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平事跡

李兆麟,原名李超蘭,曾化名李烈生,1910年生,遼寧遼陽人。九一八事變後,到北平參加由中共地下黨員任骨幹的抗日民眾救國會,在平西一帶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不久,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派李兆麟等人以抗日民眾救國會名義,回東北遼陽一帶組織抗日義勇軍,開展反日武裝鬥爭。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隨後被派到本溪煤礦從事工人運動。次年8月調中共滿洲省委軍委工作,先後赴海倫、珠河等地參與創建抗日武裝。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曾與趙尚志等指揮打賓州,克五常堡,與李延祿部配合襲擊窪洪,攻占林口,指揮老錢櫃等戰鬥,創建松花江下游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5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指揮,率部在廣袤的松嫩平原上開展了英勇的抗日游擊戰,打擊日偽軍,先後攻克訥河、克山、肇源等縣城。1940年底,抗聯部隊在極其艱難困苦和險惡的環境下遭受嚴重挫折後,李兆麟和周保中等組織整訓部隊,繼續堅持鬥爭,曾任整訓後的東北抗聯教導旅政治副旅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兆麟以中共代表身份任濱江省副省長,兼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在黨內為中共哈爾濱市委常委。面對當時東北複雜險惡的形勢,他積極揭露反動派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反動政策,號召人民為建立和平、民主、富強的新中國而鬥爭。李兆麟深知敵人的卑鄙和兇殘,但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東北同胞的利益,他早已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堅定地說:“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起人民的覺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1946年3月9日在哈爾濱犧牲,時年35歲。為紀念他,哈爾濱市將道里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
評價
“李兆麟將軍……馳騁於北滿原野,孤軍奮戰,艱苦備嘗,十四年如一日,適蘇聯對日宣戰,乃配合蘇軍解放桑梓。於風雨飄搖中,毅然任松江省副省長維持社會秩序,造福人民。形勢稍定,乃專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致力邦交敦睦,奔走國內民主和平,功在國家,婦孺皆感。……” ——原松江省省長馮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