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簡介
(1130-1200年)指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新儒家朱熹,雅號朱文公,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晚年自稱“茶仙”,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朱熹為北宋以來儒門之集大成者,被尊稱朱子,後人將他視為儒學宗師。其思想學說從去世不久,宋朝理宗開始成為中國的官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東南亞,而且還遠播歐美,被稱為歐洲良心的德國康德學問即來自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重世界遺產源於朱子。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深入探微,探究先聖賢之未發。其學問又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音樂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涉及並有著述,著作收集在《朱子語錄》,康熙皇帝親自為《朱子全書》作序。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丙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由此,中國道學至朱子而彰明。
治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於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慾。人慾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慾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慾”。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於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朱熹主張“理生萬物”,強調“格物致知”,主張多讀聖賢書,多觀察事物。陸氏兄弟則認為“心生萬物”,格物就是體認本心,主張心明則道理自然貫通,不必多讀書,也不必忙於考察外界事物。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評價“鵝湖之會”說:“(朱陸)二先生同植綱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見終於不合,亦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係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於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訊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掂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御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隆興和議之後,宋金結為侄叔,關係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儘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並制定一整套學規。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宋朝至今的教科書,使得中國形成風氣:文人佩劍習武,武人讀春秋而明大義。
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洞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書院在南宋發展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的。
為官
(上曰: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僅九年。朱熹安貧守道,廉退可嘉,欲獎用以勵風俗。)
朱熹一生因為多次辭官,故為官時間不多,但總是努力設法解決國家人民矛盾,竭力務實照理辦好事。他退居崇安時期,崇安因水災發生饑荒,爆發農民起義。有鑒於此,朱熹主張設“社倉”,以官粟為本,“俾願貸者出息什二,……歲或不幸小飢,則馳半息,大俊則盡”。設立社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地主豪紳在災荒時期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無疑是有惠於民的。此後,朱熹並在多處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一帶),上任不久發生災荒,朱熹上疏要求減免租稅。同時,請求政府興修長江石堤,一方面解決石堤失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饑民,解決他們缺食問題,饑民稱善。
朱熹的一生志在彰顯道統,敬學孔子那樣扶持天下:"若天不生仲尼(孔子),萬古如長夜。"
西元1188年,孝宗召朱熹入對,進書(《封事》)說:“今天下大勢,如人有病,內自心腹,外達四肢,無一毛一發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與今日之急務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務則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綱紀,變化風俗,愛養民力,修明軍政六者是也。”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到職後,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污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於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加鄉。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今贛縣)、江州(今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的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後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宋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然在朝僅僅一個多月,由於韓侂胄軍政擅權,禁絕理學,朱熹以朝廷議論而自彈劾,未得準許,再乞休息,而復舊職秘閣修撰。後遭到監察御史污,而落職。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送道州編管。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而朱熹每日與諸生講學不休,有人勸其謝遣散學生徒弟,朱熹笑而不答。朱熹年近七十申乞致士,被上面批准,明年卒,壽七十一歲。
諡號文,理宗寶慶三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繫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繫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慾問題。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繫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係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社會影響
朱熹是孔子之後又一集大成者,位列孔廟十二哲人之內。自宋末至今,一直中國占據主導地位。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其思想學說從去世不久,宋朝理宗開始成為中國的官學,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著作
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其詞意境稍覺理性務實而不浮。代表作有《讀書八要》《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還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朱子十悔訓。在台灣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地區都很有名。
《讀書八要》
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
窮理之要必在乎讀書。
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觀書有感二首
(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①,天光雲影共徘徊②。
問渠那得清如許③,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
昨夜江頭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④。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指方塘。那得,怎么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朱子十悔訓
**(朱子十悔訓)**
不孝父母死後悔
不親家族疎後悔
少不勤學老後悔
安不思難敗後悔
富不儉用貧後悔
春不耕種秋後悔
不治垣墻盜後悔
色不謹愼病後悔
醉中妄言醒後悔
不接賓客去後悔
菩薩蠻
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
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
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薩蠻
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
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
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
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
南鄉子
落日照樓船,穩過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風月從今別一川。
離緒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氈。
明日回頭江樹遠,懷賢。
目斷晴空雁字連。
水調歌頭
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
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
何似鴟夷子,散發弄扁舟。
鴟夷子,成霸業,有餘謀。
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漁鉤。
春晝五湖煙浪,秋夜一天雲月,此外盡悠悠。
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水調歌頭
雪月兩相映,水石互悲鳴。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為情。
應見塵中膠擾,便道山間空曠,與么了平生。
與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漢,露華清。
寥寥千載,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識易,便信行藏無間,處處總圓成。
記取淵水冰語,莫錯定盤星。
水調歌頭
不見嚴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餘千丈危石,高插暮雲端。
想像羊裘披了,一笑兩忘身世,來把釣魚竿。
不似林間翮,飛倦始知還。
中興主,功業就,鬢毛斑。
馳驅一世豪傑,相與濟時艱。
獨委狂奴心事,不羨痴兒鼎足,放去任疏頑。
爽氣動心斗,千古照林巒。
水調歌頭
長記與君別,丹鳳九重城。
歸來故里,愁思悵望渺難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煙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徑須醉,無事莫關情。
尋梅去,疏竹外,一枝橫。
與君吟弄風月,端不負平生。
何處車塵不到,有個江天如許,爭肯換浮名。
只恐買山隱,卻要鏈丹成。
水調歌頭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
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
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
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
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
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好事近
春色慾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
中原佳氣鬱蔥蔥,河山壯宮闕。
丞相功成千載,映黃流清澈。
西江月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
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
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
蘭膏元自少陵殘,好處金章不換。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綠,門前樹長交枝。
晚涼快寫一篇詩,不說人間憂喜。
身老心閒益壯,形臞道勝還肥。
軟輸加璧未應遲,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嬌
臨風一笑,問群芳誰是,真香純白。
獨立無朋,算只有、姑射山頭仙客。
絕艷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
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
應笑俗李麤桃,無言翻引得,狂蜂輕蝶。
爭似黃昏閒弄影,清淺一溪霜月。
畫角吹殘,瑤台夢斷,直下成休歇。
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東風猛。簾半卷、猶嫌冷。
怪是春來常不醒。楊柳堤邊,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請。
而今白髮羞垂領。靜里時將舊遊省。
記得孤山山畔景。一灣流水,半痕新月,畫作梅花影。
滿江紅
秀野詩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駕、朱門舊隱,綠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開瑤席。
更流傳、麗藻借江天,留春色。
過里社,將兒侄。談往事,悲陳跡。
喜尊前現在,鏡中如昔。
兩鬢全期煙樹綠,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歸來,歡何極。
憶秦娥
雲垂幕,陰風慘澹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瓊玖,一空鸞鶴。
徵車渺渺穿華薄,路迷迷路增離索。
增離索,剡溪山水,碧湘樓閣。
憶秦娥
梅花發,寒梢掛著瑤台月。
瑤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時節。
野橋流水聲嗚咽,行人立馬空愁絕。
空愁絕,為誰凝佇,為誰攀折。
鷓鴣天
暮雨朝雲不自憐,放教春漲綠浮天。
只令畫閣臨無地,宿昔新詩滿繫船。
青鳥外,白鷗前,幾生香火舊因緣。
酒闌山月移雕檻,歌罷江風拂玳筵。
鷓鴣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長蓑短笠任陰晴。
鳴橈細雨滄洲遠,系舸斜陽畫閣明。
奇絕處,未忘情,幾時還得去尋盟。
江妃定許捐雙佩,漁父何勞笑獨醒。
鷓鴣天
脫卻儒冠著羽衣,青山綠水浩然歸。
看成鼎內真龍虎,管甚人間閒是非。
生羽翼,上煙霏,回頭祗見冢累累。
未尋跨鳳吹簫侶,且伴孤雲獨鶴飛。
浣溪沙
壓架年來雪作堆,珍叢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卻恐陰晴無定度,從教紅白一時開。多情蜂蝶早飛來。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翬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家訓
原文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錄自《紫陽朱氏宗譜》)
譯文
當國君所珍貴的是“仁”,愛護人民。當人臣所珍貴的是“忠”,忠君愛國。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兒子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敬兄長。當丈夫所珍貴的是“和”,對妻子和睦。當妻子所珍貴的是“柔”,對丈夫溫順。侍奉師長要有禮貌,交朋友應當重視信用。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一定遠離他。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誇耀自己的長處。對有讎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讎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他。不論是得意或順意或困難逆境,都要平靜安詳,不動感情。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不要因為是細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為是細小的壞事就去做。別人做了壞事,應該幫助他改過,不要宣揚他的惡行。別人做了好事,應該多加表揚。待人辦事沒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務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賢才和嫉視有能力的人。不要聲言忿憤對待蠻不講理的人,不要違反正當事理而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義的財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擁護。不可不勤讀詩書,不可不懂得禮義。子孫一定要教育,童僕一定要憐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學識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難的人。這些都是做人應該懂得的道理,每個人盡本分去做才符合“禮”的標準。這樣做也就完成天地萬物賦予我們的使命,順乎“天命”的道理法則。
名言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類別:教育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類別:讀書
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類別:修養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類別:友誼
守正直而佩仁義。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類別:道德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類別:道德
朋友,以義合者。類別:友誼
聖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類別:道德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類別:讀書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類別:修養
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類別:修養
《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序說》大學:書名。修身:修養自身品性。齊家:管理好家庭。治國:治理好所在的地區。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誠意:使意念真誠。類別:修養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類別:時間
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類別:道德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類別:讀書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類別:學習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類別:讀書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大光明。類別:道德
《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序說》大學:書名。修身:修養自身品性。齊家:管理好家庭。治國:治理好所在的地區。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誠意:使意念真誠。類別:道德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類別:修養
人之操履無若誠實。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類別:道德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類別:學習
禮即理也。類別:修養
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二》聖賢:聖人賢人,古代指道德、學問都極為傑出的人。心地:佛教語。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之。為人以心地高潔為最重要。類別:道德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類別:學習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類別:讀書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類別:讀書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類別:修養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類別:道德
學者須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類別:志向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說》實行並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類別:人生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說》實行並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類別:道德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類別:道德
實話實說
作為理學家,朱熹一直名聞遐邇,他在儒士中的影響力一度僅次於孔孟,而且學說遠播日韓,至今在海外仍有一定影響。對於普通老百姓,其複雜的學說並沒有多少人系統學習過,只知道“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是他說的,這句話千百年來不知道壓迫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性悲劇。
“其實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慾’,原意是指一個人飯吃飽了還想吃人參燕窩,這是不正當的人慾;一個人有了一個妻子,還想三妻四妾,也是不正當的人慾……他的原意被統治階級篡改了。”前幾天看中央電視台的《走遍中國》,朱熹老家的文化人替他鳴冤。
一個人被炒作成“神”,他以前做人時的許多痕跡往往會被刻意抹去,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在這方面很有經驗。真正的朱熹是什麼樣的?一般人已經無法去還原他的本來面目。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縣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進士,外任福建政和縣尉。朱熹於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龍溪出生。十四歲喪父,隨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朱熹曾於紹興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兩次回婺源故里省親掃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紹興十七年秋中舉人,次年春登進士,先後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學博士、朝奉郎、朝散郎,歷任泉州同安主簿、秘書省秘書郎、知南康軍、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直秘閣、薄提刑、江東提刑、秘閣修撰、江東轉運使、漳州知府、湖南轉運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撫、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
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閣受命巡視台州時,上書彈劾前太守唐促友“違法擾民,貪污淫虐,蓄養亡命,偷盜官錢”,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權奸,連上書十次,終於罷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職。並上奏朝廷,指出當時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內自心腹,外達四肢,無一毛一發不受病者”,提出“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舉綱紀,變化風俗,愛養民
朝廷識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辭不受,致志於理學。先後主管台州崇道觀、武夷山沖佑觀、華州雲台觀、西京崇福宮、西太一宮、南京鴻慶宮,講學廬山白鹿洞書院,著書立說。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庫全書》的有四十部。其哲學思想發展了“二程”(程灝、程頤)關於理學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里
慶元三年,韓佗胄擅權,排斥趙汝愚,禁道學,朱熹受牽連被斥“十罪”,革職回家,於慶元六年三月去世,終年七十一歲。朱熹死後,宋嘉定二年詔謚“文公”,寶慶三年贈“太師”、封“信國公”,紹定三年封“徽國公”,鹹淳五年詔賜“文公闕里”於婺源。元至正元年詔立“徽國文公之廟”。崇禎十五年詔稱“先儒朱子”(後改稱“先賢”),列為於漢唐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先賢朱子於十哲之次”,定文廟春秋祭祀。
朱熹故里
朱熹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集北宋以來理學乃至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創立了朱子學,使儒學再放光明,把中國文化推進一個新的高度。其一系列思想理論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元明清三朝,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對南宋之後七百多年的中國與東亞社會,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尤溪,其一生足跡遍布福建、江西兩省各地,長期居住於武夷山、建陽等地。出於對朱熹的尊敬和以名人故里為榮的原因,尤溪、武夷山、建陽等地都以朱熹故里自稱。
從朱熹生平的複雜性來說,其故里是多元的,四地都可以稱作朱熹故里,這並無不妥,也不矛盾。
文化節
2005年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誕辰875周年,為紀念朱熹對中國文化乃至東亞文化所做出的貢獻,促進旅遊與經貿發展,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社科聯、福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南平市政府聯合舉辦的中國(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於日前在武夷山市舉行。
朱熹是中國古代與孔子一脈相承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所創立的學派———朱子學,是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朱子理學在宋末、元、明、清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不僅極大地影響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而且還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為中世紀東亞各國共同接受的學說,並對歐洲啟蒙思想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朱熹在他71年的生命里程中,有60多年生活在武夷山地區,因此,武夷山被譽為“理學名邦”。作為主辦方之一的南平市,希望藉助“朱子文化”打響武夷文化品牌,促進旅遊和經貿發展。
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朱子學與和諧社會高峰論壇”、“項目推介會及簽約儀式”,海內外朱子後裔還舉行了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