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曾氏十堂,是指湖南省雙峰縣曾國藩故里旅遊景區內的各旅遊景點,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黃金堂、大夫第(敦德堂、獎善堂)、萬宜堂、修善堂、有恆堂、華祝堂、文吉堂等。
十堂解密
曾國藩兄弟五人的發達及其後世子孫的有為,在其家鄉荷葉影響深遠,曾氏可以說是名門望族,對其莊園有順口溜曰:“修善獎善,敦德有恆,黃金白玉,富厚萬宜”,其意是指曾府莊園氣派。而華祝堂為曾國潢修建萬年堂時的臨時住處,文吉堂只是曾氏家族的管莊,故未編入順口溜。
曾氏“十堂”之說,其實曾氏修建的只有八堂,華祝堂只是買的臨時住處,後又出賣,文吉堂為管莊,曾家曾對此二莊屋有所有權,故稱“十堂”。曾氏所建的八堂又分兩類:一類是其祖父輩修建的,規模不大,結構簡單,如白玉堂、黃金堂,這兩堂在曾氏兄弟手裡有所改建和擴建,也顯得氣派了;另一類是曾氏兄弟發跡後修建的,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富厚堂、獎善堂、敦德堂、有恆堂、萬宜堂、修善堂。
曾國藩對屋堂的要求是“不尚華美”。曾氏兄弟後來的屋堂為何都大氣,華美呢?源於鹹豐二年(1852年)其母江太夫人病逝後,為母開堂作吊,僅中餐就有240席,分3次才開完,其父鹹豐七年去世,只能開流水席,兄弟五人感到不體面,就急於廣置田宇,戰勝太平軍後,曾家“打開南京發洋財”就在家鄉大興土木。
堂名富含典故,意義深遠
白玉堂原名白楊坪,曾家於道光28年(1848年)對老屋改建,其時曾國藩升任內閣子士兼禮部侍郎,道光29年升授禮部右侍郎,後又署兵部右侍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為適合於改建後白楊坪的氣派,又顯示家庭的榮耀,也有對兒子曾國藩仕途輝煌騰達的紀念,鹹豐元年,曾國藩之父曾麟書將原白楊坪更名為“白玉堂”,取“白玉為君堂”之意,(《樂府詩集·相逢行古辭》有詩云:“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講的是富貴之宅)。曾府分家後白玉堂為其六弟曾國華的莊園,曾國藩的叔父高軒公無後,輔曾國華為嗣。
黃金堂原名腰裡,因與修善堂進行區別又叫下腰裡,修善堂叫上腰裡,道光28年(1849年)改建,鹹豐元年十一月曾國潢過火居住,取名“黃金堂”,意為“黃金為君門”,同白玉堂指“富貴之宅”,也寓意家庭興旺,地位顯赫。曾府分家曾國藩分得黃金堂,這是曾國藩在其父輩那裡繼承的家業。
修善堂是曾氏所建八堂中規模最少的,花資也不多,深得曾國藩的讚許,修善堂房屋布局新穎別致,不同於鎖形的白玉堂、黃金堂,也不同於四合院式的富厚堂,它像兩把以正廳為對稱軸連線起來的“F”形古式銅鎖鑰匙!曾國藩四弟曾國潢於鹹豐九年(1859年)冬從黃金堂移居修善堂。曾國藩於鹹豐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書中贈聯曰:“儉以養廉,譽洽鄉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修善堂取“積德行善之意”命其堂名。曾國潢一生未外出做官,也未隨曾國藩外出征戰,只在鄉間協辦團練,長期居鄉理家,白玉堂、黃金堂、修善堂、萬年堂、有恆堂、富厚堂都是由他為主進行修建的。
敦德堂、獎善堂和竹亭公祠合稱大夫第,坐落於荷葉鎮大坪村,大夫第是曾氏莊園中規模最氣派,建築最華麗的,宅地總長600多米,寬約230米,總面積13萬多平方米,三處建築結構相似,每處都是三正六橫,故有“九正十八廳”之說,敦德堂、獎善堂各有房子一百零八間,竹亭公祠有房48間,三處建築共有天井24個。敦德堂、獎善堂均是右邊第三進為書房,書房前是一塊大空坪。大夫第是由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設計,在曾國藩關心下,曾國荃出資並親自組織新建的,歷時八年耗資巨大。富麗堂皇,曾遭曾國藩多次寫信規勸與批評,大夫第是曾國荃的莊園,其規模大有光宗耀祖的氣派,曾國荃鹹豐九年十二月移居新宅大夫第。曾國藩在鹹豐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書中贈聯曰:“入孝出忠,光大門第;親師取友,教育後昆。”敦德堂、獎善堂取名意是積德行善,將來子孫後代有個好報應。“敦德”語出《禮·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講的是“敦厚積德”,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而享譽鄉里是曾國荃的真實目的。大夫弟主體工程於鹹豐九年完工,大夫第完工後,在曾國藩的催促下,曾國荃趕赴軍營,敦德堂交長子曾紀瑞管理,獎善堂交沖次子曾紀官管理。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南京後,曾國荃告假回家,住大夫弟。
有恆堂坐落於荷葉鎮新建村,為曾國藩的季弟曾國葆的莊園,曾國葆無子,撫曾國潢的次子曾紀渠為嗣,有恆堂是曾國藩資助,曾國潢代曾國葆在家建造的,曾國葆於同治元年(1862年)病死於南京軍營中,他在安徽戰爭中多次立功,在攻克安慶中也立過大功,一直未得到封賞,死後追封二品,其撫子曾紀渠也因父受到誥封。有恆堂房屋布局比較講究,由一正四橫共72間房屋及空坪、旗座、池塘、外加圍牆組成。有恆堂的命名,是根據曾國藩的“立志貴有恆”的教導而取意的,曾國藩期望子侄輩立志成才,“積苦能學”,他常以“子侄讀書有恆為慰”。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曾國藩在信中教導侄兒紀瑞說:“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有恆堂建成於同治二年。
富厚堂坐落於雙峰縣荷葉鎮富托村鰲魚山下,這裡原是曾府的一處莊屋,早在鹹豐七年,曾國藩因父親去世“丁艱”在家,在此建有思雲館,在其後所建的富厚堂圍牆之內,一棟獨立的二層樓房,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富托曾府分家時分給了曾國荃。同治四年(1865年)秋,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曾國藩,準備先動員家眷回籍“立家作業”,自己以後再作引退,因其妻歐陽夫人對舊居黃金堂“素不以為安”,即令其子曾紀澤“回湘稟商兩叔”,移兌富托莊屋,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手主持,依照候府規模,花十年功夫營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為土石磚木結構,是典型的沿中線對稱的明清迴廊式建築群,內有八本堂、求厥齋、歸朴齋、世芳館、思雲館、八寶台、輯園、鳧藻、棋亭、藏書樓各種建築。富厚堂主樓也叫八本堂於同治五年七月修整完工,八本堂的修建是按曾國藩的“屋宇不尚華美,卻須多種竹柏,多留菜園,即占去田畝,亦自無妨”之意,堂前屋後,有山有水,場地寬闊,為其後修建藏書樓、書齋等設施留足了地盤,故用錢七千串,花費較大,因此其子曾紀澤受到父親的嚴厲指責。同治五年(1866年),曾府除曾國藩外,全眷住進了富厚堂新屋。富厚堂命名應取《漢書·為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或《管子》一書中:“田宅富厚,足居也”之語,曾國藩封侯,取“富厚如之”之意名其堂,應是名符其實。曾國藩有生之年未在富厚堂居住過,對富厚堂界定為故居頗有爭議,但文物部門認為富厚堂作為清代一幢規模巨大的仿宋、明四廊風格的建築群體,保護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富厚堂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宜堂坐落於雙峰縣荷葉鎮峽石村,占地5000平方米,是一棟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具有典型明代風格的曾府莊園,它歷經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卻風姿依舊。萬宜堂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曾國藩四弟繼黃金堂,修善堂後修建的最為氣派的住宅。萬宜堂命名之意,據曾國藩家教訓示:“耕讀傳家”就能“綿延世澤”。曾國潢由此取“萬代千秋”、“宜室之典”。意為夫妻和睦,家庭和順,代代相傳。
華祝堂是曾國潢修建萬宜堂的臨時住處和管莊,後出售,在萬宜堂對面100米處,華祝堂堂名典出成語“華封三祝”,意思是華祝堂主人願自己長壽,富貴,多子孫。
文吉堂是曾府的莊屋,坐落於雙峰縣荷葉鎮星球村,古時“文”是一種禮樂制度;“吉”即善、利,文吉堂主人以順從禮義,求幸福吉利而名其堂曰“文吉”。
縱觀曾氏修建的八堂和兩處管莊,共“十堂”的改名命名,其來源分兩類,一類出自古書、典籍,如:白玉堂、黃金堂、修善堂、敦德堂、獎善堂、富厚堂、華祝堂、文吉堂。一類出自曾國藩家書,如:有恆堂、萬宜堂。無論出自哪裡都含意深遠,富含文化底蘊,體現出是官宦之家,讀書世家,富貴人家,也不失激勵居家之人及其後世子孫奮發向上,有所作為之意。
精心選址,屋宇軒昂
曾國藩兄弟五人發跡後,最後的歸宿屋堂,富厚堂、萬宜堂、白玉堂、大夫第、有恆堂五大堂,無論從地理、風水還是環境來講都是一流的上等屋場,可以說是既適應風水理論,又不失其科學性。鄉間有傳說曾氏是曾國藩上幾代人都喜歡看地且會看地,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將荷葉所有上好屋堂地和墳山地,通過各種不同手斷居為已有。
富厚堂坐北朝南,北倚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北、西三面把富厚堂圍住。遠觀,富厚堂就象坐於圍椅之中,四周自然環境優美,後山林木茂密,古樹參天,門前是一片開闊平地,為上好良田,涓水河悠悠環抱,平地四周峰巒疊峰,群山環抱。
從前富托鰲魚山下是一片良田,田中螃蟹極多,當地人叫螃蟹地,有風水先生曾言此為“鰲魚起浪”、“蛟龍騰海”的寶地。星岡公在世時曾言於曾國藩曰:“孫兒能不能幹,將來買下鰲魚那片田地,那是一處‘龍騰大海’的上等好地,不葬墳,也得建房才可”,父親竹亭公講那是“鰲魚下灘”的活地。早年的曾國藩察看此處後,也有意到此買田建房,後來曾府果真買下了這片上好良田,曾國藩曾悄悄登上涓水河對面山上察看,又爬上鰲魚山仔細審視,覺得很適合建一好莊園,曾府分家卻將此處的田地和當時曾家建的管莊分給了曾國荃。同治四年(1865年),有意引退的曾國藩計畫在家鄉建一處不失大氣的莊園,便令子曾紀澤回鄉與二位叔父(曾國潢、曾國荃)商量,後在曾國藩的授意之下,曾紀澤與叔父曾國荃移兌了富托的莊屋和附近的田地,建起了這既具候府規模又古樸大方,既有雕樑畫棟,又不顯富麗堂皇的莊園。
萬宜堂相傳曾國潢在此建屋前是一塊大草坪,附近的人常在此放牛,人稱“萬牛坪”。後一外地風水先生遊歷途經湘鄉荷葉,借住曾國潢家,曾國潢見此人頗有學問,待之親密,一日曾國潢陪其遊歷至今萬宜堂時,風水先生說:曾先生乃當地豪門大戶,修善堂風水平常,何不澤一上等陽宅建華夏?曾國潢問曰:先生在荷葉游是否發現有上等屋堂地?遊人手指大草坪說:你沒發現這大草坪,水草茂盛,實是上等宅基地?然後兩人步入草坪,又登上今屋後的臥龍山,細細觀看。經風水先生指點曾國潢買下了這一大草坪,建起了他自己的華堂,初名萬年堂,後更名萬宜堂。萬宜堂背倚臥龍山,門朝波蘿峰,坐北朝南,大門正對雞公嶺的百步石級,寓意步步高升。堂前一小溪經過,溪那邊便是土地平曠的上等良田,視野開闊,地理風水極佳,如果爬上對面的波蘿峰久久注視萬宜堂,一幅清晰的圖畫會呈現在你的眼前,猶如一位絕色美女,正在溪邊沐浴梳妝,群山為浴池之邊,農田為浴池之底,溪流似向浴池加注的溫泉,堂屋青瓦是美女的青絲,屋脊正中的琉璃寶頂是青絲中的髮簪,白色的山字牆垛是美女的玉體。走近萬宜堂,站立於堂屋寬大的坪前環顧四野,你會發現山不高,卻靈秀獨具;門前小橋流水,猶如江南水鄉之景。轉過身去近看萬宜堂,一棟雕樑畫棟,灰牆黛瓦,飛檐斗拱的高樓大廈矗立於眼前,萬宜堂主體結構為一進六橫,外有排樓,槽門及各類生產、生活用房,成一四合院,共有大小房屋九十八間(含雜屋),傘柱90個,大小天井6個。真是山環水繞,靈地建華堂。
白玉堂的擇址凝聚了曾國藩祖輩的智慧,白玉堂背倚高嵋山,左有虎形山,右有鳳形山,中有筆架山,前有印子山,遠有一列低緩小山在茫茫之中延伸,中間是一片平坦開闊的農田,涓水蜿蜒在田園中流過,群山環抱,可渭風光優美,山水神奇。遠眺白玉堂,就象坐在太師椅上的嬰兒,細看那白牆黛瓦,雙層飛檐,山字牆垛,雕樑畫棟,三進四橫,頗為壯觀的古樸建築,再聯想到從此處走出的一代名臣曾國藩,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此不一世外桃源嗎?傳說曾家早就看中了此屋場地,此屋原屬肖家,其屋朝向不對,故肖家並不發達,曾氏便打肖家的主意,至元吉公終於買下了這屋,後曾家進行了改建,換了朝向。
大夫第是曾國荃於鹹豐九年在江西軍中大敗太平軍後,與其兄弟在大坪興建先父竹亭公祠時,買下徐家宅地而建的敦德堂、獎善堂,“一祠兩堂”合稱大夫第。據說大夫第在清初是王家的,叫王家大屋,後被一姓徐的官家強買,改名徐家大屋,曾國荃兄弟買下雷家灣建成竹亭公祠後,用徐家買王家大屋的方法買下了徐家的宅地。曾氏大夫第全長600多米,有城市之氣。大夫第坐落於橫臥的虎形山上,背倚烏雲峰,“一祠兩堂”正廳前各有一半圓形水塘,池塘外連著近千畝的良田,發源於九峰山的涓水支流從這片農田中蜿蜒流過,田那邊是低矮的小山丘,猶如一座座軍帳,視野開闊,房屋四周重蠻疊峰,山上林木蔥鬱如畫。大夫第原為宮殿式建築,嵌琉璃寶頂,氣勢非凡,處處金碧輝煌,勝似皇宮,與“富厚堂”相比,不知要豪華多少倍,真乃宅地大氣,華堂生輝,氣宇軒昂,有如城市。日軍路過不敢冒進。
1944年湘鄉淪陷,2000多日軍從湘鄉縣城竄入荷葉,農曆5月24日這支日軍從荷葉的賀家坳一路汗淫擄搶行至時荷塘鄉鄉公所白泥觀時,因鄉公所鄉丁不知是日軍,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而發生衝突,以至日軍開槍謝擊,槍響老百姓知是日軍來了,都躲藏了起來。鄉公所一鄉丁陳杰見日軍在今白泥村長塘灣一帶,殺老百姓的豬、捕老百姓的魚、用老百姓的米做飯,十分氣憤,便躲在叢林中,慢慢地靠近日軍,瞄準一日軍想開槍打死一個,逼其早些離開這裡,使百姓的財物少遭殃,因距離太遠,只將一日軍士兵打傷,卻暴露了自己,被日軍追至鄉公所後山打死,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時任荷塘鄉鄉長曾建榮題寫“七七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矗立於時荷塘鄉鄉公所白泥觀前,紀念碑高大約3米多,寬約0.8米,花崗岩石料,隸書字型,永遠紀念在抗日救國戰鬥中犧牲的中國將士,也紀念在荷葉淪陷時被日軍打死的鄉丁陳杰。日軍飯足菜飽後,將所盛飯盛菜拉上屎,灑上尿,揚場而去,恐再遭中國軍民襲擊,不時用機槍向林中掃射,荷葉一片恐慌。日軍行至王家坳見對面堂屋氣宇非凡,猶如城市,意欲進其搶劫,可戰馬無論怎么鞭打就是不去,且所有戰馬狂奔亂舞,日軍怕有埋伏,不敢前去。便沿河而上,走荷葉壠中、經九峰山脈的寒坡坳、丫珠口而去。據現已年過八旬的王國兵老人回憶,當年其父因不放心家中財物,而未及時躲藏,被日軍所俘,其父機靈,幾天之後從日軍手下逃走回到家中。而現已過世的陳門福老師的妻子曾寶瑞(曾國葆的第四代孫女),其時已有9個月的身孕,不願受日軍迫害,被慘無人道的日軍打死。日軍過荷葉後一片淒涼,人心彷彷。大夫第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躲過一劫,鄉人贊曰:大夫第真乃華堂生輝又有靈氣。
有恆堂依山傍水,青山為屏,風光秀麗,堂後一條形山脈象一木船,故叫船形山,有恆堂建於船形山下,面向九峰山,屋前有一半月形水塘,塘外一山間小盆地,發源於寒坡坳的一小溪經過山路十八灣從盆地良田之間流過,在有恆堂下首與發源於九峰山的小溪匯合,在荷葉壠中迂迴流去,有恆堂不但外景講究,別出心裁,內部設計十分合理,天井寬大通風,採光很好。那翹角牌樓,青瓦白牆,大飛檐護窗,萬字窗欞,無不顯示出豪華雍富之氣派。有恆堂原名荷葉塘,為王玉階所有,曾家早年請地仙看地,地仙說荷葉塘是風水寶地。曾國藩因與弟曾國葆有隙,想以代為建房而棄前嫌,故令四弟曾國潢尋寶地,故曾家以三十卷谷與王玉階兌得此屋堂地各三間草房。
曾氏的莊園都依山傍水,房前有小溪、池塘、上好良田,屋傍有清泉水井、堂前地形平坦,留有寬大地坪,山上林木茂盛,山水風光秀麗,房屋建築高大寬敞,為其居家生活的優良處所。
重視家教、家學,影響一代又一代
曾氏家教、家學始於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曾國藩有家書曰:“吾家代代有世德明訓,惟星岡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其父曾麟書進行了很好的實踐,他舉辦家塾,督教子女,曾國藩將其發場光大。他在家書中講“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出於家教”。
星岡公苦於自己沒有功名,決心讓子孫博取功名,躋身於士紳,在宅院旁建有書院,即白玉堂“老書屋”——利見齋,讓子孫在其讀書終於其子曾麟書於37歲考取秀才,孫曾國藩23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
成名後的曾國藩極講究家教、家學,常聘名儒於家中,尊師重道,主持授業解惑。曾府子女,四五歲便開始發蒙,女的讀至十幾二十歲,除繡花針織之外,直至出閣之前,總以學業為重;男的一般在家學館攻書至十四五歲,然後送外邊其他書院進修,直至考取功名。
因家教家學成為家庭的一個重要內容,曾氏在建莊園時,都建有書院。白玉堂是“利見齋”,為星岡公所建,立於正宅30米內,3間房子上下兩層,曾國藩的父親及曾國藩兄弟都就讀於此。黃金堂的“聽雨軒”為竹亭公所建,和正屋連在一起,早年曾國潢之子季梁就讀於此,後來曾家多人在此就讀。修善堂和萬宜堂是“南來學堂”都為曾國潢子孫讀書、藏書之地,修善堂書院與正隔開是一棟獨立的四間一層房,萬宜堂書院很氣派,在其正面左側第一橫二樓有近十間屋作書院,藏書數萬冊。大夫第有四個書房,據自解放前就租住於曾家的王志安、黃九豐兩位老人介紹:他們都解放前就住在上大屋獎善堂,解放後分得曾家的房屋,住下大屋敦德堂,大夫第有書房四處,獎善堂的書房叫上書房,也叫“九如松書齋”,敦德堂書房叫下書房,竹亭公祠有兩處書房,在其祖堂外,蓮塘兩側,各有五間兩層的樓房,里側的叫南書房,外側的叫北書房,敦德堂、獎善堂建成後,南、北書房主要作藏書之用,讀書則都在上、下書房。有恆堂書房,少有人知曉,據曾理硯老先生說,在有恆堂大屋上首園灣里,叫“翰墨齋”取意是飽讀詩書。解放後,有恆堂書屋分給了曾理硯先生的岳母家,是一進三間屋,上下兩層,曾老岳母搬去時,曾老去幫著搬家,在裡面還拾有三個陶源石,至今保存完好。富厚堂有書房五處“求闕齋、歸朴齋、藝芳館”,“環天室”、“思雲館”,在教育不很發達的時代,私塾、家教管是讓子孫後代學習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私家藏書之地。曾氏家族共有十三個書院,足見對家教、家學的重視。而曾國藩直系,自其父曾麟書的利見齋,曾國藩的求闕齋,曾紀澤的歸朴齋,曾紀鴻和郭筠的藝芳館,曾廣鈞的環天室到曾寶蓀的思雲館。一家五代六個家學館,建有五座藏書樓,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正是曾氏重視家教、家學,又有良好家風作保證,加上藏書頗豐,後世子孫飽讀詩書沒有廢人,個個都是有用之材。
後世子孫秉承家訓,人才輩出
曾氏自曾國藩之祖父星岡公訂立四字家訓:“書、蔬、魚、豬”,曾國藩將其發展為八字家訓:“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後,家風便氣象一新,以勤儉為本,半耕半讀改變了鄉村農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曾氏利用家教啟蒙,然後訪名師深造,人才輩出。星岡公之子曾麟書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歷經17次小考(秀才考試),於道光12年(1832年)考上秀才,成為大界曾氏第一個秀才,第二年,其孫曾國藩又考上秀才,第三年,曾國藩“鄉試”中舉,又三年後曾國藩“會試”中進士,入翰林。至同治十年(1871年),近40年間,星岡公下子孫有9人考上秀才,除曾國藩外,其他八人均是以縣、府試第一名取秀才的,光緒年間,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又中進士。
曾國藩兄弟發跡後,不斷教育子侄輩“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爾等)為大官,但願(爾等)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定。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期望後代讀書明理,學作聖賢,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半耕半讀,勤勞儉樸的家風在曾氏各行各家興起,時至今天,曾氏後裔興旺發達終久不衰,近200年來,綿延六、七代,據有關人士統計,曾府共出業績有名望的優秀人才240餘人。不少文至教授、工程師,武至將軍。
曾國藩鄉間候府富厚堂名人榜:
曾紀澤:清末著名的愛國外交家。
曾紀鴻:近代著名數學家。
曾廣鈞: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出使大臣。
曾廣鑹:刑部員外郎,湖北按察使。
曾廣錘:清正一品蔭生,浙江候補道。
曾約農:現代著名教育家,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東海大學校長。
曾昭杭:長沙華中美術學校校長。
曾昭華:香港大學文學士。
曾昭權: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士,湖大電機系主任。
曾昭恆: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廣西大學教授。
曾寶蓀:英國倫敦大學理科學士,現代教育家,台灣大學校長。
萬宜堂名人:
曾紀梁:曾國潢長子。清縣學附生、貤封中憲大夫。
曾紀湘:曾國潢三子。清縣學附生。誥贈奉政大夫。
曾廣祚;紀梁四子。前清秀才,江蘇侯補道,誥授中憲大夫。
曾昭承:廣祚長子。美國威斯科康新大學經濟碩士。國民政府會計處科長。
曾昭拯:廣祚五子。大夏大學商科學士。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財務科科長。國民政府交通部秘書。
曾昭懿:廣祚第四女。南京金陵大學理科學士。北平協和醫院博士。
曾昭繗:廣祚第五女。西南聯大經濟系學士。
曾昭楣:廣祚第六女。長沙藝芳女校高中畢業,西南聯大生物糸學士。
曾昭倫:高教部副部長,著名化學家。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院長,著名考古學家。
曾憲洛:昭承長子,字效濂、號恕齊、一號天錫,行一。現代戲曲活動家。幼年即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受伯父曾昭倫、姑母曾昭燏影響尤深。在雲南大學附中讀書時,得到聞一多、吳晗、楚圖南的教誨。1942年隨西南聯大學生投奔延安,途經貴陽被國民黨特務攔阻。1947年在金陵大學學習時,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為該校地下學聯代表,並於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白玉堂名人:
曾紀壽;曾國華次子。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誥授昭武都尉、奉政大夫、晉封資政大夫。
曾廣琦:留學美國,中國科學院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曾昭氕:留美博士。
曾昭氚:留美博士。
大夫第名人:
曾紀瑞:曾國荃長子。一品蔭生。兵部員外郎,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官:曾國荃次子。正一品蔭生,戶部員外郎,雲南司兼廣東司行走,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貤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廣漢:紀瑞長子: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承襲一等威毅伯。欽派留京師大臣。
曾廣河:紀瑞三子:特賞員外郎,邢部奉天司行走。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江;紀官長子:特賞舉人,一體會試花翎郎中。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安徵候補道。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
曾昭六:廣漢九子。上海復旦大學商科學士。歷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科長。
曾昭籛:廣河長子:國民政府郵傳部員外郎路政司行走。
曾昭南:廣漢次子:清太學生、花翎同知銜。湖南私立第一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河:廣江長子。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義:廣江四子:日夲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士。國民黨中央考試院檢定聯考及格會計師。
曾昭祁:廣江五子:日夲東京大學商科學士。國民黨中央銓敘部甄審合格經濟部特許會計師。
曾憲植: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劍英元帥夫人。
曾憲朴:農業部辦公廳主任。
曾憲楷: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
曾憲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系主任。
曾憲綮:台灣民航氣象中心簡任主任,少將。
曾憲援:華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曾憲傑:著名國畫家。
有恆堂名人:
曾廣敷,紀渠長子,字忍盒,號俊師,清附生。加藍花翎同知銜,補缺後以直隸州用,湖北補用知縣,歷署嘉魚、保康、棗陰等縣知縣,過班知府加三品銜仍留原省補用,署理湖北沙市商埠審判廳廳長。誥授通議大夫。同治5年生,宣統3年2月初5日歿於任次。
曾廣鏞,紀渠四子,名鈍,號鑠師,一號純齋。清中書科中書,光緒10年(1884年)生於有恆堂,民國26年(1937年)歿於有恆堂,其後輩曾叢遜是一有名望教師。
曾廣武,字純祖,國民黨中央陸軍官學校(黃埔)第一期畢業,中央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主任教官、參謀長、淞滬警備總司令部辦公室主任,銓敘陸軍少將。光緒28年(1902年)生於有恆堂。
曾廣泰,字履祥,號弼師。清太學生,湖商業學校畢業,國民黨陸軍少將,曾任顧祝同副官處處長,湘中挺進縱隊四團團長曾保生曾在其於下當兵,得到廣泰許多關照。現樹德中學教師王恆豐之父王夫八曾任曾廣泰的勤務兵。王恆豐的佰父王夫五,受曾廣泰引見入國民黨黃埔軍校。
曾昭粟,廣泰長子,字以仁,名頌生,號樂山。南京成美高中畢業,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後去台灣,授中將軍銜,1916年生於有恆堂。
曾昭楙:廣敷次子。清太學生。花翎三品銜。日夲法政大學畢業。國民黨政府河南省鹿邑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