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服部半藏](/img/3/ac7/nBnauM3XyADM4QzN4YDOzczNxITM3kjNygDMwADMwAzMxAzL2g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桶狹間合戰後,德川家康出兵進攻今川家領地。在進攻三河國西郡宇土城一戰中, 正成率伊賀忍者六、七十人潛入城中,爲落城立下首功。永祿十二年(1569) 正月的掛川城攻戰中,又協助本多重次落城。元龜三年(1572)十二月,在三方原合戰中再此立下大功,並得到家康的重賞。此時,正成已經是德川家忍者集團--半藏門的首領。
天正七年(1579)9月,家康的長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吳城切腹。已經被任命爲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擔當了信康的介錯。但是半藏整個過程都伏地大哭,連刀都不能舉起。忠義令人感動。 天正十年(1582)6月,本能寺事變爆發之際,家康正身處界港。在接到事變的報告後,半藏護送著家康急速沿大和、伊賀、伊勢趕回三河。這一次歸程被家康稱爲“生涯第一艱難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護送家康通過。家康回到三河後,爲表彰半藏的功績,賜給其遠江八千石的領地。小田原之戰後,家康移封關東,隨行的半藏此時下屬伊賀衆已達二百餘人。慶長元年(1596)12月,半藏去世。並被安葬於安養院,這是當年半藏爲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 奉寺院(後來改稱西念寺),這也是對其一生忠義的認可。
生平概述
![服部半藏](/img/5/cb0/nBnauM3X3ITO5AzM1ATOzczNxITM3kjNygDMwADMwAzMxAzLwk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服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紀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後裔,而秦氏則是自中國吳國渡海過來的移民。秦氏不但傳授紡織技術給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開「新樂」公演,令日本人大開眼界。所謂「新樂」,是3世紀末到4世紀初,在中國非常發達的一種大眾藝能,內容包含歌舞、雜技、力技、魔術、偶人劇、口技,以及訓練犬、猴子、鳥等小動物表演節目的大眾娛樂。據說是融合西藏藝能與中國藝能的新型技藝。秦氏集團當時主要在中國南部都市與寺廟巡迴演出,日後組織逐漸膨脹,分散到中國各地。其中之二、三個樂團,為了尋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來。日本和服的傳統稱呼是「吳服」,語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吳國。
服部氏是秦氏集團分組之一。至於何時移居伊賀?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將「新樂」技能鑽研演繹成兵法忍術?也沒有詳細史料可追本究源。總之,服部一族於15世紀上旬離開老家,歸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為松平家家臣。服部一族中最有名的後裔是德川家康護衛武將之一,服部半藏正成(Hattorihanzoumasanari,1542-1596)。
1582年6月2日,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遭遇家臣明智光秀叛亂,寡不敵眾,自戕身亡。這時,德川家康正在大阪府遊山玩水,當天還打算回京都與信長共聚一堂。途中抵達飯盛山時,接到信長斃命的速報。當時41歲的德川家康立即說要切腹殉死,後經家臣勸阻,沉思許久,才轉念為「應該舉兵為信長復仇」。然而此刻身邊護衛僅有80人左右,真要打起來,不要說是復仇了,就連自身性命也很難保。
家康與眾家臣們商討後,得出一條逃脫之路:便是從飯盛山一直線翻山越嶺到伊勢灣白子港,再搭船到愛知縣高濱港,逃回本國。從飯盛山到白子港之間,總計96公里,途中必須經過伊賀,因此在場的服部半藏正成,利用老家力量,召集了200名伊賀忍者與100名甲賀忍者,一路護衛家康逃脫叛亂現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翻越伊賀事件」。換句話說,這時若是沒有伊賀、甲賀眾忍者的助臂,日後也就不會出現德川幕府了。
此時,伊賀眾忍者會不顧性命保衛家康,也是有理由的。如果有人看過《梟之城》這部電影,應該記得片子開頭有一場屠殺伊賀忍者村的鏡頭吧?那正是前一年織田信長所下的命令,以4萬5千大軍攻擊2千忍者,殊死戰鬥長達10天。當時一些上忍、中忍們帶領著眾多下忍殺出重圍,逃到諸國。其中大部份都是逃進德川家康藩國內,在九死一生中撿回性命。因此換個角度來看,全程96公里、5夜6天的家康潛逃之行,其實也可以說是伊賀眾忍者們的報恩行動。
日後,家康命令正成組織「伊賀組同心」(相當於現代的警察局),讓正成支配這些忍者。而正成也充分發揮了這個集團的特異能力,輔助家康走向奪取天下之路。遺憾的是,正成於54歲驟亡,長男服部半藏正就(masanari)繼承了他的地位,服部家的悲劇也跟著開場了。
正成有兩個兒子,長男正就,次男正重(masasige),資質都不出色。有文武才略的父親正成於生前便已看出兒子們的庸碌了。
話說1579年,織田信長以「懷叛變之心」為由,命令家康處死嫡子信康(也是織田信長女婿)。家康惱懆多日,終於命令信康自裁。並下令另一位家臣負責「介錯」(kaisyaku)之任。為了減免自裁者切腹之後的痛苦,「介錯人」於自裁者切腹後必須即刻揮刀斬斷當事人的頭顱。豈知那位家臣耐不住這項相當於「弒君」的職責,竟然毅然出奔了。於是家康只得命令正成肩負起這項重任。
此時,信康21歲,正就15歲。就年齡來講,正就根本無法當替罪羔羊。而正就內心也非常清楚這一點,才故意挺身而出,打算博得父親讚揚。然而,飽閱風霜、才勇兼優的正成,怎么可能識不破小犬居心何在?可憐的正就,不但弄巧成拙,還曝露出自己的愚昧凡眼。
至於正成,在信康從容不迫筆直橫切腹部後,喊道「半藏,介錯!」時,久久無法揮下手上的刀,最後棄刀跪倒在地上泣不成聲。一旁擔任驗屍官的家臣,忍無可忍,跨前一步,喊道「殿下,請恕罪!」隨即斬下信康頭顱。事後,家康呼喚半藏,淚流滿面地說:「天下父母心,半藏不忍心下手,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句話令代半藏介錯的驗屍官嚇得屁滾尿流,連夜出奔,逃進高野山內。
![服部半藏](/img/6/c29/nBnauM3XwQzMyYTM3ATOzczNxITM3kjNygDMwADMwAzMxAzLwk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半藏正成在世時是亂世,上忍與下忍的關係當然也是絕對性的,家康也深知同心組織獨特的隱密性與其意義,凡事都讓正成獨當一面;但是家康統一天下之後,組織也不得不轉換成官僚機構形式。正就的悲劇,就在於他無法理解時代的變遷。舉個例來說,某年秋季,暴風雨襲擊江戶,江戶城第二外郭與第三外郭城垣都倒塌了,江戶城本身也遭受落雷,城內外騷動不已。「伊賀組同心」平時任務是守衛城堡,當下全體出動搶修城牆。這時,正就竟然派人傳達命令,說什麼自家宅邸圍牆與大門都受損,要同心們馬上趕過來修理宅邸。可是暴風雨越來越大,城堡損害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同心們便暫時不理會正就的命令,全體各就各位繼續搶修江戶城。
![服部半藏](/img/0/0a8/nBnauM3XwcjMzIzNycDOzczNxITM3kjNygDMwADMwAzMxAzL3g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家康起初默不作聲,靜觀事件演變過程。後來是正就實在無計可施了,親自懇求家康罷免他的職位。家康接受了正就的請願,將服部家貶為平民,讓正就寄食在妻子娘家。政變主謀者當然全部都判以死刑,其中包括那位內人被蹂躪之後咬舌自盡的組長。而「伊賀同心組」也經過重新整編,正式成為幕府官僚機構之一。
![服部半藏](/img/3/e70/nBnauM3X0cTM1QjN1cDOzczNxITM3kjNygDMwADMwAzMxAzL3g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現代日本後人口中所說的「服部半藏」,指的是有「鬼半藏」之稱的正成。正成雖然承繼了伊賀上忍中之最的血脈(上忍中也有階級之分),不過,到了他這一代,已經算是「白道」武將身份了。何況他是長矛高手,在各種戰役中立下不少戰功。家康之所以會心服正成。
400多年後的今日,日本皇居仍遺存有「半藏門」,這是半藏親自設計的城門,以備敵方自海上攻進城時,將軍一族可以自半藏門一路沿著甲州街道(古道),逃脫到甲府城。當時他自己的宅邸也是在半藏門附近。現代皇太子與雅子皇太妃有時候會從這個門出入。半藏門城外有一道「半藏濠」。日本橋到澀谷之間的捷運路線,名稱也是「半藏線」。
家族歷史
歷史
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賀國的豪族。
第一代服部半藏服部保長(1521----1576)
服部保長,為初代服部半藏。原侍奉足利義晴,離開伊賀後到了三河國仕奉松平氏,相繼侍奉了松平清康、廣忠、家康三代。他也被認為是一名忍者,但真實的情形已無法考究。
第二代服部半藏服部正成(1542-----1596)
服部保長的長子服部正成繼承了“半藏”,開始通稱服部半藏(はっとり はんぞう)。正成有“鬼半藏”的稱呼,被視為傑出的猛將,在侍奉德川家康時屢立戰功。
正成雖被視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後世記載他的事跡多是率領忍者眾進行放火等秘密活動。此外在本能寺之變時,因為在伊賀擁有地緣和人脈的關係,服部順利地將家康經伊賀護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
德川家康開始將天正伊賀之亂中流離失散的伊賀忍者集合起來,組成伊賀同心軍團,交予正成統領。德川家康遷都至江戶城時,半藏負責江戶城西門的警備、因此這個西門都還有半藏門的稱呼。
第三代服部半藏服部正就(1571----1640)
正成的長子,服部正就在父親死後、繼續領導伊賀同心200人、同樣與父親有半藏和石見守的稱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揮權後就引來部下的不服,從此正就被廢了兵權、改封領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來似乎只繼承了三代,不過,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勝的姐姐,他的兒子服部源右衛門正辰(1598----1672)也因而得以仕奉於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長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1573-----1651)也被松平家任為家老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