鑫幹了半年後,想去另一個鋼鐵廠進行技術承包。李海倉找他們談話,讓他們先請3個月假去試試,好了留下,不好再回來,請假期間工資照發。3個月後,這幾位技術人員不想在那裡幹了,又不好意思回海鑫,便直接回了老家。李海倉知道後,立即派人把他們請回來。現在,這4人中有一個還當上了煉鐵廠的副總經理。正是憑藉這五個法寶,李海倉在步入鋼鐵行業後,快速決策、快速反應,為企業建起了高效快捷的運行機制。據了解,海鑫的項目建設總是以最少的投資、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從決策、立項到施工、投產,從來沒有超過兩年。邁向人生精彩處“記住,假如你需要一隻援助的手,他就在你胳膊的末端,當你成功的時候,你要記住你有第二隻手。第一隻手是用來幫助你自己的,第二隻手是用來幫助別人的。?李海倉欣賞的這句至理名言也一直是他做事的準則之一。為了回響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的號召,李海倉積極投身到以扶貧開發為主的光彩事業中來。從創業伊始,他就把在貧困地區投資辦廠作為最大的光彩事業。海鑫集團所在地聞喜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在貧困縣辦企業,除了勞動力資源豐富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有利條件。1992年,在通過連續幾年的努力後,李海倉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當時,內資、外資都往一些大中城市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匯集,海鑫每年可用資金達上千萬元,完全有條件到一些更好的地區投資,但是,李海倉卻認為,聞喜是他的故鄉,聞喜縣的父老鄉親還不富裕,聞喜縣還是全國的貧困縣,他們的資金應該為聞喜縣辦更多的事。海鑫的快速發展,一舉改變了聞喜縣貧困落後的面貌,成為地方經濟成長的支柱。現在,聞喜縣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全市5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躍居為運城市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前三強縣市之一。在國家級貧困縣辦企業的同時,李海倉還到周邊縣的貧困山區投資建廠辦礦,幫助山區脫貧致富。1993年以來,先後在垣曲縣桐善投資57萬元建設了一座選礦廠,在翼城縣摩天嶺山區投資237萬元,建設了一座年產3.6萬噸礦石的鐵礦,在曲沃縣山區投資95萬元興建了球團廠、選礦廠各一座。當地村民每年從礦山和選礦廠領取工資80餘萬元,參與利潤分配20餘萬元,幫助部分山區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此外,李海倉還慷慨解囊捐資,興辦公益事業。從1990年到現在已經累計捐資5100餘萬元。其中1990年到2000年,累計連續捐資1500餘萬元,用於扶貧助殘、修路架橋、興建校舍、打井灌溉、興辦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等社會公益事業。2001年以來,進一步加大了捐資的力度。到目前為止,已經捐款3650餘萬元,其中,較大的項目有聞喜縣扶貧及城區改造1500萬元,涑陽海鑫富民橋和富民路380萬元,南同蒲鐵路立交橋改造290萬元,支持中央國家機關扶貧行動200萬元,東鎮街道水泥路80萬元,捐贈寧武縣焦化成套設備1000萬元,周邊農村打井、建校、修路等200餘萬元。近期還計畫捐贈縣政府扶貧資金500萬元,到年底累計捐資將達到5600萬元。李海倉如此回報社會的原動力究竟是什麼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回報社會不僅僅是一種義務,實際上更是一種責任。否則你的企業就做不成,做不大。或者準確地說,當一個企業上規模、高速度地發展時,就應該為社會做點事情。弗洛伊德曾說過一句話,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在李海倉看來,只有突破本我,實現自我,向超我邁進,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李海倉認為,企業家的本我就是原始的、赤裸裸地為自己賺錢,積累財富,這個本我頂多還有為家人、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而企業家的自我則是要把自己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只有把社會責任聯繫起來,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而企業家要做到超我,就是要做企業界大師級、領袖級的人物,做企業界的精神領袖,既是經濟學家又是政治家。他認為,目前能做到這一步的只有日本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和美國微軟的比爾.蓋茨。李海倉說,微軟公司制定的規章制度能影響到國家,使之參照其規章制度來修改法律法規,做到這一點,就是超我了。不過他坦率說,要做到這點是十分困難的。李海倉認為,中國大多數民營企業難以超越自我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局限在家族化這一怪圈當中。他告訴記者,在資產不超過一個億的企業當中進行家族化管理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模式,它可以減少許多制約機構、機制,可以提高決策水平。但是當企業做大了,資產到了10億、20億甚至更大的話,家族式管理就會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弱化決策。此時,就需要實現兩權分離,由董事長掌管決策、總經理把握經營,這樣才是正確的管理辦法。不過,李海倉認為,一個企業家起碼要做到“實現自我”。民營企業家應該按照江總書記的教誨,把自身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做合格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李海倉動情地對記者說:“財富現在對於我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做好鋼鐵企業是我終生追求的事業。中國的國有鋼鐵企業目前面臨著體制、機制上的難題,要想讓它的活力復甦,就需要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去衝擊它。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鋼鐵業健康成長,才能使我國的鋼鐵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農民出身的李海倉,善於審時度勢,他的企業發展得快、管理得好,不能說他沒有絕招。在李海倉的管理辭海中,就是要採用國有企業一些科學的管理方法,結合民營企業靈活機制的優勢,來探索一條獨特的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新路子,只有這樣,才會促進企業大跨步地向前發展。是的,今天的海鑫已經打破了中國一個普通企業固有的生產經營模式,探尋著世界上一些已開發國家現代化企業的科學管理辦法。至今,在運城開往北京的鐵路線上有一列以海鑫集團命名的海鑫號列車,列車在廣袤的原野上和崇山峻岭中風馳電掣、呼嘯前進。在這個海鑫號列車上,人們傳頌著李海倉和海鑫集團的故事。(25G1)李海倉1955年12月出生,山西省聞喜縣人,大學學歷(武漢鋼鐵學院管理工程系);1975年在聞喜縣東鎮川口村榨油廠當工人;1977年任聞喜縣東鎮川口村肥皂廠廠長;1981年任聞喜縣東鎮川口村經銷部經理;1987年任聞喜縣聯合焦化廠、三鐵焦化總廠廠長;1992年任山西省海鑫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1993年任聞喜縣政協副主席;1997年任山西省工商聯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執委;1998年任聞喜縣政協副主席、山西省政協常委;2000年任全國政協委員;2002年任運城市人大副主任。榮譽稱號:1995年,當選“全國勞動模範?,1998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先後被各級政府及部門評定為“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全國鄉鎮企業“功勳企業家?,“山西省功勳企業家?等。同時還兼任山西省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山西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運城市鄉鎮企業協會會長、運城市光彩事業促進會會長等社會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