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學校位於上海市盧灣區肇周路420號,創辦於1889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前身為惠中學塾,清光緒十五年,美國安息浸禮會創設。光緒二十三年改惠中書元。當時分男女兩校,男校設高小、國中及高中部,女校設國中及高小。由美籍牧師台物史夫婦分任校長。1931年立案,1942年合併,定名私立惠中中學。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學校與教會脫離,改名為公立五愛中學(次年,震旦附中與震旦女子文理學院附設女中合併成為向明中學),當時校長李象偉。五愛的含義是源於《共同綱領》中的“五愛”社會公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根據82年憲法第二十四條“愛護公共財物”又改為“愛社會主義”。 1978年9月,學校被定為區重點中學,1991年香港企業家李惠利先生捐資人民幣100萬元助建教學樓(5000平方米的六層教學樓),1992年改名李惠利中學。學校現任校長趙燕凌,黨支部副書記蔣玉華,副校長蔣玉華、鍾斌。學校地址肇周路420號,地處市區東南交通樞紐的斜橋。南浦大橋建成後,與大橋配套的交通幹道在學校南側由東向西延伸。
百年來,學校培養的人才遍及海內外。象棋大師胡榮華,是學校五十年代的校友。烈士張友慧(女)是我校48年的校友,50年參加抗美援朝,51年6月6日在我軍陣地上遭敵機掃射,英勇犧牲,時年僅十九歲。
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10168平方米,建築面積13546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班36個,學生1347多名,教職工141名。學校現有電腦房、語音室、理化生各學科實驗室、美術室、電子閱覽室、音樂室等12個專用教室,同時還設有合唱、舞蹈、民樂、管樂等專用排練室。在長期的辦學中形成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實施開放辦學、發展個性特長、培養未來人才”的辦學思想;“藝術見長、和諧發展”的學校特色;把“和諧發展+個性特長=未來人才”作為學校的育人目標,我們正朝著“開放辦學、嚴謹治學、發展品牌、力創名校”的學校總目標發展。學校現為聯合國教文科組織“EPD”項目實驗學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市教委教材課程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國防教育優秀書架學校、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上海市第二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盧灣區素質教育實驗校、上海市盧灣區科技特色學校、上海市盧灣區素質教育實驗校。
師資
目前,學校有教學班25個,在校學生840人,教職工108人,其中教師75人,本科率達92%。學校現任校長趙燕凌,黨支部書記蔣玉華,副校長蔣玉華、鍾斌。
特色
近年來,學校堅持“依託人本,師生互動發展;構建校本,自主特色發展;注重成本,科學高效發展。”的辦學思路,不斷提升教育內涵,凸顯品牌特色。學校堅持開放型、內涵式、特色化發展道路;堅持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和高水平的學校管理並舉,已形成“藝術見長,和諧發展”的學校特色。綜合改革初見成效,課改實踐日趨成熟,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社會聲譽不斷提升。2005年畢業生合格率達100%,中考成績連續兩年在盧灣區名列第一。
學校努力凸現藝術等校園特色氛圍,搭建“學生藝術才華展示周周演”舞台,規劃學校藝術環境布局,讓師生感受藝術魅力的吸引。學校管樂團、民樂團、舞蹈團、合唱團、書畫社等各學生藝術社團經常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融入社區。2001年至今,參加市、區級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近80次。學生藝術社團多次出訪歐亞諸國,已有500多人次在市、全國,乃至國際藝術競賽中獲獎。學校歷屆英語課改實驗班的同學成績優異,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眾多。學校的男子籃球隊、男女田徑隊等在市區級各類競技比賽中成績卓著。
學校歷屆特色班學生學有專長且成績突出,多人被破格錄取、推優升入市重點高中,如上音附中、復旦附中、市西中學、上師大附中等。
成果
在取得令人信服的新課改實驗成果的同時,學校乘課改東風,以典型促一般,以亮點帶層面,彰顯“藝術見長,和諧發展”的學校特色。學校積極為學生提供藝術審美的學習經歷,以藝輔德、以藝增智、以藝促能、以藝冶情、以藝健體,形成藝術特色教育亮點。不斷挖掘藝術教育的文化含金量和特殊功能,由原先的個體藝技性特長訓練向全員修養性文化培養方向轉化。學校開發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已印刷書畫類校本教材5冊,編撰音樂類校本教材3冊,對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開設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藝術拓展課。
榮譽
學校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PD”項目實驗學校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上海市教委課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二期)、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中國小心理輔導協會實驗學校、上海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盧灣區教育系統A級單位 、盧灣區中學教學成績顯著表彰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