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1957年中國農科院建院後,調至該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遺傳研究室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的研究工作。曾參加中粳良種“硬桿青”的選育和推廣工作。還參加了由中國農科院組織對北方地區、太湖流域和雲貴高原粳稻生態型的研究工作,為我國粳稻種質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據。
五十年代後期為了在長江流域推廣單季稻改雙季稻,曾參加由中國農科院和華中農科所共同組成的長江流域水稻單改雙技術協作組,在湖北孝感蹲點。在蹲點過程中針對當地部分幹部為了追求高產盲目大量引進東北地區粳稻品種造成大面積減產情況,協作組向有關部門及時地提出了慎重對待北粳南引問題,並根據長江流域水稻區域試驗的評比結果,同時參加品種的感溫性和感光性特點,確定了一批早稻和晚稻品種搭配組合。為了延長雙季稻的生育期,推廣了合式身田和薄膜覆蓋面及間歇灌溉等技術,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撰縣雙季稻持續增產,並稱為長江北岸的第一個水稻千斤縣。
七十年代後,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調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期間,主要從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兼任中國國際農業科技交流協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參加了蔬菜中心建所等工作,為我院優勢科技創新領域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參加《中國水稻栽培學》的編審工作。主編了《科學種田手冊》、《兩雜制種技術》、《水稻栽培》及《麥茬稻栽培》等系列農業科技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