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56年出生,浙江義烏人,民間剪紙藝術家,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義烏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義烏市剪紙藝術研究會會長。藝術概況
義烏市赤岸鎮人,1956年生,自幼受父母親的藝術薰陶,醉心於剪紙藝術有三十餘年,一張紙上,他可用剪刀惟妙惟肖的剪出各式各樣的花鳥、動物、人物、山水精美圖案,大大拓寬了剪紙藝術的領域,他的作品構思巧妙、疏密合理、技法精湛,均顯示出他藝術追求的標新立異,也標誌著中國古老的剪紙藝術已走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在80年至90年代期間,他利用出差機會把足跡留在了祖國各地的名勝古蹟中,用手中的筆,相機捕捉華夏古老文化神韻。朱新琦在創作中,充分利用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虛實結合,寫意和工筆結合,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創作出了“紅樓夢”、“清明上河圖”長卷、“三國五虎上將”、“水滸一百零八將”、“雲黃禪意”、“松瀑泉石”、“賓王詠鵝圖”、“貓嬉圖”等多幅優秀作品,他的作品被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受到了藝術界專家的高度評價,並得到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政協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讚賞。並有四副作品“群仙獻壽”、“姜太公釣魚”、“祝壽圖”、“三國五虎上將”被部分中央領導收藏。他的剪紙藝術先後被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金華電視台、義烏電視台、中國文化報、浙江日報、金華日報、義烏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採訪報導。中國民間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苑。它有悠久的歷史,有鮮明的地域性,是人類非物質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作品賞析
清明上河圖水滸108將百子圖媒體連結
一紙一剪一人生《浙中新報》王志堅一個普通的義烏農民,憑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與執著,不但在義烏剪出了一片新天地,還名揚全國。他的名字叫朱新琦,義烏赤岸鎮雅治街村人。上初一時嶄露頭角
朱新琦兄弟姐妹眾多,他小的時候,為了貼補家用,母親利用特長,閒時就繡扇餅(義烏民間用麥秸編成蒲扇,因其形狀圓形似餅,故民間俗稱扇餅)、剪鞋樣等。繡扇餅前往往要先剪好圖案的樣子再照樣子畫在布上,所以剪紙就成了一道至關重要的工序。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下,朱新琦從小就對剪紙有濃厚興趣。
讓朱新琦最難忘的是,在他上初一時剪刻的一幅《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他說,有一次村里演樣板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看後他就利用課餘時間創作了一幅《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剪紙,“想不到這幅作品立刻受到老師與同學的一致好評,那以後我就一頭扎進剪紙的天地。”久而久之,他的剪紙技法日臻成熟,他的作品甚至貼上了當時義烏縣委的宣傳窗。
1995年,朱新琦辭去工作在家專心搞剪紙創作。在一件件作品問世的同時,家裡的經濟狀況也出現了問題。“當時全家的生活就靠老婆打工來支撐,為了省錢,家裡經常是買5角錢的麵條吃一天。”朱新琦說,為購買剪紙材料,妻子把幾件金銀首飾也變賣了。
2000年,在北京工作的一位朋友看了朱新琦的作品後大為感慨,再三囑咐朱新琦不能中斷藝術創作,並一定要想辦法把剪紙推向社會。在朋友的鼓勵下,他把自己的作品送到義烏市文化局。有關領導看後大吃一驚,沒想到義烏居然有這么一位剪紙高手,於是建議他在義烏辦一次個人剪紙作品展,以擴大影響。
2001年10月20日,在義烏市文化局組織下,朱新琦舉辦了個人民間剪紙藝術展。同年,中央電視台特意來義烏給他做了專題節目。
2002年初,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類世界文化遺產,這更激發了朱新琦對剪紙藝術的創作激情。2003年1月20日,朱新琦剪紙藝術作品展在義烏城區黃大宗祠再次展出。“那次,看展覽的人真是人山人海。”朱新琦回憶說,展出6天,參觀者達8萬餘人,他的一幅《紅樓夢》還以3.8萬元的價格被人收藏。
為了讓義烏剪紙在社會上受到更廣泛的關注,2009年10月22日,在北京義烏同鄉會和義烏市政府的幫助下,“朱新琦剪紙藝術作品展”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隆重開幕。
這次作品展上,朱新琦創作的《清明上河圖》、《“百子圖”長卷》等100多幅作品備受各界好評。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長張樹賢這樣評價:“朱新琦充分借鑑了國畫的表現形式,虛實結合,寫意和工筆結合,創作出一大批富有生活氣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剪紙作品。”
據介紹,目前,義烏剪紙已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由朱新琦發起創立的義烏剪紙藝術研究會有會員130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19人,省級會員30多人。義烏剪紙藝術研究會先後啟動“剪紙藝術進學校”、“剪紙藝術走進新農村”等系列活動,進一步繁榮了義烏剪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