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木匠街位於今南京路的東段,即東北路南端與章貢區委大門口一段。詳述
自然,這裡是條行業街,一個木匠雲集之地。只可惜,時代久遠,時間與時空變幻得令人無從理喻,我收穫到關於木匠街街名的故事極為有限。只知道,清末民國時期這一階段,贛州的木工業分大木、棺木、小木、圓木四個類別,分別承擔著做房、制棺、家具、桶蓋等分工作業。大木及棺木行分別在大、小新開路,小木及圓木行則在木匠街,即城裡人需要的桌椅板凳床鍋蓋水桶一般都來這裡訂做或購買。如同棉布街、瓷器街一般,木匠街也是贛州手工業及商業興起的一個標誌。
今天,當我就贛州街巷進行著文化探索式的散文創作,與熱愛贛州文化與歷史的朋友們說起道府前街與木匠街是今天的南京路時,朋友們大覺奇怪,一邊是深深的衙門和內里美麗的甓園,一邊卻是民俗的街市和木匠的歡場,如何就和諧地處在了一起?我尋思良久,想像一定是當初道府內的甓園大興土木,帶動了木匠業的結果。朋友聽過,都說有道理,從來生意便是官家的最好做。
說到木匠街與木器,便不能不說贛州人最鍾愛的樟木器了。甚至於二十年前,贛南人仍十分鐘情於樟木器。原因是樟木有奇香,且防蟲防蛀,是保留綾羅綢緞類珍貴衣物的極好容器。贛南秀麗山水間,總不難發現,這裡那裡有著一棵或幾棵樟樹支撐著巨大的華冠,散發著清淡的馨香,迷醉一方天空或一簇來客。只是,這樟的芳香是愈來愈淡了,只因為樟樹愈來愈少了,大多成了風景樹,成了風水樹,成了讓人銘記與紀念之物。
樟樹最多的時候是秦始皇時代。為了給自己修建皇陵,還有三百里阿房宮,這兩項浩大的工程,除了耗去全國近十分之一的人力與二分之一的財力外,還瘋狂掠奪了全國各地的奇異寶物。傳說,贛南貢獻給秦始皇的就是這香樟。因此,繼《山海經》上有“贛巨人”記載後,史書上關於贛南最早的記載便是“秦木客”了。秦朝的木客乃當時秦兵監押下的大量來贛南伐木之奴役,他們沒有家眷,沒有自由,溯贛江,經十八險灘,來到香樟的故鄉贛南。沿途歷盡艱難,死者無數,反倒是入了贛南後,在綠色重疊的贛南有了些許來自大自然的撫慰。於是,木客們以山為伴以林為家,日日出沒於大森林砍伐著香樟,贛南的山水開始有了旺盛的人煙,從幽深的林子裡飄來的中原味道的歌聲,開始將贛南的天空寫意得生動起來,贛南動聽的山歌或許便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直到秦始皇駕崩,秦家王朝徹底滅亡,他們仍在贛南。只是阿房宮被項羽一把大火燒了三個月後,運到西安的贛南香樟器具也成了朽木成了西安稀有之物,而這批來到贛南的木客連同看押他們的官兵,便永遠地滯留在了贛南,成了贛南最早的客家移民與祖先的一部分。
其實,這木匠街還有處歷史遺蹟為它增添著文化內容,儘管這一遺蹟也早已失了原型。這一處遺蹟便是今天的衛府里。當年這衛府坐落在贛城的中部,坐北朝南,在八角井街的南面、木匠街的東面。當然,它的形成遠在木匠街之前,當木匠街起名時,它已經面目全非,成了理髮及買賣南雜、木器等平常市井之地。當年,繁華之極的衛府,整個院落設定恰當,大院門對著廳堂,兩邊是廂房、耳房,中堂後連著住房,一式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左邊花園則栽滿了奇花異草,古樹勁松。
大多數贛州人是不知道衛府里的真實意義的。衛府,是因為明代贛州衛署設於此,故名衛府里。衛署,乃明朝軍事機構。當時,軍隊實行衛所制度,即在軍事重鎮設立衛,衛之轄區內重要關隘設所,如同天津衛一般意義。江西省境內有南昌衛、九江衛、贛州衛、吉安衛,贛州衛下設信豐、會昌二個千戶所,史載每一衛擁有重兵5600人,每一所擁有兵員1200人,如此粗略算來,贛南境內竟有9000官兵在衛戍,足可見贛州地位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