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位:1649年-1659年
李氏朝鮮第十七代君主,廟號孝宗,諡號宣文章武神聖顯仁明義正德大王
王位繼承
前任君主 朝鮮仁祖 李倧
繼任君主 朝鮮顯宗 李棩
生平
萬曆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1619)五月二十二日生於漢城慶幸坊本宮(仁祖潛邸)。為仁祖大王次子。天啟六年(仁祖四年,1626),七歲的李淏被封為鳳林大君。
1636年的“丙子虜亂”之後,李淏和哥哥昭顯世子李溰 、弟弟麟坪大君李濬都被清軍擄到瀋陽,當了很久的人質。
1645年3月,久居滿清做人質的昭顯世子返回漢城,隨行清使勒令朝鮮仁祖李倧出城迎接。父迎子,於儒教禮法不合,且有承認清朝敕使代表天子身份的意思,所以忠於明朝的朝鮮兩班朝臣士大夫對此心生忌恨。5月21日,昭顯世子暴斃於昌德宮中,其死因,有史料認為系被宮人在餌餅中下毒。李倧諱言此事,怕多爾袞深究,上報“病亡”。6月7日,被多爾袞釋放的鳳林大君回到漢城。昭顯世子在清廷為質近十年,歷盡艱險,親眼目睹了明亡清興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積累了處理朝清關係的豐富經驗。多爾袞對其逝世“深為驚悼”。雖對其暴斃覺得可疑,但是在朝鮮使臣眾口一詞的“確係病殪”的說辭下,也不得不信。同年11月14日,清朝冊封李淏為朝鮮世子。1649年己丑五月十三日,仁祖大王去世,李淏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
當政簡歷
當時朝鮮君臣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李朝孝宗則以光復大明天下為己任,倡議北伐。
為了北伐,孝宗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戰。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軍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編為騎兵。御營廳增加了大炮攻堅部隊,還計畫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10000名,御營廳軍增加20000名。由於財政困難,未能實現。(韓國姜萬吉《韓國近代史》)與此同時,孝宗時代,加快了宣祖時代出現的大同法的推行。所謂大同法,是指在朝鮮中期以後將貢物統一為米谷的納稅制度,客觀上加快了朝鮮國內貿易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孝宗時的宰相金育大力主張推行大同法,對土地徵收附加稅。此法的實施證明對國家的歲入和對農民的境遇都極為有利。這樣一個結果對孝宗特別寶貴,因為他的目的是要加強軍隊和增加國家收入以反對清朝。作為又一項增加收入的措施,他頒布一道命令,所有男子,甚至和尚,都要納稅以換取免服兵役。
由於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北伐大計難以實施。而且由於新興的清朝連續有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不僅鞏固了全國的統一,而且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基礎。朝鮮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滿清統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南明殘存勢力滅亡,影響中、朝、日關係的不確定因素消失。作為實際行動綱領的朝鮮北伐計畫,壽終正寢。朝鮮沒有介入中國內戰,也沒有鋌而走險聯合日本跨過鴨綠江入侵遼瀋,冒犯正處於全面上升和旺盛時期的新興滿洲軍事強權。這是朝鮮的大幸,否則後果將不堪構想。
孝宗的北伐計畫雖沒有成為事實,但是加重了朝鮮的財政負擔,延緩了中朝關係改善的步伐。朝鮮的北伐論者不想肯定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的文化和經濟先進性,以後還幾乎全面封鎖了對中國文化的引進。
1659年己亥五月四日,孝宗大王去世於昌德宮之大造殿,在位十年,終年四十一。清朝賜諡號為忠宣。朝鮮自仁祖之後不用中國所賜諡號,自上諡號為宣文章武神聖顯仁,英祖十六年加上諡號明義正德。初葬楊州,太祖健元陵西,顯宗十四年十月七日移葬於驪州寧陵。
家庭
王妃
孝肅敬烈明獻仁宣王后張氏(籍德水)
萬曆四十六年(光海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於安山。崇禎四年(仁祖九年)行嘉禮於梨峴別宮。初封豐安府夫人,1644年乙酉冊封世子嬪,1649年己丑進封王妃。1674年甲寅(顯宗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去世於慶熙宮之會祥殿,終年五十七。葬寧陵。
子女
長子 顯宗大王 李棩
長女 淑慎公主
二女 淑安公主
三女 淑明公主
四女 淑徽公主
五女 淑靜公主
六女 淑敬公主
庶女 淑寧翁主(安嬪李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