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誄辭

《曹娥誄辭》是自東晉流傳迄今的楷書墨跡,因卷後署有“昇平二年”年款,又名《昇平帖》。曹娥,東漢人,為尋找溺江而亡的父親捨身投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長度尚以彰其孝行,為孝女曹娥立碑,事見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列女傳》。東漢文學家蔡邕有題云:“黃絹幼婦,外孫韲臼”。

曹娥誄辭
曹娥誄辭曹娥誄辭

曹娥誄辭(局部)
東晉
絹本 縱32.3厘米 橫54.3厘米
《曹娥誄辭》是自東晉流傳迄今的楷書墨跡,因卷後署有“昇平二年”年款,又名《昇平帖》。曹娥,東漢人,為尋找溺江而亡的父親捨身投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長度尚以彰其孝行,為孝女曹娥立碑,事見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列女傳》。東漢文學家蔡邕有題云:“黃絹幼婦,外孫韲臼”。
《曹娥誄辭》所書內容即為碑文。此卷屢經刻石,故有《曹娥碑》之稱。通篇以小楷書寫就,捺筆厚重、結體扁方,尚存隸書筆意,從中可以窺見早期楷書的筆法、結體特徵。此卷歷來有王羲之墨跡一說,至宋高宗趙構時明確為晉時佚名之作。
此卷歷來有王羲之墨跡一說。書卷末左下方,有南朝蕭梁時代宮廷鑑定家唐懷充、徐僧權、滿騫三人題署。墨跡四周又題滿唐代名人的觀款,其中包括韓愈、柳宗直、盧同、懷素、崔護、崔實、馮審、韋皋、楊漢公、王仲綸、薛包等十餘人,大多為楷書。但是,這些觀款和題署似非真跡,更可能是北宋人摹寫。到了南宋,此卷為宋高宗內府收藏,卷後拖尾上趙構有題跋,款署“損齋”。自此之後的歷代題跋為真。因卷尾有“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之”的年款,此卷故又稱《昇平帖》。昇平二年即358年,王羲之尚在人世,所以有學者推測,古人因此附會此卷為王氏所書。
今之絕大多數學者,將此卷定為晉人佚名所書。勞繼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實錄》中,“七人鑑定小組”的鑑定結論是:“真跡、精。”楊仁愷先生在《晉人書〈曹娥碑〉墨跡泛考》一文中評價說:“晉人捲軸墨跡,流傳甚少。早於《曹娥碑》的《陸機〈平復貼〉》同屬瑰寶……而《曹娥碑》墨跡的流傳,使我們得以進一步探討東晉楷書的風格,從而搞清這一時期楷書發展的新貌,還可以通過它推知唐代以來摹刻晉人小楷的真實效果,究竟達到如何的程度。”
此卷後來先後為韓侂胄、賈似道、趙與懃三家收藏。入元先後為郭天賜、喬簣成、柯九思遞藏。至明代中期以後,歸蘇州韓世能收藏,著錄於茅維為韓氏所撰的《南陽書畫表》中。萬曆年後,此卷轉歸太倉王錫爵、王時敏家族收藏。約康熙十六年以前,又歸清宮內府庋藏,後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民國年間,被遜帝溥儀私攜出宮,後流落於民間。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前身)購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