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蝸

望海蝸

望海蝸,京有三處以“廣寧”命名的地名:一是西城區的廣寧伯街,二是石景山區的廣寧路,三是廣寧村(原名廣寧墳,俗稱西墳)。“廣寧”之稱原是遼寧省北鎮縣的縣名,金代設定。

相關歷史

望海蝸望海蝸
北京有三處以“廣寧”命名的地名:一是西城區的廣寧伯街,二是石景山區的廣寧路,三是廣寧村(原名廣寧墳,俗稱西墳)。“廣寧”之稱原是遼寧省北鎮縣的縣名,金代設定,元朝改廣寧府路,明代設廣寧衛,是明代九大邊防重鎮之一。千里之遙的邊鎮之名,因何“落戶”京城?這要從抗倭名將劉榮說起。
劉榮原名劉江,宿遷(今江蘇宿遷縣)人。他智勇雙全,深得永樂皇喜愛。“靖難之役”時,劉江跟隨燕王朱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由百戶升為都指揮僉事。在與楊文作戰時,充分顯示出劉江有勇有謀。楊文帶領遼東兵圍困永平,劉江前往解圍,楊文設下埋伏,引劉江上鉤。劉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聲言回北平,白天后退20余里,夜間又人不知鬼不覺地殺楊文一個回馬槍。楊文聽到劉江回北平的訊息,出城追殺,劉江的伏兵突然出現,大敗楊文,活捉都指揮王雄等71人。不僅解永平之圍,還滅了楊文的主力,受到朱棣的嘉獎。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劉江跟隨朱棣出征塞外,消滅元軍殘部。他不愧是位勇將,不顧個人安危,進攻時衝鋒在前,退卻時橫刀斷後。因表現出色,朱棣派他去鎮守九大重鎮之一的遼東重鎮廣寧衛(今遼寧北鎮)。四年後,他又跟隨朱棣出征塞外,經常與敵人短兵相接,進行肉搏,受到朱棣的重賞,並當上了總兵官,繼續鎮守廣寧衛。
廣寧衛所處的遼東半島,與日本隔海相望。從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到十三年(公元1380年),日本曾向明朝遣使朝貢達7次之多,目的是與明朝通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懷疑左丞相胡惟庸裡通外國,得到日本人的幫助,將其誅殺。從此,中日關係開始緊張,出現僵局。
朱棣繼位以後,中日邦交僵持局面開始解凍。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九月,朱棣遣使團出使日本,兩國邦交正常化。朱棣頒詔,中日貿易每10年一次,人數限制在200人,船限2艘。實際上,日本以入貢為名,並非10年一次,人數也不止200人。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中國使團派往日本,遭到拒絕,並在以後的6年中,中斷與明朝的關係,中日關係再次出現僵局。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發生了倭寇入侵沿海的事件。這年六月,瞭望哨報告:東南海島中烽火沖天,這是倭寇入侵的信號。劉江聞迅,急忙引兵至望海蝸。只見倭寇30余條戰船停泊在馬雄島,氣勢洶洶登岸,直奔望海蝸而來。劉江占據有利地形,設下埋伏,明里派少數步兵迎敵,暗中派騎兵快速至馬雄島,輕而易舉,繳獲戰船,斷倭歸路。倭寇見明軍只有少數步兵迎戰,更加有恃無恐,殺氣騰騰。明軍佯裝寡不敵眾,節節敗退,將倭寇引至重重包圍之中。正當倭寇洋洋得意之時,突然一聲炮響,倭寇頓時嚇得目瞪口呆,這才知道中了埋伏,慌忙進入櫻桃園空城堡。倭寇哪裡知道,這正是劉江給倭寇設計的“口袋 ”,劉江特意放倭寇從西門出去,然後兩路夾擊,倭寇全軍覆沒,無一人漏網。這次戰鬥,從日出之時開始,至落日之時結束,斬敵首千餘級,生擒130人。倭寇遭此重創,不敢復入遼東。
捷報傳至京城,朱棣大喜,封劉江為廣寧伯,並賜名劉榮,以示榮耀。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四月,劉榮與世長辭,朱棣極為悲傷,賜謚“忠武”,改廣寧伯為廣寧侯,於京西盧溝河(今永定河)畔四平山賜葬。墓地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環山,右有盧溝河,前臨金口,南有石經山 今石景山 為屏障,風水可謂極佳。墓地規模宏大,松柏參天,環境極其幽靜。按《會典》規定,劉榮的級別應諭祭“十六壇”,其禮儀之隆重,場面之宏大,可以想見。
進入民國以後,廣寧伯墳被盜,樹木幾被伐盡,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只有一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馬幸免於難,收藏在模式口村的田義墓內,供參觀者欣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