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和

曹安和

曹安和(1905~2004),女,民族音樂學家,江蘇無錫人。為我國百歲女民族音樂學家,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學者,與楊蔭瀏同為瞎子阿炳及《二泉映月》等的發現、記錄者。曹安和1929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留校任教,同時兼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新中國建國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顧問。長期從事我國傳統音樂研究和琵琶、崑曲的演奏與教學,為崇明派琵琶演奏家。著有《時薰室琵琶指徑》《民族器樂獨奏曲選》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曹安和 曹安和

曹安和(1905~2004),女,民族音樂學家,江蘇無錫人。1919~1924年在無錫競志女中讀書時,課餘向其表兄楊蔭瀏學崑曲、琵琶、笛。並從師吳畹卿學崑曲。192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後留校任教。1943年任南京音樂學院教授。新中國建國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顧問。長期從事我國傳統音樂研究和琵琶、崑曲的演唱、演奏與教學,為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曾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工作過。著有《時薰室琵琶指徑》《民族器樂獨奏曲選》,與楊蔭瀏合編的有:《瞎子阿炳曲集》《定縣子位村管弦曲集》《蘇南十番鼓曲》《關漢卿戲曲樂譜》《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與簡其華譯譜《弦索十三套》,與楊蔭瀏、文彥整理《單弦牌子曲選集》,與李廷松合編琵琶譜《潯陽夜月》等;論文主要有:《琵琶柱位定法》《關於琵琶的問答》《民族音樂家劉天華》《我國古代樂譜簡介》《楊蔭瀏與音律》《楊蔭瀏與音樂史》等論文20餘篇。

履歷

1905年6月5日生,漢族,江蘇省無錫市人。

1919年考入無錫女子師範學校曾隨表哥楊蔭瀏學唱崑曲,並自學琵琶;其後師從劉天華學習琵琶,併兼修鋼琴及音樂理論;1929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鋼琴、琵琶及笛、簫、笙等民族樂器的教學。同時兼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曹安和 曹安和

1930年至1935年,兼任故宮博物院古樂器審音員,在劉半農領導下對故宮古樂器進行審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移居上海。1941年初赴重慶,任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編輯。

同年9月,任國立音樂院教授。並編撰出版琵琶教材《時薰室琵琶指徑》。

1946年隨國立音樂院遷南京,併兼任金陵女子大學琵琶客座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顧問。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貢獻

曹安和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先驅,長期從事我國傳統音樂研究和琵琶、崑曲的演唱、演奏與教學,是20世紀30、40年代樂壇上僅見的女琵琶演奏家和教師。無論是在演奏技法還是理論上,她都潛心研究、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的民族音樂事業,尤其在挽救民族音樂遺產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界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譬如,曹安和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活化石和見證人,作為一代音樂大師楊蔭瀏先生的學生和助手,她協助楊蔭瀏整理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使許多散落在民間的音樂得以保存。1950年,經無錫樂人黎松壽指點,楊蔭瀏、曹安和他們在無錫城一座僻靜的廟宇中,發現並用老式錄音機記錄下了無錫民間藝人瞎子阿炳即華彥鈞創作、演奏的包括《二泉映月》在內的6首曲子,使得這一人間絕唱得以流傳。從1952年萬葉書店出版的《瞎子阿炳曲集》中,我們仍能清晰地聽到曹安和她那略帶無錫口音的柔婉的報幕聲。兩年後,音樂家呂驥在無意中聽到了這首人間絕唱,於是這首被無錫小城中一個瞎子藝人用生命創作的曲子便被灌製成音樂帶,在中國、在世界的各個金色大廳中被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藝術家演奏,成為整個人類共有的經典曲目。

成果

曹安和演奏曲目有:傳統樂曲《十面埋伏》《海青拿鶴》《月兒高》《漢宮秋月》《將軍令》等。根據其實際演奏經驗整理編輯了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青蓮樂府》《夕陽簫鼓》等。

主要成果有:著有《時薰室琵琶指徑》《民族器樂獨奏曲選》。

20世紀40~60年代與楊蔭瀏合編的有:《文板十二曲琵琶譜》《瞎子阿炳曲集》《定縣子位村管弦曲集》《蘇南十番鼓曲》《關漢卿戲曲樂譜》《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與簡其華譯譜《弦索十三套》,與楊蔭瀏、文彥整理《單弦牌子曲選集》,與李廷松合編琵琶譜《潯陽月夜》等。

20世紀70年代,參與了《中國樂器介紹》一書的編撰工作,並完成了戲曲研究工具書《現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曲譜目錄》的撰寫。

20世紀80年代後致力於南北曲曲牌的整理工作。歷年來,發表論文《琵琶柱位定法》《關於琵琶的問答》《民族音樂家劉天華》《我國古代樂譜簡介》《楊蔭瀏與音律》《楊蔭瀏與音樂史》等數十篇。

曹安和 曹安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