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萍

曾靜萍

曾靜萍,女,1963年8月出生,漢族,民盟盟員。梨園戲旦角。為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兩度榮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梅花獎。 是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中國文化部優秀專家;2005年度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福建省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福建省第四屆“十大傑出女性”。曾榮獲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是文化部優秀專家和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福建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2018年1月31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福建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主要代表作品

曾靜萍《郭華&amp 曾靜萍《郭華&amp

在舞台上的演出扮相被形容為“風情萬種、媚眼如絲、細膩迷人”,代表作品有《陳三五娘》、《高文舉》、《朱文》、《朱買臣》、《節婦吟》、《董生與李氏》、《蔡文姬》等。 領銜主演的《董生與李氏》榮膺2003-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領銜主演的《節婦吟》入選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

成長曆程

曾靜萍榮膺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曾靜萍榮膺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1977年,曾靜萍考進福建省藝術學校梨園班,開始了她的梨園戲藝術道路。1987年,曾靜萍在福建省首屆水仙花青年演員比賽中,憑藉在梨園戲傳統劇目《朱文》中飾演“一粒金”,以評審會全票通過的驕人成績勇奪“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在福建省第十七屆戲劇會演的舞台上,她又成功塑造了新編梨園戲《節婦吟》中的主角——寡婦顏氏。從此曾靜萍在福建劇壇上脫穎而出,閃現出獨特的藝術光彩。1988年,《節婦吟》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戲劇節上,一炮打響,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精美的藝術性徵服了觀眾,曾靜萍的表演藝術也受到了戲劇屆專家的廣泛讚譽,25歲的曾靜萍榮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的獎項——梅花獎,成為福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戲劇演員;《節婦吟》參加上海藝術節演出,一時轟動上海,榮獲第二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這也是福建戲劇演員第一次染指此獎項。之後,她又連續四屆榮獲福建省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優秀演員獎。

2004年,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又以編劇王仁傑和導演盧昂編創的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作為福建省唯一入選2003-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經過半年多的精心打造,《董生與李氏》在全國30台初選劇目中脫穎而出,拔得戲曲劇目頭籌,榮膺“十大精品劇目”稱號 。

原中國劇協副主席劉厚生觀看後《董生與李氏》說:“演員的表演無可挑剔,女主角更是深刻挖掘了李氏的內心世界。”著名戲劇評論員曉耕說:“梅花獎得主曾靜萍飾演的李氏,風情萬種,美不勝收。台下的曾靜萍不顯山不露水,一登台,便魅力四射,舉手投足,道白行腔皆有戲,刻畫人物入木三分,細膩迷人,揮之不去。”著名詩人、作家舒婷衝著曾靜萍是梅花大獎獲得者的名氣,去看了一場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回來後,感慨道:“唉,我與梨園相見恨晚。”並在其文章《鄉音鄉韻》中寫道:“曾靜萍的表演無可比擬。她把一個懷春寡婦的饑渴、矛盾、患得患失演得入骨三分,而且風情萬種。即便我這樣的外行,也能嗅出她在傳統醇酒里所滲入那一點點分寸得當的現代表演藝術的白蘭地味兒。以至我懷疑我所認識的那個沉默、倔強、樸素的泉州小女子,是否就是台上這位抹胸半掩、烏髮委地、攬鏡自傷、媚眼如絲的閨中怨婦呢?”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祈對曾靜萍飾演的李氏更是作了一番詳細的描述:“踩著細弱碎步,悠悠忽忽、蹴三致一,忽而頹然步軟、花落無聲;忽而飄忽挪移、柳絮如風;才見她捲起身子、如貓兒般搓膩懶怛;稍一個沒留神,竟已如水流涓涓游移到了另一邊。這般花落無聲/行雲有影的身段,既是‘穿幽靜、過迴廊’形象的模擬,又似是‘流蕩心緒’的立體化。初則如一池春塘水波,欲皺還休,繼而轉為熱烈奔放,化身一片駘蕩春風,銷蝕無虛偽文飾,鉤掘出所有人心底的幽微情思。而模擬傀儡的身形,偶會出現稜角的頓挫,就在這一瞬間,曾靜萍每每握住時機,露出‘顧盼自得’之態,一副‘唔,漸次入我彀中矣’的神色!是這樣的演員,策動全身每一寸肌理,色誘全場觀眾銷盡溫柔。”王安祈繼而還評述道,“說到意象化,仍要回頭談曾靜萍的表演,虛幻迷離的眼神、縹緲惝怳的韻致,凝眸深處,竟將戲牽扯引向了虛實邊際(這般眼底風韻,放眼當今名旦,或僅崑劇華文漪可相提並論,若論妖嬈,曾靜萍還勝三分)。”……可以說,通過李氏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曾靜萍的表演藝術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曾靜萍劇照 曾靜萍劇照

1999年,曾靜萍被任命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挑起了領導劇團的重擔。在戲曲日漸式微的年代,在劇團生存極為艱難的時候,她經受住了種種挑戰和誘惑,堅守梨園戲陣地,把搶救、薪傳、發展、傳播梨園戲藝術為己任,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幾年來,她組織劇團演職員搶救、整理、上演梨園戲《陳三刀》、《劉智遠》等優秀傳統劇目十餘台,對戲曲史、泉州文化史做出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貢獻。對於新創劇目,她也勇於探索、敢於實踐,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新編梨園戲《皂隸與女賊》榮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新編梨園戲《蔡文姬》囊括福建省第22屆戲劇會演所有獎項等。曾靜萍還十分重視新一代演職員的培養工作。劇團委託省藝術學校招收梨園戲表演、器樂演奏專業學生,考慮到學校師資缺乏的情況,曾靜萍積極配合藝校教學工作,在安排劇團藝術人員進行傳幫帶的同時,聘請退休的名老藝人輔導業務教學;她還積極選送藝術人員到全國知名重點高等藝術院校深造,使劇團形成較全面的藝術人才梯隊;同時,儘可能提供實踐機會,選送劇團演職員參與各類比賽。她擔任團長期間,在全國姓及福建省會演和比賽中,劇團共有40多人次獲得較高獎項,如先後獲得“白玉蘭主角獎”,首屆“紅梅獎”中國戲曲演員大賽金獎,首屆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導演獎、編劇獎、演員獎等。

曾靜萍喜獲二度梅 曾靜萍喜獲二度梅

在曾靜萍的領導下,梨園戲近幾年來湧現出一台又一台藝術精品,在奠定劇團的一線位置的同時,梨園戲的知名度也大為提升。2002年,梨園戲作為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資料庫。劇團多次受邀到日本、印尼、新加坡、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演出。2003年梨園戲作為“中法文化年”的首腦項目,前往巴黎演出,以極具原汁原味的傳統樣式,全面展示了梨園戲古樸、典雅的藝術特色,得到“中法文化年”中、法雙方組委主席及法國前總理特使弗里德曼夫婦及法國政界和文化屆名流的高度評價。而其本人多次作為戲曲界的唯一代表,參加德國、瑞士、荷蘭、新加坡等國際藝術節的演出,為梨園戲不僅僅是贏得了榮譽,更重要的是使梨園戲的文化價值得到了廣泛承認。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盟員,曾靜萍還積極參政議政。她針對傳統藝術生存的窘境、藝術人員從業的困惑和迷茫,提出了《救救戲劇國寶》、《保護民間老藝人》等多項提案,得到了廣大代表的支持,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紛紛對此作了報導,為傳統藝術、傳統藝人爭取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更大的生存空間。

在京滬,曾靜萍被評論家排在中國戲曲女演員三甲之列;在台灣,她被輿論界譽為“梨園天后”。輝煌的成績、炫目的光環,並沒有使曾靜萍飄飄然起來,台下的曾靜萍比較寡言,經常素麵朝天,樸實、低調地讓你無法想像她是一位一上台就能魅力四射的“梨園天后”。

代表作品還有傳統劇目《郭華‧買胭脂》等。 曾靜萍曾兩度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在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上獲“二度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