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原諒祖籍安息(今伊朗),唐朝德宗時,任華州刺史。李原諒本姓安,因幼時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逐改姓駱,名之光。他早年從軍,後官至鎮國軍副史,駐防潼關。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原經原節度史朱泚叛亂,占領長安,自稱為帝,並派大將何望之輕騎攻占華州。李原諒聞訊,立即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將華州收復,並迅速整修城池,準備守城器戒,並在幾日內招募當地士卒萬餘人。朱泚數次遣重兵來犯皆被擊退。李原諒因此升任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史。
興元元年五月,李原諒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因身先士卒,奮勇力戰,數敗朱泚 叛軍,被授予撿校尚書右僕射。貞元三年,李原諒率本軍從副元帥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今甘肅)。會盟之日吐蕃伏兵突然襲擊,撲殺了唐會盟官,渾瑊單騎逃遁。幸李原諒有備,救渾瑊出險。唐德宗為此勳勞,賜他李姓,改名原諒。
貞元四年,李原諒兼任隴右節度史,離華州,移鎮良原(甘肅崇信縣東南),華州百姓通過行軍司馬董叔面為李原諒立碑頌功。史書記載李原諒華州戰爭很簡單,我想事實上那戰爭打的非常激烈,打的殘酷。叛軍用的是主力部隊,是重兵,李原諒用的是少量官兵加上多數臨時組建的民軍,能取得數次保衛華州戰役的勝利,那必是浴血奮戰,幾乎是傾城全民的抗擊叛軍的戰鬥。否則是不會有豎碑頌功之事發生,這塊碑也不會千秋傳承保護至今。這是一次軍民同心抗敵的歷史壯舉。
李原諒於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去世,時年62歲,德宗聞訊,廢朝三日,贈司空。
現在,李原諒墓在崇信縣城正北方向,與崇信縣隔汭河,遙遙相望。
李原諒碑
李原諒碑是陝西關中東部唯一一座大型唐代碑石,一九五七年被陝西省委員會定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該碑立於唐德宗貞元二年十月一日,為紀念唐名將李原諒而立。其上記載了唐史記載不詳的朱泚之亂,起到了正史和布史的作用。
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蟲離手。雕刻雄健,碑側雕刻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完整行刻65字,而且篆額和碑文都很清晰,其雕刻藝術價值也是較高的。
2007年6月,華縣政府投資10萬元,為李原諒碑建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