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之

曾敏之

曾敏之,男,海內外著名作家,詩人,報人。1917.10齣生,漢族,原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落籍於廣西羅城。中共黨員。抗戰期間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1947年曾因參加爭取民主運動,被國民黨逮捕下獄。歷任《大公報》記者、採訪主任,暨南大學教授,1978年後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香港作家聯合會會長。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雜文集《曾敏之雜文集》,散文集《望雲海》、《文苑春秋》,專著《詩的藝術》、《古典文學欣賞舉隅》等。雜文集《觀海錄》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他還致力於向內地推介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積極推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曾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文學促進會高級顧問,華夏民族雜誌社總顧問。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出生年月: 1917.10

民 族: 漢族

藝術成就

處女作《鹽城》。曾敏之的散文極具個性色彩。甚作抒至美之情,傾肺腑之言,這固然是其個人稟賦、才華、品德的表現,同時也與他植根于堅實的中華大地是分不開的。他循著從史學進入文學領域的路線,長期研讀經史典籍和中外文學名著,從中國古典文學和“五四”新文學中吮吸瓊漿,使之成為中華文學傳統血脈的繼承者。曾敏之的散文中常常引用一些史料典故,他用史用典不是為抒發一點個人的懷古之幽思,而是以古為鑑,寄託自己對國事的關注、對世變的深思。 他始終認為,文人的真性情,文章的真感情,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修行”得來的,他非常看重作家的人品修養。巴金是曾敏之極為敬重的文學大師,在《巴金的心愿》一文中,他謳歌了巴金“於發聲處發金聲”的稟性和“老而彌堅”的精神。讀曾敏之的散文給人的印象是:作者不滿足於從某一角度和層面、只用單一的藝術手法去表現人生,而是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積極探索從多種角度,不同層面和用不同藝術手法去表現人生的途徑。《望雲海》是曾敏之的代表作,收入他從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各個時期的精品,其中包含有抒情散文,文藝隨筆,人物專訪,雜文,海外文談等,感情深厚樸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曾敏之的創作中抒情散文只占很少部分,寫得最多的是雜文、隨筆,著有《觀海錄》、《聽濤集》、《嶺南隨筆》、《文苑春秋》等,約百萬字。這些作品大都立足現實,環視古今,旨在闡揚傳統之精髓,服務於今天社會。

曾敏之是站在傳統的堅實土地上的作家,他學習傳統,深入傳統,溶化傳統,為創造新文化服務。他的文章不僅有益於世道人心,而且是當今香港文苑中色彩瑰麗、滿身新露的一枝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