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仁祖李倧

李倧(1595–1649),字和伯,號松窓,潛邸時所稱。在位:1623年-1649年。李氏朝鮮第十六代君主,廟號仁祖,諡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


王位繼承

前任君主 光海君李琿
繼任君主 朝鮮孝宗 李淏
生平
萬曆二十三年(宣祖二十八年,1595)十一月七日出生於黃海道的海州城。父親為宣祖大王第五子,定遠君李琈。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封綾陽都正,尋封綾陽君。

政治簡歷

天啟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鮮發生宮廷政變。西人黨的李貴、李适、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黨勢力的協助下,召集軍隊在綾陽君的別墅內會合,打入慶雲宮,發動宮廷政變。三月十三日晨,綾陽君李倧即位於慶雲宮之別堂。是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後,光海君的親信——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被賜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喬桐島
後金努爾哈赤為避免兩面作戰,對朝鮮採取拉攏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鮮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係,與後金結盟。但是朝鮮不為所動,仍然支持明朝,反對後金。
1636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積累近10年的憎惡、羞辱情緒一併迸發。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乾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
該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決定舉兵再征朝鮮。該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鬥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飢。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占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訊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
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明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瀋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虜亂”。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
丙子虜亂之後,朝鮮成為清朝的附屬國。世子李長居瀋陽,另外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流擔任。同時朝鮮還要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薴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等等。
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衝擊非常大。國王和兩班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丙子虜亂之後,李朝開始了社會恢復時期。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漢城宮室和城防建築得到了修復。在最主要的糧食產地,南方的全羅、慶尚、忠清三道(三南),實行了新的田稅法。同時允許人們納糧贖罪。國防方面,以海防(防日)和北防(防清)為重點,設立了總戍廳和守御廳。政治方面,以金自點為首的洛黨開始得勢,朝鮮又陷入無休無止的黨爭之中。
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五月八日,李倧這位經歷曲折的朝鮮國王去世於昌德宮之大造殿,在位二十七年,春秋五十五。清朝賜謚為莊穆,但是朝鮮並不把清朝當作真正的宗主國,因此終李朝之世,此諡號以及清朝賜予李朝各國王的諡號,都不為朝鮮所用。仁祖初葬於坡州北雲川里,後在英祖年間移葬交河長陵
家庭
王妃
明德貞順仁烈王后韓氏 (籍清州)
萬曆二十二年(宣祖二十七年,1594) 七月朔日生於原州,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行嘉禮,初封清城縣夫人,天啟三年冊封王妃。崇禎八年(仁祖十三年,1635) 十二月九日去世於昌慶宮之麗暉堂,終年四十二。初葬坡州雲川里,後移葬長陵
繼妃
慈懿恭慎徽獻康仁貞肅溫惠莊烈王后趙氏 (籍楊州)
天啟四年(仁祖二年,1624)十一月七日生於稷山,崇禎十一年(1638年)冊封王妃,行嘉禮于于義洞本宮 (孝宗潛邸) 。肅宗十四年(1694年)八月二十六日去世於昌慶宮之內班院,終年六十五。葬楊州徽陵
子女
長子 昭顯世子 李溰 萬曆四十年(1612)正月四日生,天啟乙丑冊封王世子,甲戌明朝冊封賜誥命冕服。丁丑二月入瀋陽為質,順治二年(1645)二月歸國,四月二十六日暴斃於宮中,年三十四。
次子 孝宗大王 李淏
三子 麟坪大君 李濬 出繼綾昌大君李佺為後。其五世孫李秉源之次子過繼給莊獻世子之子恩僖君李禛為後,即南延君李球,李球之孫即為高宗李熙。
四子 龍城大君 李滾(以上仁烈王后所生)
庶長子 崇善君 李澄
庶二子 樂善君 李潚
庶長女 孝明翁主(以上廢趙貴人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