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望族
拼音
wàng zú
引證解釋
有名望的大戶人家。帝王貴胄後裔。
《後漢書·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堂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李賢註:“引用士人有族望者。”
《北史·朱弁傳》:“弁又為本州大中正,姓族多所降抑,頗為時人所怨。
《舊五代史·晉書·李專美傳》:“專美之遠祖本出姑臧大房,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軒冕為貴,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唐太宗曾降詔以戒其弊風,終莫能改。其間有未達者,必曰:‘姓崔、盧、李、鄭了,余復何求耶?’其達者則邈在天表,復若千里,人罕造其門,浮薄自大,皆此類也。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鎮遠 王擢 表 雍 秦 二州望族,自東徙已來,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華胄,宜蒙優免。從之。”
宋·秦觀《王儉論》:“自晉以閥閱用人,王謝二氏最為望族,江左以來公卿將相出其門者十七八,子為主婿,女為王妃,布台省而列州郡者不可勝數,亦猶齊之諸田,楚之昭、屈、景氏,皆與國同其休戚者也。”
清 昭連 《嘯亭續錄·德尚書》:“ 德尚書 瑛 ,姓 通顏覺羅氏 , 滿洲 望族也。”
晉國六卿
晉國六卿狹義特指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廣義指擔任過晉國六卿職位的所有世族。
晉國六卿制度,是春秋時期晉文公回國後建立的軍事政治制度,分為中、上、下三軍制,每軍各設一名將、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對內協助晉公管理國家軍事、政治,對外“尊王攘夷”,抵禦戎狄、南蠻的入侵,捍衛華夏文明。
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晉國的輝煌正是由六卿幾個家族歷經十幾代勵精圖治奮鬥的結果,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華夏民族精神,這一點,在華夏民族史上無疑是絕無僅有的。
五姓七望
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范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