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金器

曾侯乙墓金器

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軌)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為天子使用,諸侯應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格的禮樂制度在後期已經出現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所送鎛鍾)、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稱的衣箱等,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基本信息

簡介

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內。計碗(盞)、匕、杯各 1件,器蓋2件,帶鉤4件,尚未包貼的金箔 940片。像這樣大宗的金器發現,在戰國墓葬中並不多見。

時間

金碗方唇直口,淺腹平底,口沿下飾一圈蟠螭紋,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環耳,三矮足,作倒置鳳首狀,帶蓋,蓋頂中心有一個圓形捉手,蓋沿有 3個等距離的外卡,與碗口正好扣合。 蓋面飾蟠螭紋、 紋和兩周勾連雷紋。製作極為精工。通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重2156克,是目前已知的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器內置鏤孔金匕 1支。匕身圓形,鏤孔作變異龍紋,方柄,素麵,通長13厘米,重 56.4504克。經武漢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掃描電鏡檢測,含金量87.45%,含銀12.55%。金杯方唇敞口,束腰,平底,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環耳,帶蓋,通體素麵,通高10.65厘米,口徑8.1厘米,重789.9263克。金器蓋 2件;不見器身,一大一小,圓拱形,蓋面以麻點紋為地紋,飾數周花紋。大蓋通高2.5厘米,直徑9.5厘米,重327.65克,經檢測,含金量88.09%,含銀11.91%。小蓋通高2.2厘米,直徑7.5厘米,重157.35克,經檢測,含金量85.66%,含銀14.34%。

影響

帶鉤出土於東室主棺內,器形完整。鉤鵝首形,長頸扁喙,素麵光潔,均長 4.4厘米,分別重40.93克、43.2064克、45.5952克和46.6224克,經檢測,含金量分別為90.9%、90.8%、93.6%和90.7%,含銀量分別為9.1%、 9.2%、 6.4%和9.3%。金箔形狀不一,有圓形、半圓形、圓弧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圭形、雙勾形等10多種。多數在表面上壓印各種幾何形圖案,構圖簡潔,少數光素無紋飾。厚0.037~0.378毫米,一般在0.1~0.2毫米之間,每平方厘米重20~30毫克,估計是用於貼上鉛錫飾物的。經檢測,素麵金箔含金量約 92%,含銀量約8%;幾何紋金箔含金量約86.7%,含銀量約13.3%,且均含有極微量的銅。

曾侯乙墓金器之尊盤

曾侯乙墓金器 曾侯乙墓金器

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出土時尊置於盤內,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
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范,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