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繆爾

朗格繆爾

朗格繆爾(Langmuir Irving) (1881-1957),美國人,著名物理化學家,界面化學的開拓者,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朗格繆爾吸附方程:q =Γ/Γ∞=bp/(1+bp)。朗格繆爾的科研活動和所取得的成果,對工業企業界產生巨大影響,從而促進了工業企業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朗格繆爾於1881年1月31日生於美國紐約。朗格繆爾研究了不同氣體對鎢絲的作用,從而發明了充氣燈泡,使發光率和使用壽命均得到提高。朗格繆爾因對表面化學研究的功績而獲得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朗格繆爾(Langmuir Itying) (1881-1957),美國人,著名物理化學家,界面化學的開拓者,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朗格繆爾吸附方程:q =Γ/Γ∞=bp/(1+bp)

生平介紹

朗格繆爾於1881年1月31日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採礦系。1903年為採礦工程師。此後,去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在著名化學家能斯特教授的指導下,研究鉑絲對各種氣體的分解作用,1906年獲得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美國後,到新澤西州史蒂文森工學院任教。1909年,受聘到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斯克內塔迪電氣工程實驗室任專職研究員,1932年擔任了該實驗室主任。他在這裡工作了41年,退休後仍擔任顧問。他重視實踐,治學嚴謹,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科學實驗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是在這間實驗室里完成的。於1957年8月16日在麻薩諸塞州去世,享年76歲。

主要貢獻

朗格繆爾研究了不同氣體對鎢絲的作用,從而發明了充氣燈泡,使發光率和使用壽命均得到提高。1918年發現氫氣在高溫下吸收大量熱會離解成氫原子。經過15年的持續研究,終於在1927年發明了因離解氫原子再結合而產生高溫,用以焊接金屬的原子氫焊接法。1919-1921年間,研究了化學鍵理論,並發表了有關論文,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理論模型。1913-1942年間,他還對物質的表面現象進行了研究,開拓了化學學科的新領域——界面化學。1916年發表論文《固體與液體的基本性質》,文中首次提出了固體吸附氣體分子的單分子吸附層理論,並推導出吸附表面平衡過程的朗格繆爾等溫吸附式。在液體表面有機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對單分子膜的研究促進了催化吸附理論的研究,對有機合成和石油煉製工業的發展均有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酶、維生素等生命物質的研究。在大氣科學方面的研究,他與謝弗爾合作,成功地實現了人工降雨。他一生髮表了200餘篇論文,獲得了63項專利,去世後被收入《歐文·朗格繆爾文集》中,該文集成為物理和化學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朗格繆爾因對表面化學研究的功績而獲得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這在工業企業界的研究人員中還是首例。他還兩次獲得尼科爾獎章。朗格繆爾的科研活動和所取得的成果,對工業企業界產生巨大影響,從而促進了工業企業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科技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