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
脈沿朝鮮東海岸南下,全長25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太白山脈的山勢,由北到南逐漸降低,北部的雪岳山高達海拔1708米,中部的五台山為1563米,南部主峰太白山又低落到1561米。由於朝鮮半島地殼不對稱的隆起運動,半島東側隆起量較大,日本海相對下沉,以致半島東側地勢高峻,西側平緩。同時,隨著隆起運動而發生的斷層作用,使地表發生廣泛的侵蝕和切割。因此,太白山脈緊逼海岸,東側成為懸崖峭壁,險峻無比,西側地形比較開展。從太白山脈分出去的廣州山脈、車嶺山脈、小白山脈、盧嶺山脈,都是從東北到西南的走向,散布在半島的西部。這些山脈受漢江、錦江、洛東江等河流的切割,都成為支離破碎的丘陵。在各大河流中下游兩岸,到處可以看到寬廣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在韓國中部山地中,自北至南分布著四條山脈:廣州山脈、車嶺山脈、小白山脈、盧嶺山脈。廣州山脈由江原道的鐵嶺伸展到漢城、水原一帶,長200公里,高700至900米,有明智山(1267米)、北漢山(836米)、旺方山(764米)等名山。車嶺山脈由太白山脈的五台山延伸至群山灣,全長290公里,主要有白雲山(1087米)、瑞雲山(579米)、廣德山(699米)、聖住山(680米)等山。小白山脈起於太白山脈的太白山,沿著江原道、忠清北道、全羅南北道與慶尚南北道的交界處延伸至南海岸,全長400公里,有俗離山(1057米)、德裕山(1508米)、伽倻山(1430米)、智異山(1915米)等名山。盧嶺山脈自小白山脈的俗離山起向西南方向延伸,經過忠清北道、全羅北道至全羅南道的務安半島,全長200公里,高500米,主要有大屯山(878米)、雲長山(1126米)、文珠山(620米)等山。
在韓國東南部沿海,縱貫著自北至南的慶尚山脈。慶尚山脈全長250公里,過去曾作為太白山脈的一部分,現在另列為一條山脈,有白岩山(1004米)、吐含山(745米)、雲門山(1188米)、神佛山(1209米)、千聖山(812米)等高山,直至半島東南端。這條山脈具有獨特的山間谷地景觀。在零散的山峰之間低地,形成洛東江谷地和沿海之間的交通要地。
韓國的名山很多,最著名的十大名山為:雪岳山、智異山、伽倻山、漢拿山、五台山、太白山、俗離山、雞龍山、北漢山、內藏山。
山西五台山
概述
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國佛教及旅遊勝地,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地理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繁峙縣砂河鎮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在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250公里,總面積592.88平方公里。佛教
五台山佛教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目前台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台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聖地歷史創建述略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