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碰撞現今地球墨西哥海岸被認為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懷疑論者再三指出,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300萬年很少存在恐龍骨骼化石,這是證實當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證據。
在美國蒙大納州東南部發現的一塊恐龍角化石揭曉了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恐龍滅絕之謎,這個最後倖存恐龍的角化石證實了恐龍是在一顆巨大隕星碰撞地球後導致恐龍物種滅絕的。
這個45厘米長的恐龍角屬於食草類恐龍,其中包括眾所周知的三角龍。挖掘地點位於美國蒙大納州東南部陰冷荒地地獄溪地質層,在這裡曾挖掘出土大量的其它恐龍物種化石。
證明
挖掘地點與眾不同,僅位於白堊紀-第三紀(K-T界線)岩石層下方13厘米,該地質層的動物化石通常都是恐龍殘骸。這表明最後倖存的恐龍一直存活至這一歷史時期,之後其蹤跡從此消失。科學家認為恐龍的突然消失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地球災難之後,而不是緩慢的物種滅絕過程。
同時,在K-T界線以下3.3米處顯然缺少恐龍骨骼化石,該區域成為著名的“3米斷層”。3米斷層理論有助於促進關於恐龍世界的演變進化的辯論,有部分專家認為恐龍進化形成鳥類。一些科學家猜測恐龍是緩慢地滅絕消失。
最新研究
最新發現的這個恐龍角化石彌補了這一差距,該項研究發表在《皇家社會期刊生物學快報》上。這項發現強有力地證實了毀滅性小行星扼殺了恐龍。美國耶魯大學泰勒-萊森(TylerLyson)博士說:“這項最新研究證實了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龍並未緩慢地死亡滅絕。事實上,當前發現的恐龍角化石表明在小行星碰撞之前至少一些恐龍一直存活了下來。”
這項最新研究表明,不會飛行的鳥類恐龍並不存在,這與之前提出的K-T邊界碰撞事件之前非飛行鳥類恐龍就已滅絕的假設相矛盾。科學家指出,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形成的125厘米長的岩層中完全沒有恐龍物種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