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論文
發表《論中國史學發展的形態演進與特徵變化》(《學術研究》2000年第5期)、《魏晉南北朝民間史學活動探論》(《學術論壇》2000年第5期)、《宋代商業性講史的興起與通俗史學的發展》(《史學月刊》2000年第1期)、《11—19世紀中國史學的大眾化歷程》(《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2期)、《李大釗史學理論蘊含的幾個觀念》(《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3期)等論文;獨立和合作出版《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反腐敗與監督通論》(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10月)、《中國曆朝行政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等著作。參撰專著曾獲“第四屆中國圖書獎”、“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曾擔任北京市監察學會副秘書長、理事,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歷史系主任。
著作
1、《中華史學三千年史》(獨著),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年6月。
2、《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史稿》(主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3、《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4、《反腐敗與監督通論》(合著),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10月。
5、《中國曆朝行政管理》(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6、《周世宗柴榮》(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7、《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歷史》(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文章
1、《敦煌講史變文與唐代民間的通俗歷史講唱活動》,《國學學刊》2010年第2期。
2、《秦漢時期中國史學的演進》,《中華國學研究》2008年10月創刊號。
3《關於通俗歷史熱的歷史學考察》,《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期。
4、《關於通俗史學的幾個問題》,《博覽群書》2009年第5期。
5、《公元3—6世紀巴蜀地區史學的發展》(合著),《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6、《中國史學的革新思潮與李大釗的變革主張》,《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第4期。
7、《公元3-6世紀三晉史學區域發展探論》(合著),《晉陽學刊》2010年第1期。
8、《留名心理驅動下的漢晉樹碑之風與史傳寫作》(合著)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班固受賄寫史辨疑》,《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
10、《中國史學的雅俗分流與俗史學的復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1、《公元3—6世紀秦隴史學區域發展探論》(合著),《蘭州學刊》2008年第11期。
12、《李大釗史學理論蘊含的幾個觀念—紀念〈史學要論〉問世80周年》,《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3期。
13、《南朝首都佛寺建造特點論析—從〈建康實錄〉的記載談起》,《學術界》2004年第2期。
14、《晉武的寬宏與唐太宗的納諫》,《光明日報》2003年1月28日。
15、《托物留名與東漢史學》(合著),《光明日報》2007年1月5日。
16、《論李大釗史觀變革的核心取向》,《天津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7《周世宗柴榮的選人與用人》,《中國人事報》1999年9月21日。
18、《李大釗對中國史學科學化的構想》,《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9、《論李大釗在中國史學多元格局中的理論選擇》,《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20、《李大釗史學革新觀探論》,《求索》2001年第1期。
21、《李大釗對近代西方史學思想的借鑑》,《中州學刊》2001年第1期。
22、《魏晉南北朝民間史學活動探論》,《學術論壇》2000年第5期。
23、《論中國史學發展的形態演進與特徵變化》,《學術研究》2000年第5期。
24、《論20世紀中國史學大眾化的百年歷程》,《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25、《論李大釗對史學革新的倡導及其實踐》,《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26、《11—19世紀中國史學的大眾化歷程》,《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2期。
27、《宋代商業性講史的興起與通俗史學的發展》,《史學月刊》2000年第1期。
28、《明清通俗史學探論》,《史學論叢》第2輯1999年10月。29、《李大釗與中國史學的大眾化》,《學術研究》1999年第6期。
30、《封建傳統史學的沒落與通俗史學的興盛—明代史學探論`》,《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31、《千載蒙冤說史誣》,《中國教育報》1999年1月19日。
32、《先秦兩漢講史活動初探》,《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33、《論東漢道德教化網的形成》,《晉陽學刊》1997年第6期。
34、《陳壽“謗議”諸葛亮質疑》,《中州學刊》1997年第1期。
35、《柴榮選拔、善用人才的措施》,《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36、《由廟堂回歸民間—中國史學的大眾化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