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坪

李坪,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新中國最早從事地震構造研究的地球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坪院士生於1924年3月20日,祖籍湖北大悟縣。1943年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學習,1947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後百業待興,先生與肖楠教授一起協助南京市政府從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方面的工作,1950年深感這方面人才的急需,先生上書教育部建議在南京大學地質系創辦工程水文地質專業,獲批准後即開辦,為我國早期工程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1954年調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講授軍事工程地質學,並從事沿海地下工程選址。1959年調入北京,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從事地震構造、工程場地區域地殼穩定性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至今,同時培養了一批學有所成的碩士和博士。

主要經歷

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於工程建設的需要,先後作為長江三峽工程地震地質工作的負責人,多次在該地區圍繞三峽壩址區開展大範圍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航空目測。通過細緻的野外工作,發現了該區斷塊結構的特點,以及圍繞斷塊的活動斷裂帶與強震的成因聯繫,認為完整的斷塊內部不會發生強震。三峽壩址就位於該區的黃陵斷塊內,故其未來受地震的影響,主要來自斷塊外圍大斷裂帶的活動;加上該區歷史地震活動水平較低,壩址所在的古老花崗岩體有較好的減震作用,所以壩區的地震基本列度不會大於VII度。這些結論已為國家所採納。20世紀60年代初,先生就提出斷塊結構的認識,為其後的斷塊構造學說開了先河。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作為項目負責人,李院士分別主持了“西昌—渡口地區的地震危險區劃及烈度區劃”和“海南島瓊北地區烈度覆核”工作。這兩項工作分別是為編制全國第二代、第三代地震區劃圖所進行的試點,目的在於提出編圖的原則和方法,供全國編圖時參考。西昌工作的主導思想是用確定性方法,通過地震構造、形變測量、地震活動、地殼深部結構、應力模擬等綜合分析,以確定出該區的烈度區劃。該項工作榮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瓊北地震烈度覆核工作則在確定性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進行不確定性方法的研究,從而大大縮小了地震危險區範圍。這項工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80年,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選址工作中,是否存在活斷層是選址的主要問題,該如何去搞大家都無經驗。李院士借鑑了三峽的經驗和美國核電站選址的準則,從地史的演變出發,從老到新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地剔除,以找出最新的活動斷層;對鄰近的海域作轉換波探查,以確定有無大的活動斷裂帶存在;關於活斷層年齡的測定,當時國內還是首次進行,因需考慮地區的不同、取樣地點條件的差異和各種方法測年能力的局限等,因此,引進並採用多種方法且靈活運用,以求相互校核和補充。最終得出大亞灣核電站島區範圍內沒有能動斷層,海域幾十公里內沒有大的活動斷裂帶存在的重要結論。

1979年—1983年,在雅礱江二灘水電站場址的選定工作中,對是否存在順江斷層,專家們的意見分歧很大,當時鄧小平同志指示要查清此問題。李院士接受了這項任務,在壩區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和勘測,並結合室內測試,多學科綜合研究,終於使大家取得了一致的認識:順江不存在活動斷裂帶,電站的地震基本烈度由VIII度降低為VII度。據此可節省數10億元的基建投資。此項工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84年雲南陽宗海電廠面臨擴建或下馬的抉擇,長時間未得到解決。妨礙擴建的原因是該地區歷史上發生過8級地震,地震基本烈度太高。由於李院士在鮮水河—小江斷烈帶的研究過程中,認識到強震常以一定的時間間隔重複發生,通過對古地震的研究,可以確定強震發生的年代和復發期。陽宗海電廠就是利用兩次強震之間的平靜期而取得擴建的依據,而且為了確保全全,還採用了許多防震措施,現電廠已擴建完成並運行了多年,避免了5000名職工的下崗,上億噸劣質煤得到就地利用,成為科學研究成果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的典範。

李院士理論基礎紮實,學術思想活躍,他的研究工作始終緊密結合我國的工程建設實踐,處於國際工程地震地質學的研究前沿。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提出了將圖像識別技術套用到強震危險區判定的思想,並在京津地區付諸實踐。1975年海城地震後,根據華國鋒同志的指示“找出下一次 地震在哪裡?”,李院士綜合分析該區的大量基礎資料,提出了19個與地震有關的地殼活動因子,根據已知極震區的圖像得出未來可能發生強震的地區有:唐山、勃海、張家口等幾個地點,後來這些地點竟獲得證實,引起國內國外的關注,為利用計算機技術定量化判定潛在震源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9年台灣發生集集地震以來,李院士根據台灣豐富的強震記錄,聯繫大陸地區許多歷史強震極震區的地質剖面,提出了強震發生斷層及抗震設防的新思路。他的這些思想、實踐和成果,不僅極大的豐富了我國工程地震地質學研究的理論,同時也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賦於有志在本學科前沿探索的科研工作者以深刻的啟迪。

李院士以其卓越的創新能力及對我國工程地震地質研究的卓越貢獻,於1999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歷任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主任、《地震地質》編委、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他還曾任深圳大亞灣核電站技術顧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地震地質論證組副組長、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長江三峽危岩體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委員會顧問。

李院士在國內外相關學科雜誌上發表論文50餘篇,撰寫專著10多部、研究報告80餘本,另外還給國家相關部門和領導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建議。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震局科技獎10餘項。

李院士治學嚴謹,學風端正,對工作一絲不苟,對科學問題嚴肅認真。他對所承擔的任務都很認真,深入現場,埋頭苦幹,園滿完成。他十分重視掌握第一手原始資料,實事求是,用實踐來檢驗真理,絕不陷入學派之爭。李院士謙和好學、尊師重道、樂於助人、提攜後進、循循善誘。其桃李天下的諸方弟子,多已成為我國地震科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