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胡姓:以謚為氏
胡姓為當今中國第13大姓,占總人口的1.31%。
關於胡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兩種說法均與陳地有關:一是以陳胡公諡號為氏;二是以國為氏,春秋有胡國,子爵,其地在陳國附近,是附庸於陳國的一個小國。
古代姓氏學著作認為,以謚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頭。唐代林寶《元和姓纂》上說:"胡,帝舜之後,胡公封陳,子孫以謚為氏,系出媯姓。"林寶所依據的是出於漢代的《世本》一書,《世本》中對胡姓來源的解釋是:"周武王封虞滿於陳,謚胡公,因氏"。
這裡我們要討論的是,媯滿為什麼得了一個"胡公"的諡號?或者說,"胡"字包含著一個什麼樣的美好意義?
關於媯滿諡號"胡公"的由來,我們從周代的諡法中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逸周書·諡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壽的意思。也就是說,媯滿年高壽長,人樂其壽,故以其壽而謚之曰"胡"。
但是,是誰最先以胡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書籍,難以考究。廣州市胡海先生為調查全國安定《胡氏族譜》,從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費踏 13省,遍尋資料,歷千辛萬苦,從民間浩翰的家譜史料中,做出結論,認為陳國最後一個國君陳胡公20世孫陳閔公亡國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往陽武戶牖避難,其中陳衍,生子二:長子名璉、次子名璵。璉以國為氏,姓陳;璵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璵生澄,於是有胡氏一系。此為一說。但從胡公媯滿到其21世孫璵,其間相距六百餘年,若以胡公諡號為氏,當在胡公孫輩三、四代之間,不一定會延續到21世。有的胡氏族譜上說,胡氏始於陳胡公長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長子名犀侯,為申公,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繼兄即位,為相公。此又為一說。
對胡氏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鬍子國,以國為氏。春秋時有兩個鬍子國,一為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一帶,與鄭國相鄰,與陳國不遠。一為歸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一帶,與陳國相鄰,這個胡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小國,而是陳國的一個附庸國。《左傳》載,"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這裡的胡國和沈國,都是附庸於陳國的子國。陳國後期國力衰弱,自顧不遐,胡國先為吳國所掠,後亡於楚國。歸姓胡國亡國後,後人分為兩支,一為胡姓,一為歸姓。
關於胡公的這兩個來源,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陽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云: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他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來源,但最早的姓氏書籍、早在漢代的《世本》認為胡姓源於陳胡公,且大多數胡姓族譜均記為源於陳胡公,所以我們還是取胡姓以胡公諡號為氏,與陳姓同源之說。
胡氏家譜源流甚早,現有確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譜。朱熹有《胡氏族譜序》存於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於陳,子孫以謚為姓,歷漢文恭公,以迄晉關內侯質為立譜之鼻祖,相傳二十五世,中間序昭穆,別疏戚,因流溯源,由本達枝,作譜以傳,庶幾不忘本也。胡氏子孫繼此能自振於時,則斯譜之傳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萬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兩地,其中安定聲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寧夏固原。安定成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兩晉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西漢時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門名戶,占系陳國",即為陳國胡公滿的後裔。東漢時,太尉胡廣為安定人。三國時,魏荊州刺史胡質為安定人,其子胡威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遷居淮南。安定胡氏歷經兩晉,世代官宦,權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聞天下,安定胡氏成為天下胡姓最為顯達、最龐大的一支。
南朝時,劉宋名將胡藩居江西華林(今江西奉新縣西南),胡藩有60多個兒子,經數十年繁衍,成為當地大族,胡藩為華林胡氏始祖。自胡藩歷24世,傳至唐代胡魁,歷任饒州判官、侍御史等職,胡魁有5個兒子,分居5處,蔚為華林五宗,華林胡氏走向興盛。
華林五宗中,胡魁長子胡璫之後,宋代有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兄弟,一門進士,盛極一時。胡璫後裔後來有遷到湖南、湖北、雲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遷至湖南的有一支居於瀏陽中和鄉,這裡為羅霄山余脈,有一小山嶺,名叫"西嶺",西嶺山腳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來就有胡姓人居住,經400年繁衍生息,成為當地有名的"西嶺胡氏"。到當代,西嶺胡氏則有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據其族譜記載,西嶺胡氏源於華林胡氏,族譜從陳胡公媯滿起,至胡耀邦,已是第 130餘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別引人注目,他們創造的文化成為徽州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宋代,著名學者汪藻就曾這樣說過:"大江之東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學新安為最。新安之屬以縣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績溪為最。績溪之氏以族名者無慮百餘,而學傳子孫胡氏為最。"
績溪是徽州的六縣之一,今為安徽績溪縣。"績溪胡氏"以其獨特的文化而著稱於世,為當地聞姓望族。績溪胡氏著名的家族有三支,即"明經胡氏"、"金紫胡氏"、"尚書胡氏",人稱"績溪三胡"。
"明經胡氏"系由李姓改為胡姓者,是近代名人胡適和胡光墉(即紅頂商人胡雪岩)的家族。
"金紫胡氏",其始祖為宋代名臣、學者胡舜陟(1083—1143),他因受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故後人把"金紫"作為其家族的稱呼,稱"金紫胡氏 "。金紫胡氏自家居績溪後,聚族而居,世代為學,過著耕讀與世宦相結合的生活。胡舜陟之子胡仔也是宋代大學者。據史載,宋、明、清三朝中,金紫胡氏共有 154種著作問世,著作多以解經為主,故有"經解世家"之稱。
"尚書胡氏",其始祖可追溯到東晉時的胡焱。胡焱本是山東青州人,東晉時任騎常待官職,奉命鎮守新安郡的歙縣,鹹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遊覽華陽鎮(今績溪縣城),到了龍川(今績溪縣瀛洲鄉坑口村),看到這裡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是一塊風水寶地。他便在龍川之口的荊林里占卦,大吉大利,於是舉族從青州遷居於此,從此龍川村開始發展,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
《龍川胡氏宗譜序》記載:"我徽州固多世家,而華陽(即今績溪)則以胡氏為首,胡氏又以龍川為首,龍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無出其右者。"龍川胡氏的興盛在元明之際,其家族在此間考中進士的接連不斷。據統計,績溪縣歷史上共有進士100餘名,龍川村有典籍記載的就有11名,是有名的"進士村"。明代成化年後,龍川胡氏出了兩位尚書胡富、胡宗憲,龍川胡氏達到鼎盛期,因此被人稱作"尚書胡氏"。
"尚書胡氏"到近代則以經商而著名於世。當時因徽州山區地少,糧食奇缺,生存不易,大部分人一到成年就去外地做生意,窮則思變,於是逼出了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徽商。
《廣韻》中說,陳胡公之後有公子非,因以胡非為氏。
另外,源於媯姓的還有胡毋氏,又作胡母氏,《廣韻》、《姓氏急就篇》、《姓解》、《通志·氏族略》均載:齊宣王母弟封母鄉,因戰國齊國王室為田氏,本是媯姓陳氏後裔,所以齊宣王母弟遠本陳胡公,近取母邑,為胡母氏。
起源
胡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封媯滿為諸侯,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稱為胡公,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姚姓的第三十三代孫,媯滿被周武王的封為陳侯。此後,媯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有以胡為姓氏,胡姓,即成為漢族人胡姓的由來。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姚姓後裔,黃帝子孫。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