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之鄉

曲藝之鄉

湖北省天門市2010年12月3日,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天門市“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亦稱天門鑼鼓說唱,是流行於天門及毗鄰地區的一個曲藝新品種,產生於一九七五年。 1997年10月22日,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南陽市為“中國曲藝之鄉”。

湖北省天門市

湖北省天門市

2010年12月3日,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天門市“中國曲藝之鄉”稱號。2011年經國家文化部組織評審,天門市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一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挖掘和傳承,市委、市政府把創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作為打造天門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將天門曲藝、花鼓戲作為“一縣一品”文化品牌建設主要內容,並列入了 “十二五”發展規劃。
近幾年來,天門曲藝、花鼓戲的發展取得輝煌成績,花鼓戲、漁鼓、皮影戲、民歌等民間藝術項目,被民眾普遍熟知和認同,並享有盛譽。天門說唱《石磴還田》、戲曲《心靈的密碼》,大型花鼓戲《茶緣》等精品多次在全國、全省文藝比賽和行業文藝匯演中獲獎。2010年,我市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今年8月,我市和彭市鎮均榮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天門地處江漢平原,文化底蘊豐厚,藝術表演形式和流派繁多,然而,最具地方特色還是曲藝。
“天門曲藝”種類較多,歷史悠久,富地方特色,其演唱風格和表現手法自成流派,主要曲種有天沔小曲天門漁鼓、天門歌腔、天門說唱、三棒鼓、蓮花落、道情、碟子小曲、天門善書等。這些曲種大多發源於明清時期,最早的在宋代。其曲藝音樂鏇律優美,曲調豐富,演唱不拘一格,表演形式輕快活潑,富於變化。散發出鮮明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天門曲藝”音樂元素取材於民間小調,在民眾中廣為流傳。其中碟子、蓮湘、三棒鼓更是天門市獨有的曲藝表演形式。2002年,天門漁鼓《一口咬定》榮獲全國“群星獎”金獎;2005年,天門說唱《還田風波》參加湖北省曲藝百花書會評比獲表演一等獎,創作二等獎。天門說唱《石磉磴還田》、戲曲小品《心靈的密碼》參加湖北省第十屆“楚天群星獎”評獎,榮獲金獎和銀獎。2007年,小品《蝦緣》獲湖北省“春滿楚天”春節聯歡晚會原創節目一等獎。2008年,天門說唱《秸梗把關》獲第十一屆湖北曲藝“百花書會”評獎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天門漁鼓《王大媽養雞》獲得創作二等獎、表演二等獎。
此外,天門市還編撰出版《天門曲藝戲曲音樂選粹》(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題寫書名)、《天門曲藝作品集》(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題寫書名)和《江漢曲藝研究》等書,修改完善皮影戲《南泠品水》。在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天門班開設曲藝課程和碟子、蓮廂、三棒鼓課程,並將天門漁鼓、碟子小曲、天門三棒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提高江漢曲藝在全國的知名度。
資料連結
天沔小曲
又名碟子小曲,亦稱“內河小曲”。由“襄河”(即“漢水”)流域的天門、沔陽、漢陽、潛江一帶的“俚歌俗曲”嬗變而來。流傳於江漢平原,其中尤以天門、仙桃最為流行,故別稱為“天沔小曲”。因天門、沔陽是古“雲夢澤”腹地,洪水泛濫,每遇水災,百姓外出逃荒,敲碟子、唱小曲便成了人們外出謀生的一種手段。演唱的形式簡便靈活,不論稻場、街頭、院落、茶樓酒肆均可表演。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絲弦二人或多人演唱。所演唱的曲牌多為江漢平原的俚歌俗曲。
天門說唱
亦稱天門鑼鼓說唱,是流行於天門及毗鄰地區的一個曲藝新品種,產生於一九七五年。在演唱形式上,一般為甲乙二人演唱(一男一女或兩男),也可由一人演唱。二人演唱時,甲站立左邊兼打鼓(書鼓由鼓架支撐)、擊鑔(用小京鑔橫置於鼓架左側)、敲鑼(掛於鼓架右側),乙站立右邊手持“三星”(用銅鈴、鐺鑼、馬鑼由鐵架支撐組成,亦稱“星得皇”)相配合。表演時,以說為主,以唱為輔,句式結構無嚴格要求,但語言要求用方言土語,並大致押韻,說白、唱詞要形象生動、風趣詼諧、通俗易懂。伴奏一般以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二胡、洋琴、琵琶、竹笛等,有的增加大提琴。近來也有加用電聲和銅管樂器的。
天門漁鼓
傳產生於清嘉慶年間。過去的漁鼓演唱形式主要是沿街賣唱,茶樓座唱和紅白喜事趕酒。有單口唱、對口唱和唱皮影戲三種演唱形式。天門漁鼓是盛行於天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漁鼓,起源於唐代,俗稱“道情”或“道情筒子腔”。流轉至今的漁鼓曲牌中,即有《道士腔》、《還魂腔》、《觀音調》等。天門漁鼓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可溯到乾嘉“盛世”。天門漁鼓曲目有《武松趕會》、《拷棚案》、《包公案》。現在天門漁鼓最常見的演唱形式是與皮影配合,為皮影戲伴唱。
三棒鼓
亦三根銅錢棍。傳唐時已有,當時叫三杖鼓,由一人頸掛扁鼓,手輪三根小木仗,三杖輪次擊鼓,並以一杖輪流拋擲空中。邊舞邊擊邊唱。唱詞多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數為五、五、七、五。傳到湖北天門後,融入當地花燈鑼鼓、田歌等,邊舞邊唱,有的甚至融武術、雜耍、魔術於其間,花樣很多,因而流布很廣,有的還傳到國外。據《天門縣誌》記載:同治年間,天門藝人陳登洲攜兒帶女靠唱漁鼓,打三棒鼓到了烏克蘭一帶。歐洲其它一些國家也有天門華僑當時靠打花鼓到國外謀生的。

河南省南陽市

1997年10月22日,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南陽市為“中國曲藝之鄉”。

南陽曲藝源遠流長,在南陽漢畫像石中刻下了最早的說唱藝術痕跡。宋元時,南陽說唱藝術已很盛行。被稱為中原曲藝之首的大調曲子(又稱鼓子曲)即源自元曲散曲中的北曲。今存曲目千篇以上,曲牌180多個。目前中國現有的300多個曲種,大半花開南陽盆地,被戲劇大師田漢贊之為“中原瑰寶”。南陽曲藝除了獨具特色的大調曲子、三弦書、槐書、鼓兒詞、鑼鼓曲、蛤螞嗡、桐柏漁鼓、蓮花落、亂彈外,還有河南墜子、山東琴書、快書、快板書、小品、故事、相聲等。 南陽作為“曲藝之鄉”有三多:一是曲目多。傳唱曲(書)目總數為2700多篇(部)。二是藝人多。全市各縣、市、區都有說唱團、曲藝隊或曲藝組,加上眾多的業餘“曲友”,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曲藝隊伍。三是曲藝作家多。以蘭建堂、閻天民、李文武等為首的全國、全省知名曲藝作家,大都辛勤筆耕,活躍曲壇,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 原中國文聯副主席、曲藝家協會主席陶鈍曾賦詩道:“南陽書曲昔時聆,二十年來魂夢中。清音妙語歌盛世,臥龍今又變飛龍。”

四川省岳池縣

四川省曲協接到中國曲藝家協會正式檔案通知,同意授予四川省岳池縣為“中國曲藝之鄉”,這也是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國曲藝之鄉”。
近年來,岳池縣提出了建設“農家文化名縣”的奮鬥目標,並將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列為了建設農家文化名縣的重要內容,縣財政每年投入大筆資金支持曲藝事業發展,各部門和鄉鎮曲藝工作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等都有較好落實。與此同時,該縣已初步建有曲藝特色鄉鎮6個、曲藝特色社區4個、曲藝特色學校1所。到2009年,該縣還力爭新發展曲藝社區10個、曲藝鄉鎮10個、曲藝學校10所,培育曲藝大戶達到100戶、曲藝表演人才達到1000名。
今年4月,四川省文聯、省曲協的領導和專家到岳池調研,當得知岳池曲藝的良好發展狀況時,不禁驚嘆:岳池曲藝品種之繁,藝人之多,影響之廣,實屬全省罕見。6月,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的領導和專家來到岳池就“中國曲藝之鄉”申報工作進行驗收時,也對岳池曲藝的保護和傳承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據悉,岳池縣初步定於11月舉行隆重的“中國曲藝之鄉”授牌儀式,中國曲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將親自為該縣授牌。
資料
岳池曲藝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勤勞聰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勞作的同時,自編自樂,創作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從自娛自樂到逐漸走入大眾生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到如今,該縣尚能創作和演出揚琴、竹琴、盤子、清音、古箏彈唱、荷葉、花鼓、車燈、連廂、金錢板、快板、評書、雙簧、諧劇、方言、相聲、相書(口技)、蓮花落、三句半、曲劇等20餘種形式的曲藝節目,有民間職業演出團體22個,除岳池曲協直管的民間藝術團留縣承擔各項宣傳演出任務外,其餘團體常年在外巡迴演出,足跡踏遍全國各地。他們常常將曲藝與雜技、氣功、木偶、皮影等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給當地的民眾送去無盡的歡樂,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除職業演出團隊外,全縣還有40多個鄉鎮、社區組建的業餘文藝演出隊堅持開展自娛自樂的曲藝演唱活動,參與者達2000多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