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最後一堂生死課
作 者:辜琮瑜
出版時間: 2011-7-1
ISBN: 9787510036309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 元
內容簡介
生是什麼?死是什麼?不知死,焉知生?在生死之間,如何活得更有意義?《最後一堂生死課》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之間應做何事?引領我們從死亡恐懼中關照自己,覺察出活著的意義。
《最後一堂生死課》對從中西哲學、心理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到死後世界、前世今生的種種討論,精粹出其中的精華;並提供了悲傷處理、安寧療護、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告別式等問題的討論與建議。關於生前死後的種種生死學課題,就是本書的內容。
作者辜琮瑜以開放性的角度,從生活的體驗中提供面對生死的種種可能,引領讀者找到與建立自己的生死觀。
作者簡介
哲學博士,現任台灣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佛學弘講講師,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助理教授,《人生》雜誌客座總編輯。著有《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根本沒煩惱》、《生死美學 》、《哲學與人生.生命的安頓》、《活著活著就笑了》,等等。
目錄
自序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Chapter 1 最後一堂生死課
·為什麼要學生死學?
·生死學學什麼?
·生死學學不到什麼?
·如何看待生死學?
·生死學談什麼?
·生死學的基本精神
·生死學的特色:解構
Chapter 2 思索生死三大事
·因不滿意而質疑:生命從哪裡來?
·期望保證的啟問:死往何去?
·價值的安立與探索:我想要我是誰?
·實證主義的人生觀
·功利主義的人生觀
·實用主義的人生觀
·進化主義的人生觀
·個人主義的人生觀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
Chapter 3 死亡的恐懼
·人為何恐懼死亡?
·從死亡恐懼的排序觀照自己
Chapter 4 死亡的覺察
·如果遇到死神
·如果沒有死神
·該用什麼心態面對死亡?
·意識死亡有意義嗎?
·覺察死亡有什麼作用?
·我是誰?
·“定義法鼓山”的練習
·“我是誰”的練習
Chapter 5 死亡的練習
·什麼情況下會覺察死亡?
·為何要覺察死亡的可能性?
·心理學家提供的“練習”
............
試讀章節
學習生死學的目的可以歸納出四個:第一個目的是了解自己到底用什麼模式在活著?“模式”這個詞,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習氣”。我們是用什麼樣的習氣在過生活,平常我們總習焉而不察,每天都這樣過,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也不清楚自己用什麼樣的方式在進行。
如果問大家:“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是右腳先下床?還是左腳?”有些人很快有答案,很多人就得想很久,這讓人聯想到長鬍子的故事。有個留長鬍子的人,別人問他:“睡覺的時候鬍子是在棉被外面?還是裡面? ”自從別人問他這個問題之後,他就失眠了,因為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一直看他的鬍子,它應該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其實我們每天生活都是這樣子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類似的路,循著相同的模式吃飯或走路,可能很習慣,卻是不明所以的。禪修的功能之一,也就是提醒我們做這樣的覺察,透過這個過程,希望能夠看到這種模式的運作,然後給自己分析、觀察的機會。
第二個目的是要對治一般人面對死亡那種逃避、遮掩的方式,希望提醒的是一死亡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恐怖,卻也沒有僥倖,就算不想理它,它還是存在。死亡是存在的一種方式,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先生,然後死,它是一個連續的狀態,不會因為我們不去理它,它就不存在。我們可以去思考、覺察、面對死亡與自己的關聯,其中的意義是,如果知道死亡不是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一旦碰到了,便不會措手不及,不會驚嘆於“怎么可能”而在驚訝狀態下,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當中。
第三個目的是提醒我們不再把活著當成理所當然,認為我去睡了,明天一定會醒過來,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狀態。要知道活著不是那么理所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睡了就醒過來的。
有位長輩到美國慶祝外孫滿月,大家才開心地聚會晚餐,結果隔天早上起床醒來的時候,外祖母推一推枕邊的外祖父,怎么不動?原來他已在睡眠中安詳死去。通常一般人在臨終之際會有一些掙扎、反應,可是連他床邊的人居然都不知道,睡到天亮才發現。
類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因為不在我們身邊發生,會覺得那都是故事,即使真的在身邊發生,也只會覺得驚悚、可怕。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在不斷提醒我們,也是歐文在《存在心理治療(上)》書中提到的,死亡是一種邊界經驗。所謂“邊界經驗”就是逼顯出一個原來我們都跟它有關,而且逃避不了,卻蓄意不去思索的體驗:我們應該去面對生命中“活著”的這一段,因為它真的不是那么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